我即媒体
发布时间:2012-03-28
<p> 手机的媒体特点,在技术、网络、终端、应用交替提升的过程中,被开始认知,然后一波一波刷新着人们对新媒体的理解,每一波都冲上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高度。</p> <p> 有这样一个关于手机的艺术装置作品,有趣又发人深思。</p> <!--advertisement code begin--><!--advertisement code end--> <p> 作品名字叫“Cell Phone Disco”,是由闪光格子组成的一面墙,这些闪光格子由多个LED、电池以及监测手机电磁辐射的高灵敏度传感器组成,可以在大约一米的范围内探测到活动手机的电磁辐射。当带着手机的参观者走近,传感器感应到手机的电磁,LED就会闪动几秒钟,如果挥舞起来,LED上就会出现像跳舞一样的图像。</p> <p> 对不同的人来说,艺术家的作品有不同的含义,解读也属多余。</p> <p> 如果就大众传媒的角度来说,多余的解读之一是这样的:具备通话、随时联网、完全个人、有多媒体功能、唯一全天候伴随的手机,随时随地代表着数以亿计的“个体”,在与世界发生互动式的信息传递,而与传统大众传媒息息相关的产业链条,也必须发生、且已经发生了巨变。</p> <p><strong> 大众传媒请下车,你已抵达换乘站</strong></p> <p> 2009年1月8日,著名球星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驾着昂贵的跑车在曼彻斯特机场隧道撞车,事故发生后,在电视台上播出、又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的第一个视频是《曼彻斯特星报》女记者用诺基亚N95拍摄的。</p> <p> 新闻事件被该报用手机视频报道,并非偶然,该报从2008年开始,就专为记者配备高像素手机,以备出现突发新闻时,摄影、摄像记者不能及时到达的情况。</p> <p> 不知道为记者配备手机的人是否想到以下两个危险的问题:</p> <p> 1.既然记者可以用手机而非摄像机拍摄,那谁没有手机呢?谁都可以是记者;</p> <p> 2.手机上的内容可以直接发送到其他手机,实际上,手机是可以上网的,网络支持的话,手机的摄像头可以直播现场,那人们为什么非要通过电视台观看呢?</p> <p><strong> 手机的媒体价值是被陆续发掘出来的。</strong></p> <p> 除了通话以外,手机的SMS(短信)、MMS(多媒体信息,中国称为彩信)、拍照、摄像、联网等功能依次开始受到欢迎,每一个新功能被认识,人们就惊呼一次:它对大众传媒的潜在冲击有多么可怕呀!而每一次惊呼,都让前一次惊呼显得是如此的浅薄。</p> <p> 短信是第一次惊呼。厦门的“集体散步事件”即由短信发起和组织。</p> <p> 短信是文本形式,且容量有限,发送是非互联网方式的,由一个点推送到多个点上,它的强大在于快和简单,但在一个已经有了电脑互联网和电视得到了长足发展的世界,它尚不够满足人们对新闻传播的需要。</p> <p> 世界上第一部拍照手机出现于2001年的日本,随后很快成为手机的标准配置。发展几年后,其像素质量已经对数码相机构成了威胁。网络提升也让发送图文变得和短信一样简单。</p> <p> 2006年,英国地铁爆炸,第一张传输出的现场图片即为MMS发出。</p> <p> 图文形式,快速发送,MMS不就是一份通过手机发送的数字化报纸吗?在这样一个简单的逻辑之下,就有了手机报。将报纸精彩内容图文并茂地以MMS方式发送给订户,收取低廉的费用,这是不是纸媒终于找到的数字化生存之路?</p> <p> 虽然逻辑上是清晰可行的,但结果证明,这只是报纸一厢情愿的期待。手机报虽然热闹,却始终没有成为一个被广泛接受、快速发展起来的模式。究其原因,是因为那只是手机发挥了初级阶段的功能。</p> <p> 划时代的改变是手机变成随时随地的互联网化,这个“庞然大物”才开始显现出一个模糊轮廓来,之前对手机媒体性质的理解,完全是盲人摸象。