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软件业说“普通话”,不再绕着“红灯”走
发布时间:2012-03-28
<p> 为了“软件开发创新服务平台”,陈卫东忙坏了,但作为杭州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有限公司的“掌门人”以及这个平台将要发挥的效应,他说,忙点,值得!</p> <p> 中国人写5000行程序,印度人写20000行程序</p> <p> 差的不仅仅是行数</p> <p> “‘软件开发创新服务平台’其实不光是提供工具软件的租赁服务,更重要的是它会重新规范企业开发软件的流程和方法。”为了强调后者,陈卫东特意举了一个在软件研发领域经常被提及的案例。一个外包商把一个程序研发的工作分别交给一个印度人和一个中国人,印度人用了两万条代码才把程序写出来,而中国人用5000条就写出来了。但外包商最终还是选择了印度人的产品,因为他能看懂印度人的程序代码,这两万条程序非常规范和有层次,即使这个开发员不在,换了别人也可以在此基础上为程序进行升级和更新。而中国人的代码虽然精简,但里面有很多被缩减的东西是程序员的思维,其他人看不懂,虽然最后写出来的程序结果一样,但因为程序代码本身不够规范,后期的升级和更新不能借由他人来完成。由此可见“软件开发使用‘公共语言’有多重要,就像我们现在积极推广普通话一样,为的就是通用,交流沟通更方便。另外,我们必须注意到软件维护的过程其实也是软件开发的一部分。”</p> <p> “大片”叫座才是终极目标 最难的是改变传统理念</p> <p> 中国软件业发展到今天,不得不面对如何使用技术规范的软件开发工具。作为一名业内人士,陈卫东也了解软件企业的“苦衷”。他说,目前企业对软件开发的需求越来越高,不是不想买,而是软件太贵买不起,就算买来了也不是天天用,使用率不高。但是,长此以往,一旦软件开发上升到比较高端的阶段,就会碰到无法逾越的障碍。中国软件业要走出国门,不能永远绕着“红灯”走。</p> <p> “现在政府出钱买来软件,租给大家用。大大降低了软件企业的开发成本,引导企业使用技术规范、开发技术比较高的工具开发软件。”陈卫东告诉记者,建“软件开发创新服务平台”的成本和建一座大楼的成本不相上下,大楼建起来是有形的看得见的,但是平台搭建是无形的看不见的,所以这需要前瞻性。为此,滨江区委区政府专门为平台构建立了项,这是一个战略性的选择。</p> <p> “以前我每天想的是这个平台应该怎么搭建,现在成形了、启动了,我每天又开始想,怎么样才能让企业都主动用起来。”陈卫东坦言,“软件开发创新服务平台”启动以来,叫好声一片,但我们的目标是叫好更要叫座。</p> <p> “现在最难的还是怎样让这些软件企业改变传统理念!”陈卫东说,脑袋瓜指挥手脚,和以往的培训班不同,这次的平台培训班分两期,第一期是给软件企业领导做培训,只有领导的观念转变了,才会有强有力的执行力。第二期才是给技术人员做培训。“政府花了大代价,我们作为平台的构建者当然希望能让平台发挥最大的效用。”培训班到现在已经开了两期,陈卫东和国软的工作人员铆足了劲,投入财力免费给予培训。为了保证学员的学习时间和效率,陈卫东还亲自打电话给各个软件企业的老总,希望他们在培训期间不要“打扰”培训员工。如此亲历亲为,陈卫东说,“软件开发创新服务平台”要真正用起来,是一个成本比较的过程,不断认识的过程,所以需要一个长期的市场培育。他,正在努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