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平均增速超15%的文化产业正在受到各方投资力量的关注。文化产业发展中一直面临的抵押资产不足等融资“掣肘”,在有心于文化投融资的人士看来却是机遇所在。
今年9月,一家互联网金融平台e租宝推出了文化投资居间服务平台“缪斯时代”——以融资租赁标的发布的方式,独创“互联网+融资租赁+文化艺术”的发展模式,揭开了文化产业融资租赁债权交易的序幕。
融资租赁又称设备租赁或现代租赁,指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租赁物件的特定要求和对供货人的选择,出资向供货人购买租赁物件,并租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则按约定向出租人缴纳租金,在租赁期内出租人享有租赁物的所有权,承租人拥有租赁物件的使用权和收益权。
文化融资租赁出现新玩法
文化融资租赁的“第一枪”为去年9月由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发起成立的国内第一家文化融资租赁公司——北京市文化科技融资租赁股份有限公司。当时,四达时代集团就通过“售后回租”的方式获得支持,四达时代集团以2016年至2018年欧洲五大足球联赛、2016年欧锦赛及2018年世界杯预选赛等赛事在非洲地区电视转播权作为标的物,通过出售给北京文化融资租赁公司,租赁公司再将转播权回租给四达时代集团。据悉,这也是全国第一笔文化融资租赁业务。
各地“试水”文化融资租赁
北京在文化融资租赁上的“试水”具有标杆意义。由政府牵头主导的文化无形资产融资新模式正在不断创新,各地纷纷探索文化融资租赁的模式和案例。
融资租赁是新兴金融工具,在美国、日本等国已是仅次于银行业的第二大融资主体,渗透率达18%,我国融资租赁渗透率目前不到5%。并且以现行融资租赁服务的领域来看,各地自贸区为融资租赁“先行先试”的密集区域,但主要集中在飞机、轮船、机械设备等大型固定资产业务上。与文化的对接在去年之前一直是空白。为此各地政府在推动文化企业与融资租赁公司合作时,通常会设立财政性资金补助贴息(相当于租金补助),除了减轻文化企业在设备投入上的资金压力,一定程度上同时降低文化企业的融资成本。
版权融资租赁尚待破局
今年9月7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融资租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具体意见有对融资租赁公司设立子公司不设最低注册资本限制,对某些设备融资租赁简化相关登记许可或进出口手续,加快发展高端核心装备进口、社会民生等领域的租赁业务,支持设立面向小微企业的租赁公司,创新业务模式,用好“互联网+”,坚持融资与融物结合,鼓励各地通过奖励、风险补偿等方式引导融资租赁和金融租赁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等。业内认为,这些政策将进一步刺激民间融资租赁公司的积极性。
根据今年7月发布的《2015上半年中国融资租赁业发展报告》显示,整个“十三五”时期,中国融资租赁业有望继续保持30%左右的增长速度,预计2016年上半年以前,全国融资租赁业务总量可达到5万亿元,从而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租赁大国。
虽然近几年,新金融呈现井喷式高速增长态势,行业内的竞争却也越来越激烈。在“一带一路”、长江与珠江经济带、“中国制造2025”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国家重大新战略、新政策的出台背景下,融资租赁、股权投资等金融创新服务模式正出现新的契机。
来源丨文化产业评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