</p> <p> <strong>目前手机互联网化的历程,时间短暂,误解多多。最主要的三点是:</strong></p> <p> 1.过分夸大带宽影响,一直以为3G成熟后才会有手机互联网的应用。</p> <p> 2.认为手机互联网会从熟悉电脑互联网的国家和人群开始。</p> <p> 3.承认手机的互联网接入能力后,却又将手机与电脑的判断标准等同。</p> <p><strong> 实际上,已经发展起来的态势是:</strong></p> <p> 无线通讯的宽带是以3G运营为分水岭的,但手机上网,宽带不是必需的,就如同电脑上网开始是从拨号方式的窄带开始一样。2009年1月,中国发放3G牌照,根据运营商的数据,此?,中国手机上网的用户数量实际已经超过1亿。</p> <p> 最先、最踊跃的手机上网用户从哪里开始呢?电脑互联网源起自英语国家,但3G最先获得第一步成功的,却是日韩。而中国3G发牌之前,就拥有了比欧美任何一个国家都多的手机上网用户。</p> <p> 手机互联网化,让人们把手机视为电脑,但它毕竟不是一个微型电脑,它的计算能力、联网能力都会弱于电脑,它的更大价值是在联网后的移动性、与个人的紧密结合等特点上。这些价值,正在发掘和关注之中。</p> <p> 手机的媒体特点,就是在这样一个技术、网络、终端、应用交替提升的过程中,被开始认知,然后一波一波刷新着人们对新媒体的理解,每一波都冲上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高度。</p> <p> ◆离你最近的……不!你就是媒体</p> <p> 距离受众越近的媒体,影响力越大。</p> <p><strong> 报纸离读者多远?</strong></p> <p> 理论上是一尺,阅读的距离。但是也可以看作10米。订阅的报纸可以送到家门口,读者要开门取来读。如果不是订阅,甚至要出门去买,那就更远。</p> <p> <strong>电台离听众多远?</strong></p> <p> 去除车内听收音机的方式,收音机打开后传递信息的有效范围是一个圆形,听众可在5米左右的范围内接受到它的信息。</p> <p><strong> 电视离观众多远?</strong></p> <p> 2至3米是正常的观看距离。</p> <p> 网络离网民多远?</p> <p> 40厘米。屏幕距离眼睛的长度。</p> <p><strong> 手机离你多远?</strong></p> <p> 哦,打电话时,它紧贴你的耳朵;手机上网或看视频时,它离你20厘米;关机后,它就在你口袋里或床头。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它的电源;走在路上,它就在你的口袋里;哪怕你去洗手间,它都不曾离开你。它时刻和你在一起。</p> <p> 试想一下,有没有过这样一个传播载体,离每一个人那么近,并且,是时时刻刻?</p> <p> 手机,是唯一的答案,是唯一的带着体温的媒体。</p> <p><strong> ◆人人传播的时代</strong></p> <p> 现代大众传播理论中最重要的著作都有对电脑互联网的预测和分析,手机的加入,让麦克卢汉等的一些预言得到验证,但手机所带来的对大众传播的冲击,让这些理论已然过时。</p> <p><strong> 大众传播为什么叫大众传播?</strong></p> <p> 在所有新闻传播的理论中,都有一个“把关人”的理念。也就是说,大众信息传播的模型是信息经过采集,经由一个关口——即纸媒、电台、电视台等传播机构,无一例外都是组织——的组织,过滤后传播给大众的,模型如同一个沙漏。</p> <p> 目前电脑互联网在大众传播中塑造出来的,仍然是一个过渡式的格局,这个格局最先改变的是:</p> <p> 1.发布和传递信息给大众,不需要通过“把关人”。</p> <p> 2.大众反向在海量信息中寻找信息。</p> <p> 沙漏被打破了,但电脑互联网距离“人人即媒体”的目标却差了最后半步,那就是:终端的普及和使用。比尔·盖茨的梦想是:人人桌面都有一部电脑。