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骨架,捏泥巴……在富春江畔的灵桥镇王家宕村,斑驳的砖墙与锈迹斑斑的钢架间,艺术家正在造型不一的雕塑边安静工作;展览区里,无数游客走走停停,与遍布园区各处的“小巧思”不期而遇。
“原先村子环境很差,大家都觉得破破烂烂不愿意来,谁能想到现在竟变成了‘世外桃源’,客流量还挺好。”家住附近的白先生说。
是什么让富阳这个原本寂寂无名的小山村“火”了?
“工业锈带”变身“活力秀场”,艺术乡建赋能乡村振兴
“这里曾是一家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造纸厂,后来慢慢被闲置了,我们来的时候像一座‘废墟’。”艺术从业者范军说:“但我们觉得这里可塑性比较强,于是和村里协调,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对这里进行了改造。”
2020年,总投资8000万元的浙美·江堤艺术园在此开园,短短三年间,这个微改造、精提升的文创项目不仅激活了工业遗存,还集成了“艺术+景观+农业+旅游”的功能,成为王家宕村跻身“全国文明村镇”的重要引擎之一。范军也把工作室从城里搬过来,成了第一批入驻者。
随着乡村环境整治,越来越多艺术工作室落地园区。和范军有共同语言的人也逐渐多了起来,大家还会一起探讨创作。采访中,范军特地向记者展示了一个艺术作品——三组色彩姿态各异的刷子,表达着人与人相处的不同状态。让人意外的是,和他共同创作的,不是专业的同行,而是周围的村民。
“村民们干完活拿来几把刷子,我就给它们做了个造型。”范军说:“艺术本就是来源于生活嘛。”
更深远的变化在乡村肌理中蔓延。艺术家们以竹、纸、笔等富阳传统元素为灵感,深度参与村庄规划,将“美学基因”注入美丽乡村建设。入驻园区的艺术家李珍,从事公共空间设计。近年来,她的创作重心从城市转向乡村,带着团队给灵桥镇的7个村打造了村标,提炼出每个村独有的“精气神”。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们的设计,感受到村子的活力。让昔日的‘工业锈带’真正蜕变为宜居宜业的‘活力秀场’。”李珍说。
“艺术家们来之前,这儿从来没像现在一样热闹过。”灵桥镇宣传干事吴欢说:“目前,园区已经集结了十几个艺术家工作室,通过举办乡村共富沙龙、乡村文化艺术节、艺术展览等形式,吸引了众多艺术家和慕名而来的参观团队。”
非遗星火点亮文化灯塔,古韵新风在此绵延
距艺术园百米处,一座挂着“富春古船陈列馆”木匾的老屋别具韵味。馆内陈列着二十余艘精巧的船模,从西湖古船到富春开梢船,皆出自省级“传统木船制造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吕介和之手。
这位年逾七旬的老匠人11岁随父学艺,18岁已是远近闻名的造船师傅,如今仍“刀”耕不辍:“我要把老祖宗的船都复原出来,让后代知道富春江上的故事。”2010年,他开始尝试制作古代船模,在家里自费开起了陈列馆。2013年,年过花甲的吕介和创办了富阳白帆古船制作有限公司,专门制作手工古船。如今,他制作的古船模型陈列在杭州水上博物馆、杭州港航局等地,成为钱塘江古船文化的一个缩影。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古船文化,吕介和特地带记者来到了位于4楼的陈列馆。虽然爬楼梯已然有些吃力,但说起船来,吕介和依然神采飞扬。
“你看这里有个叫‘闸水板’的小装置,有了它,船就能在钱塘江上逆行,这样的开梢船只有富阳有。”吕介和略带遗憾地说:“这些手工木船现实当中已经很少能看到了。”
如今,古船陈列馆已有富春江各类古船模型、图纸、工艺技术资料等大小展品120多件,陈列馆免费对外开放,每年接待参观者约1500人。
“造船是我一辈子的事业,也是我想用一辈子去守护的技艺。人到老了更加要珍惜时光,不能让这门手艺失传。”吕介和自豪地说,目前他还带着6名徒弟教授手工木船技艺,平日也会联合富阳区里的学校进行公益培训,在更多孩子心中埋下文化传承的种子。
文化滋养如春风化雨。村中心的三源书屋成为另一处精神地标——原木书架倚墙而立,儿童绘本区常有亲子共读的欢笑。每月读书会、作家讲座场场爆满,书香与艺术气息交织,涵养出“白天扛锄头、晚上捧书本”的新乡风。
从机器轰鸣的造纸厂到灵感迸发的艺术园,从濒临失传的古船技艺到书声琅琅的乡村书屋,王家宕村以“艺术乡建”为笔,饱蘸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墨彩,在富春江畔绘就现代版“富春山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