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机构简介 文创资讯 信息公告 政策法规 展会活动 创意空间 创意精品 行业矩阵
您当前的位置 :创意天堂 > 文创资讯> 正文
情怀不老青春永恒 ——小百花越剧团三十而立巡演收官
发布时间:2015-05-11
<p style="text-indent:2em;"> 由省文化厅主办,为期一年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三十而立巡演活动5月在杭州剧院收官。新编越剧《二泉映月》、新版《梁祝》、奠基力作《五女拜寿》3台剧目4场演出,为小百花30周年庆典画上圆满句号。</p> <p style="text-indent:2em;"> 《二泉映月》豪华亮相</p> <p style="text-indent:2em;"> 2014年5月23日,小百花为庆祝成立30周年而创排的《二泉映月》在杭首演,此后,该剧一路于北京、上海、南京、广州、香港等10余个城市演出,所到之处无不反响热烈。沿途不仅收获了掌声和喝彩,也收获了各界专家学者、普通观众的意见和建议。</p> <p style="text-indent:2em;"> 精益求精的小百花对《二泉映月》作了新一轮的加工修改,使剧情更流畅,矛盾冲突更集中,人物塑造更合理,主题立意更准确。新一轮加工修改的结尾处,导演郭小男特意增加了&ldquo;一个现代人的现场演奏&rdquo;的环节,邀请二胡演奏家现场演奏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意在传递&ldquo;经典超越时空&rdquo;的理念。</p> <p style="text-indent:2em;"> 为完美呈现这样的尾声,剧组特意购买了珍藏版的老无锡风情画册,租赁了高质量的投影设备,邀请了来自北京的专业操作团队,几方合作,制成极具上世纪30年代老无锡特色的水墨风格的视频,演出时伴随着现场演奏的《二泉映月》如泣如诉的旋律,绵延不绝的美感把现场观众带入生动形象的情景中。</p> <p style="text-indent:2em;"> 1月13日,当升级版《二泉映月》来到瞎子阿炳的故乡无锡,演出获得了热烈的掌声,娘家人为越剧阿炳打了满分。锡剧表演艺术家小王彬彬在演出结束后的座谈交流中说:&ldquo;一位演了20年锡剧阿炳的表演艺术家代表阿炳感谢小百花,感谢茅威涛提升扩大了阿炳的知名度,令经典更唯美。&rdquo;</p> <p style="text-indent:2em;"> 时隔一年,5月11日再次于杭州剧院上演的正是该豪华版本,演出将特邀浙江著名二胡演奏家许奕现场演奏《二泉映月》,与茅威涛饰演的阿炳隔空对话,致敬经典。</p> <p style="text-indent:2em;"> 新版《梁祝》放飞情怀</p> <p style="text-indent:2em;"> 5月21日晚,小百花越剧团将再度在杭州剧院演绎流传了千年的经典爱情浪漫故事&mdash;&mdash;《梁祝》,该剧将与杭州观众共同放飞心灵,寻回久违的感动。</p> <p style="text-indent:2em;"> 新版《梁祝》是一出情怀满溢的戏。该剧自2006年面世以来,已在境内外演出上百场,不管是农村演出、校园演出还是在北上广这些一线城市,乃至境外交流,在荣获诸多国家级奖项的同时,更赢得了观众的广泛赞誉,屡创票房佳绩,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老少咸宜。</p> <p style="text-indent:2em;">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纯真,是新版《梁祝》在古老爱情传说与现代审美趣味间找到的接通点,越剧的诗意、浪漫、唯美特质在该剧中得到了最大化的呈现,某种程度而言,它代表了小百花30年来在始终追求的尊重传统和大胆创新两方面所取得的成绩。</p> <p style="text-indent:2em;"> 原生代《五女拜寿》封箱</p> <p style="text-indent:2em;"> 《五女拜寿》之于小百花就像话剧《茶馆》之于北京人艺&mdash;&mdash;团长茅威涛常常这样介绍《五女拜寿》的意义。</p> <p style="text-indent:2em;"> 1983年,从当年的&ldquo;越剧好声音&rdquo;选拔赛&mdash;&mdash;浙江省戏曲汇演中脱颖而出的28位年轻演员,组建成浙江越剧小百花赴港演出团,将浙籍当代著名剧作家顾锡东先生创作的《五女拜寿》搬上舞台&mdash;&mdash;该剧称得上为小百花量身订制。这群无名小花由此一鸣惊人。1984年9月,《五女拜寿》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并获中国电影&ldquo;金鸡奖&rsquo;最佳戏曲片奖。在都市的剧场里,在城镇的影院中,在乡村间的流动电影放映机前,伴随着剧中人喜怒哀乐度过的一个个午后和夜晚,《五女拜寿》凝聚了一代人的青春记忆。</p> <p style="text-indent:2em;"> 30年来,《五女拜寿》不仅是&ldquo;小百花&rdquo;演得最多的一部戏,也是被其他剧团搬演、其他剧种移植最多的一部戏。该剧被学者称为&ldquo;中国式李尔王&rdquo;,其剧作结构严谨机巧,堪为戏曲编剧专业的教材;其情节故事虽发生在明代嘉庆年间,但体现的忠、孝、节、义等基本道德观、价值观并未过时,仍能投射当下社会。在艺术形态上,该剧最大的特点是行当齐全、流派纷呈、扮相朴实、唱腔优美。作为小百花的镇团之宝,《五女拜寿》是每一位进团演员的必学、必演剧目。70后、80后、90后的小百花年轻演员已成为该剧的主力阵容。</p> <p style="text-indent:2em;"> 5月24日晚上演的《五女拜寿》是原生代演员的封箱演出。在此之后,小百花年轻演员将正式从原生代手中接过接力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