在他退休的时候,这个梦想并没有实现,只是“可能实现”。</p> <p> 当然,“每个人都拥有一部电脑”的时代,只是时间的问题,但不是所有人都会随时带着一部打开的电脑,更多的电脑,适合放在桌面,而不是随身。</p> <p> 显然,这半步由手机完成了。</p> <p> 手机实在太全能了。一个人带着手机,即可实现视频直播、书写、拍照、录音、游戏……更让人释放想象力的是,在网络成熟、应用丰富的过程中,它可以与无数其他网络无缝联接,比如电视网络、电脑互联网、银行网络等等。</p> <p> 每个人,随时随地地传播,或被传播,这一信息社会的状态,确已是传统大众传播理论无法解读的模式了。</p> <p><strong> ◆媒体之王?或新媒体启程</strong></p> <p> 自电视开始,大众传媒似乎有了这样一个暗示:后来者一定会不动声色地将前者的表现形式轻松兼容,再加上自己的独有优势发挥出巨大的传播能量。</p> <p> 报纸的文本、电台的声音,在电视媒体上被画面和声音取走,视频的展示更加全面和丰富,信息更接近真实,电视影响力超越报纸和电台。</p> <p> 电脑互联网盛行之初,是以图文为主,进入21世纪,音频内容(主要是音乐,这些本来是电台的主要内容之一)的传播成为用户娱乐的重要内容,其传播的影响力直接打击了全球的音乐公司。?视频的影响力快速加大,先在网络带宽发达国家出现了用户分享视频的网站,如Youtube等。人们很快发现,包括电视台、电影公司制作的视频,在电脑互联网上,可以不受时间、频道的限制,更加自由和方便,直播、点播、分发等一系列动作自如完成,如今,电视、电台、纸媒都已经在这个被称为“第四媒体”的影子之中了。</p> <p> 据可查阅到的资料,手机被称为“第五媒体”是《新周刊》杂志对“手机短信息”传播价值的描述。身处当时,这显然不是在对手机媒体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的判断,却是一个历史性的前瞻。手机以比电脑互联网更快的速度发展,在2.5G网络之上,电脑互联网的任何传播方式,在手机上都可以得到实现,而移动性、位置定位、个人信息的辨识等特征的加入,让它吞噬了前四者的全部。</p> <p> 或许,有人会说,电脑互联网只是迈完了“互联网”的第一步,完成了“互联网概念”的第一步,手机的加入,让互联网概念完整,第四媒体是互联网,是手机和电脑、信息家电合并在一起的网络。但这不能够概括手机对大众传播方式的转折性价值(如前段“人人传播”)。</p> <p> 走到今天,我们不得不为传媒的加速度发展而惊叹。每一个后来者都是迫不及待地出现,让曾经风光无限的前者难以从容应对。但前者优势的丧失,不代表价值的消殒,传统媒体在互联网平台上,会重新以新的形式,发挥出内容创造的价值。</p> <p> 大众传媒的前路未知,手机可能带来大众传媒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p> <p> “广告”需要一个新名字</p> <p> 某国某城市的自来水公司发现,全城夜晚大量用水很有周期性,疑为供水系统出了故障,调查后发现,原来,是一部电视剧热播,情节紧张,举城关注,晚上大家都围坐电视机前,广告插播时段,观众集体上厕所,这才造成了集中用水的状况。</p> <p> 自来水公司如释重负,可广告公司或以天价投放该节目的广告主,闻此恐怕是哭笑不得。</p> <p> 这个故事并非一个特殊事件,而是整个广告行业自产生以来最大、最根本的困惑之一,随着传媒的发展,这个困惑也越来越大、越来越难以解决。</p> <p> 困惑是什么呢?</p> <p> ——广告对绝大多数用户来说,是“多余的信息”、“干扰类信息”。