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浩瀚大海,蕴藏着丰富的前人智慧,阅读则能让人遨游其中采撷珍珠。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本报刊发浙江省全民阅读情况分析,解读当下人们如何通过阅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精神家园,阅读,则是吸取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
世界读书日即将来临,图书馆里借阅量最多的经典是哪些?书店里哪类传统图书更俏?记者走访了杭城多处阅读场所,收集了各种销售和借阅榜单,试图分析谁在读、读什么、怎么读。
爆满的杭州图书馆自习大厅(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吴煌 摄
经史子集
名著最受追捧
有点出乎意料。在博库书城的显眼位置,《苏轼传》《中国古代物质文化》《易中天说中国史》等许多与传统文化有关的书籍与青春文学并肩整齐码放。
几位正在翻阅的读者一致说,买书主要出于两种考虑:有兴趣、有价值,经典作品特别是传统文化经典恰能满足其“价值”。“家里会放几本,可以随时温习。”在一家公司担任销售的小顾说。
浙江图书馆的借阅榜单也证实经典的魅力依旧。在人文社科类图书借阅排行榜中,由周国林、顾志华主编,岳麓书社出版的《白话资治通鉴》位列榜单首位,借阅次数106次。
显然,即使5大册的《白话资治通鉴》如此厚重,翻成白话也仍略显艰涩,但并没有阻碍读者对这部规模空前的历史巨著的兴趣。
在中国文学小说借阅排行榜(古代至近代作品)中,《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毫无悬念地占据了榜单前四席。其中,《三国演义》借阅次数排第一,《红楼梦》则上榜最频繁——不同出版社出版的各版本在榜单前30位中上榜6次。《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紧随其后。
案头上,铅字间,先贤与今人穿越了时空,在文学的琼浆中产生了共鸣。
不过,以传统典籍分类经史子集来考量,不难发现,读者的兴趣更多地集中在文学和历史方面,且以名著为主。
以诸子百家而言,除了《论语》《庄子》等数种,其他诸家问津者就比较少。翻开浙江图书馆2016年度中文图书借阅排行榜,鲜有《论语》《庄子》之外的诸子百家作品上榜。在书店各种古典哲学、诗词文集前,《楚辞》《诗经》《墨子》《韩非子》等也少见读者驻足。
同样让记者有些遗憾的是,浙江本土文化的阅读热度仍然和近年来浙江学术界、出版界的贡献不相匹配,比如《浙江文丛》,以500册的体量钩索浙学脉络;比如各种与浙江相关的戏曲、游记、方志等,许多仍养在深闺人未识。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楼含松说,传统文化经史子集、三教九流,都有相应的经典。当年梁启超、胡适等都开列过有关传统文化的“最低书目”,即便是最“基本”的也为数不少,放到现在,都是很高的要求了。“我的观点是,学习传统文化,一方面要‘通观’,可以看一些文化史、思想史的论著,树立传统文化的整体观;另一方面要‘潜心’,可以选择一种经典精读,从章句解读到义理阐释,读懂读透,以此为‘据点’,由点及面,顺藤摸瓜,建构扎实的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