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杭州一家书店里,悄悄出现了几个落地型的医用点滴架,这些明晃晃的架子,扎在满屋子的书堆里,乍看之下实在有些不合拍。但你时常能在书店里看到这样的情景:穿着病号服的读者,依在绿萝点缀的落地窗边,把盐水瓶往架子上一挂,一边打点滴,一边安静地读书。这一刻,时光好像停止了,唯有指尖漏过的沙沙翻书声。你会忍不住从心底发出一声感慨:阅读,和生命一样,都是世间最温柔美好的事。
这家特殊的书店,是晓风书屋开在浙江省人民医院住院大楼一层的分店,去年7月开始试营业,最近准备正式开张。准确地说,这是一家“藏”在医院内部的书店,专门为住院病人、陪护家属及里面工作的医生、护士等医务工作者服务。不过,和你想象中不同的是,这里鲜有专业医疗书籍,摆在书架上的,文艺社科历史等品类齐全。
买书的病人和家属去得多了,不久前有人提议,能不能安装几个输液吊瓶架,这样,“溜”到书店看书,枯燥的挂点滴时间也不再变得那么难熬。书店和院方一商量,大家都觉得是好事啊。于是,今年春节一过,这些平日只会出现在冷冰冰手术间和病房里的医用点滴架,神奇地混搭进了实体书店。
走进省人民医院住院部大厅,迎面第一眼见到的就是一个全透明落地玻璃窗围成的“书房”。没有印象中的医院消毒水味道,让人错以为闯进了一栋普通办公楼里的图书室。
80平方米左右的书店,除了售卖区,门口设了几个供人休息阅读的吧台座,绿植葱茏间,还有块专门供儿童翻阅绘本的阅览区,几把藤条编成的小椅子,上面贴心地挂了纸条“宝宝专座”。旁边有几个输液点滴架,方便家长带着生病的孩子在这里看看绘本童书打发时间。
晓风书屋老板姜爱军去年年初接到省人民医院院长黄东胜发出的开店邀约时,同样也是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医院里会买书的人流量能有多少?更何况大家都去看病的,本来心情就不好了,谁还有心思看书?”所以,一开始,姜爱军从书店经营的角度出发,内心是拒绝且怀疑的。
在接下来的半年多时间里,他和太太朱钰芳四处打听,国内哪些地方有医院内开书店的先例。结果,一圈问下来,一般书店最多是开在医院外面,或者在院门口支个报刊亭,几乎没有经验可循。直到两夫妻趁出差去了台湾地区的济慈医院和香港地区的养和医院,这些医院大厅都有图书售卖区或者专供病人休息看书的阅览室。看着小女孩挂着点滴,兴致勃勃和妈妈在儿童阅览区一起咿咿呀呀地读绘本的场景,已是两个女儿母亲的朱钰芳,内心大为震动:“也许,我们的书店开进医院,也会给病人带来片刻的欢愉和安慰?”
“为什么要有书店?提高员工素养也好,给病人精神慰藉也好,这些说到底都太大。在我心里,逛书店、读书,本来就应该是生活的一部分,和吃饭、睡觉一样,真没那么多为什么和特别的原因。”黄院长的解释既简单又质朴:“我们只希望看到,病人进医院来,也可以不委屈自己,还能和平时一样,情绪低落的时候,到书店安安静静看本书,有个好心情很重要。”
阅览区的书桌上,安静地躺着两本读者留言簿,上面是过往书客记录的阅读时光。去年11月28日,有人写下“不论是黄昏,还是晨曦初露,茉莉花总是洁白的。所以不管你健康与否,都是最美的茉莉”,想象着应该是一位恋人给自己生病住院心爱的女友写下的康复祈福。有一幅涂鸦,上面护士和医生都化身成披着风衣的天使,旁边写了一行稚嫩的小字“一个约定,如果再见面……超人,拯救世界”,落款是一只可爱的小熊。也许这出自一位小朋友的涂鸦,在他的想象里,护士和医生都是超人。也有人借着这片书香,偷偷地表露自己的心迹。有位叫“妍”的女孩写道:“静坐在晓风书屋里,想着你就在这里。穿白大褂的你,与病人耐心交流的你,忙碌写病历的你……即使不曾相见,心里亦会涌起丝丝甜蜜,感谢命运让你出现在我的生命里,虽然有缘无分,我仍感激。”脑海中不禁浮现出《滚蛋吧,肿瘤君》里熊顿偷偷暗恋男医生的那个场景。
坐在书店,一页一页翻读着病人和家属留下的读书心路,望着窗外熙熙攘攘的候诊大厅,突然有了一种强烈不真实的世外桃源感。一间只开在医院里的透明书房,已经不再是图书售卖的窗口,它似乎成了人们在遭遇疾病时寻求些许心灵庇护的一个栖息之地。小小的,安静的,那些书页轻轻的,看上去没有力量,如同阅读这件小事,润物细无声,却给了人坚定下去的勇气和梦想。
来源丨都市快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