</p> <p> 在这个“公开的秘密”之中,有许多“存在的合理”是如此荒谬,就像上面所述的那个故事一样,在用户那边(读者、观众、听众、网络用户等)是这样的:</p> <p> 读者买下数十版的一份报纸,直接扔掉其中的大多数;</p> <p> 网络上有各种软件工具,帮助人们过滤掉广告内容;</p> <p> 电视、电台的广告时间是人们上厕所、换频道的集中时间;</p> <p> ……</p> <p> 在广告公司和广告主那边是这样的:</p> <p> 尽可能地找到用户无法回避的媒体,传递信息;</p> <p> 越拥有好内容的传媒,越在内容上排斥广告的干扰,而其用户亦是;</p> <p> 投放金额的90%都是被浪费的,但不知道哪些是90%,哪些是余下的10%;</p> <p> 到底有多少广告直接促成了“销售的可能”?</p> <p> ……</p> <p> 在传媒内容一方则是另外一回事:</p> <p> 最传统的内容制作者,认为拒绝广告主的控制是保证影响力的前提;</p> <p> 最优质的传媒内容需要大量的投入;</p> <p> 较新的内容媒体不足以吸引到足够广泛的群体;</p> <p> ……</p> <p> 这一困惑无法解决,在于传媒业各个环节的问题。自大众传媒大行其道以来,广告就是传媒的生命线,是支撑其发展的商业基础。可以说,没有广告的支持,大众传媒、甚至全球信息化都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p> <p><strong> ◆我的媒体,给我,我的广告</strong></p> <p> 传统大众传媒对广告主所描绘的都是“我们”,一个群体。</p> <p> 手机却意在塑造“我”,一个一个、却数以亿计的“我”。</p> <p> 手机之所以为手机,是因为它是第一个、唯一一个为全民所有的信息终端。它首先完全为个人服务,从新闻到娱乐,到个人生活,全部的指向都是其主人。这个“个人”出发点,是指获得信息的出发点完全是个人的,也指完全是个人的表达。</p> <p> “个性化”是自电脑互联网出现、信息泛滥后的理想模式。人们设想通过电脑互联网收集、记录个人的各种行为,最后从众多用户某一个共同点上,判断可能的个体行为,智能地判断用户对某些信息服务的接受,从最大的共性中找出“可能性”,即:从个人行为中找出共性,举例说明,1万个购买了U2乐队CD的用户,他们又购买了Linkin Park的CD,于是给第10001个刚刚买了U2乐队CD的用户提供买Linkin Park的CD的建议,因为系统分析判断,这有可能是他们的共同喜好和行为之一。</p> <p> 当然,这也包括对个人喜好的分析,逐渐让用户更快更方便地获得信息内容,而节省掉检索、分类的步骤。</p> <p> 为完成一个单独的“我”的塑造,电脑互联网是难以实现的,因为个人在网络上的行为,分散在各个网站,无法汇集;同时,电脑不是完全的个人终端,而手机,恰恰最大限度地完成了这几点。</p> <p> 个人信息的保护不属于本文的讨论范畴,但请了解这样一个前提,对个人手机媒体的价值分析,不单单是指个人隐私的部分,而是指对个人通过手机产生的行为进行的记录和分析。</p> <p> 在个人可以通过手机基本畅快地享受信息便利的阶段,广告即可达到一个非常清晰的指向,而非不知道洒到哪里去的“90%”。</p> <p><strong> ◆广告即内容</strong></p> <p> Google的关键词广告是这样的,即:用户在搜索过程中,右栏自动呈现与关键词匹配的广告——如此简单的方式,造就了全世界最大的广告公司。</p> <p> 传统广告给人们的不良印象之一是干扰性,但实际上,广告也是信息,问题的关键在于对谁而言。</p> <p> 广告主需要找到潜在客户,客户也在寻找有价值的广告信息。当这样的情况发生时,广告就是信息内容,广告就是有用的信息。</p> <p> 手机媒体成为“个人的媒体”,其上的内容、呈现方式都会首先满足个人的需要,在这个基础之上,以网络形式实时判断个人的状态,提供用户需要的信息,即能实现“广告即内容”。</p> <p> 也许这么说像是科幻,但类似方式已经开始在手机上实现。比如:</p> <p> 手机安排日程,当日程显示即将出差,便可出现航空公司的票价信息;</p> <p> 手机提供天气预报,当天气忽然转冷,便可提示是否需要购买保暖服装或空调;</p> <p> 手机可以确定位置,在午饭时间,可自动出现周边的餐饮信息;</p> <p> ……</p> <p> 网络化、个人化的手机建立了一个通道,一个让需求和信息直达的更短的通道。