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现实中树立艺术的社会关怀
10月11日,习总书记文艺座谈会讲话一周年之际,由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文联、中国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的“人民之心、中国之魂”主题展览和研讨会在中国美院美术馆举行。
本次展览展出国画、油画、版画、水彩、影像等老中青三代艺术家作品70余件,集中展示了艺术家们深入时代生活、直面当代现实的社会关怀以及对“乡土”、“民学”的深度理解,展示了一个个具有生活气息的生命现场。纪念活动从生活意识、人民精神、乡土情怀和民学思想四个方面来学习、讨论和回应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以期在当代的生活现实中树立艺术的社会关怀,努力从当代中国的文化境遇和现实经验出发,将文艺创作与民众的日常生活相勾连,构建出一种立足“新乡土”的“新民学”——秉人民思想深耕中国社会、继民学精神再兴乡土生活,以艺术的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在座谈会上总结了自己对习总书记文艺座谈会精神逐渐深入理解的三个阶段,介绍了“时代领跑者”美术作品创作项目的情况,他认为“人民思想”的核心是人民,这个人民,既是中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社会共同体,又是优秀传统和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熏陶下文化共同体。他强调了人民的三种品格,人民是富有时代精神的,人民是有肉身的,人民是有根性的。
许江说,关注时代和人民的重大事件就是关注我们自己,人民需要的是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美术作品以强烈的形象感塑造着一批批时代精品,那些劳动者的形象、化身成为山河的就义者的身躯,也汇成了一代代后来者的艺术情感”;人民是有根性的,离开了人民,艺术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艺术要深耕生活的大地。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著名人物画家吴山明认为艺术家要保持一种对生活的激情、对生活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理解,“不断加深对基层百姓的热爱,你才能真正画到一些东西,才能抓住一些好的东西,”吴山明说。
“面对生活我们要感兴趣,要有好奇心。如果你对想去接触的人、事没有兴趣,没有一种想问究竟的心态,很冷漠地去做,是不可能有什么结果的。有了兴趣以后才会推开门,才会走进去探究竟。”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张自薿讲述了自己在基层的生活,与陕北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情景,她当时写生时颇为喜欢当地的白头巾黑棉袄,对赶集春节社火等活动非常感兴趣,正是在贫瘠的土地上,艰苦的生活滋养出的却是乐观淳朴的精神。
浙江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马锋辉在讲话中表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这不仅是创作的思想、方向,更是最根本的创作方法。美感是享受生活的愉悦感,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赋予了美以具体的内容和形式。美术家遵循美的规律,切合美的要求,通过自身的创作发现了美,创造了美,在人民创造历史中进行艺术创造。用题材、内容、叙事、情节表达人民的情感,这是文艺创作以人民为中心的直接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