</p> <p><strong> ◆娱乐即广告</strong></p> <p> 近十年来,广告本身在形式上的变化已越来越多,强调互动、娱乐形式,让用户参与其中,已然是广告效果的重要标准之一,这并非是手机带给广告的转变。不过,手机在这一点上的重要性,使它正在逐步成为互动、娱乐的枢纽,换句话说,如要互动,没有比手机更好的选择。</p> <p> 强制插入的传统广告对于新媒体影响下的用户,就像父母对叛逆期孩子的说教。广告公司绞尽脑汁地增加互动方式,提高用户参与的可能性。过去几年中,无论欧美还是亚洲,电视节目大量采用手机短信互动已到了泛滥的程度,这是因为人们看到手机代表个人、参与方式最为简单的缘故,这显然是粗浅的、延展性很小的模式。但结合空间因素,融合图片、文字、视频方式,让用户通过手机参与,使广告信息传递成为一个娱乐过程,这将会成为品牌效应的主流方式。</p> <p> 稍有规模的品牌都会选择立体的传播途径,品牌策略一般都会强调在一个时间段内,多次、多个场合深入接触潜在用户,在这个过程中,唯一能够全线跟随用户的,也只有手机,这是手机作为枢纽的前提条件。</p> <p><strong> ◆炫酷的注意力</strong></p> <p> 无论如何,广告仍然是注意力第一。</p> <p> 大众传媒自报纸开始,如何“更”受关注就是广告的天赋使命之一。手机广告甫一出现,人们对它质疑的重点之一就是:屏幕小,展示受限。这一误解,现在可以看到的错误是:</p> <p> 1.没有预见到手机在多媒体上的表达能力;</p> <p> 2.仅仅把手机广告放在手机本身上来看。</p> <p> 就多媒体的表达能力、画质和流畅程度而言,手机已经不低于电脑,只是受限于带宽的速度,在发达3G国家,这已经不是障碍。屏幕大小只是相对而言,且用手机本身360°立体展示已经有产品了——它的定位、链接社会关系等表达方式,更是其他媒体所没有的。</p> <p> 手机广告的展示并非只在手机上。手机的最大价值之一还在于它可以联接一切电子产品,它可以通过联接电视,在更大的屏幕上呈现广告或内容,甚至与其他信息家电互动展示,炫目的效果会给现在的广告设计带来许多创意的空间和趣味。</p> <p><strong> ◆直达销售</strong></p> <p> 广告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达成销售。</p> <p> 在传统大众媒体上,广告在此方面的价值是这样体现的:</p> <p> 用户留意到广告:</p> <p> 1.通过广告上留下的联系方式咨询,再去卖场购买;</p> <p> 2.到达卖场时,广告留下的良好印象,促成用户选择该产品。</p> <p> 广告主达到目的,但用户不方便,价格等可比因素易对用户产生干扰,过程不透明,且无法完整记录用户各方面的持续消费行为。</p> <p> 用户没有留意到广告:广告无效。</p> <p> 传统的互联网广告(指目前的电脑互联网):</p> <p> 1.用户点击广告,链接到电子商务网站,发生购买;</p> <p> 2.达到目的,用户方便,但多个电子商务网站,一样存在收集信息不全面等问题。</p> <p> 手机广告的效应,基本上完成了一个闭环:</p> <p> 1.用户点击广告,即可发生购买;</p> <p> 2.手机跨越网站概念,在购买前就完成比较等环节,用户个人在消费方面的行为信息得到完整记录。这样的信息记录会让手机的“个人媒体”化日益完善。</p> <p> 如果说,大众传播时代走到了最后一站,那么,“广告”一词也将要完成历史使命,广告不必再“广而告之”了。</p> <p> 当然,任何时代都不是一夜之间完成转变的,在目前这个转折阶段里,手机给大众媒体带来的更多的是启发,而非革命。广告也一样。但手机本身的天赋使命是阻挡不了的,更何况商业利益的驱使会迫不及待地让新事物发挥出价值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