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机构简介 文创资讯 信息公告 政策法规 展会活动 创意空间 创意精品 行业矩阵
您当前的位置 :创意天堂 > 文创资讯> 正文
2014中国杭州大学生旅游节圆满落幕
发布时间:2014-12-22
<p align="center"> <img align="" alt="" border="0" src="http://0571ci.gov.cn/upload/editor/images/20141222_093831.jpg" /></p> <p align="center"> <img align="" alt="" border="0" src="http://0571ci.gov.cn/upload/editor/images/20141222_093849.jpg" /></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活动现场</p> <p style="text-indent:2em;"> 青春,需要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也不能少了天马行空的创意,三者结合在2014中国杭州大学生旅游节留下了丰硕成果。12月19日,自今年5月份启动的2014中国杭州大学生旅游节在杭州举行了隆重的颁奖典礼暨闭幕式,来自政府、高校、企业代表以及媒体共200多人到场。</p> <p style="text-indent:2em;"> 三大赛事谁领风骚?另辟蹊径者胜</p> <p style="text-indent:2em;"> 一场轻松明快的T恤走秀上,年轻人的鲜活创意和智慧扑面而来:或将杭州地标抽象成对比强烈的色块,或用当下流行的手绘描摹杭州景点,或将杭州历史人物设计成萌萌的卡通人物......这些是来自2014中国杭州大学生旅游节T恤设计大赛的作品,一件普通的T恤在大学生们的手中被玩出了各式花样。</p> <p style="text-indent:2em;"> 2014中国杭州大学生旅游节设置了三大创意赛事,分别是T恤设计、明信片设计和摄影大赛。</p> <p style="text-indent:2em;"> T恤设计大赛一等奖是一组包括苏小小、于谦、岳飞、胡雪岩在内的杭州历史知名人物卡通造型。&ldquo;杭州除了优美的自然风光,还有独特的人文故事,这些故事做成产品,就是独一无二的旅游纪念品。&rdquo;创作者施秋君讲述起创作初衷。</p> <p style="text-indent:2em;"> 施秋君是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视觉传达系大四学生,自小特立独行的她做设计时不囿于常规思路。在杭州网上看到大赛信息后,她原本打算从鲜见的杭州戏剧入手,搜集材料时发现这条路子太难,杭州戏剧的素材太少了。于是另辟蹊径想到了杭州的名人典故。&ldquo;杭州人文故事太丰富了,有些名人我小时候就知道,像于谦、苏东坡、岳飞,整理资料起来也是得心应手。&rdquo;施秋君说她的第一稿人物形象有点另类小众,给指导老师看过后,老师建议用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来设计,于是就有了这组&ldquo;杭州名人&rdquo;。</p> <p style="text-indent:2em;"> 熟悉中国杭州大学生旅游节的朋友都知道,创意赛事一直是历届活动的重头戏,今年也不例外。今年的三大赛事与前四届相比,无论是作品数量和质量都更上一个台阶。</p> <p style="text-indent:2em;"> 经过6个月的作品征集,组委会共征集到摄影作品12383幅、主题明信片作品2236幅作品,T恤设计作品1236幅,同比增加约20%、100%、80%。而今年的入围作品数量基本与往年持平,这也导致今年的竞争尤为激烈。摄影作品获奖比例高达264比1,是真正的百里挑一。</p> <p style="text-indent:2em;"> 在参赛院校地域方面,全国近300家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参与了本届比赛,涉及浙江、北京、上海、江苏、安徽、广东、福建、四川、山东、黑龙江、内蒙古等多个省市,还包括港澳台地区。较往届相比,本届省外作品比例大为提升,约占作品数的1/10。其中,来自台湾嶺东科技大学的刘思佳,其作品《小河直街内的故事》获选入围,这是五届杭州大学生旅游节以来首次有台湾院校的作品入选。</p> <p style="text-indent:2em;"> 杭州成立首个旅游智库平台 吸引德国学者前来参观</p> <p style="text-indent:2em;"> 杭州的旅游产业发展需要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10月18日,国内首个&ldquo;政产学研&rdquo;四位一体的旅游创意平台&mdash;&mdash;杭州旅游创意中心正式揭牌。</p> <p style="text-indent:2em;"> 揭牌当天,杭州旅游创意中心与杭州天堂伞业集团有限公司、杭州王星记扇业有限公司等杭城知名企业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p> <p style="text-indent:2em;"> 杭州旅游创意中心有四大功能定位,分别为&ldquo;杭州元素&rdquo;旅游创意产品展示区、大学生实践平台、杭州旅游智库平台、教师科研平台。它是2014年中国杭州大学生旅游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杭州在探索城市对外宣传、市场推广和产业发展智库建设方面的全新尝试。</p> <p style="text-indent:2em;"> 该中心专门设立的展示区于成立当日同时对外开放,目前已累计接待院内外参观人数千余人。期间,德国国立维尔茨堡-施魏因福特应用技术大学(FHWS)校长罗伯特.格雷布纳博士(Prof. Dr. Robert Grebner)教授一行参观了中心。</p> <p style="text-indent:2em;"> 未来中心将联合在杭各大高校、研究机构和相关企业成立杭州旅游创意联盟,将高校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功能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进行产学对接,为杭州旅游的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成果转化平台。</p> <p style="text-indent:2em;"> 一曲&ldquo;小苹果&rdquo; 唱出中国杭州大学生旅游节&ldquo;洋范儿&rdquo;</p> <p style="text-indent:2em;"> 杭州,作为国际知名旅游城市,在营销推广方面从不缺乏&ldquo;洋范儿&rdquo;。2014中国杭州大学生旅游节在国际化推广上采取了&ldquo;送出去&rdquo;和&ldquo;请进来&rdquo;的方式。</p> <p style="text-indent:2em;"> 把外籍人士&ldquo;请进来&rdquo;深入体验杭州城市自然人文风情是必不可少的。今年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运河成为中国外籍人士继西湖之后最向往的景点。9月27日,运河上响起了洋腔洋调的中文歌曲:&ldquo;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hellip;&hellip;&rdquo;来自五个国家的20多名留学生从武林码头出发,沿着古老的、流动的人类遗传&mdash;&mdash;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用相机和歌声记录下了这次美丽的行程。来自印度尼西亚的留学生李伟芳在她的中文游记里写到:在船上我们看到大运河周边的风景,还有架在运河之上的大桥,都很美丽。</p> <p style="text-indent:2em;"> 一周之后,另一拨外籍人士聚集上城区。这次,凤凰御园艺术基地、玉皇山南国际创意产业园和南宋御街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学生看到了历史遗址经过保护和开发利用后的勃勃生机。</p> <p style="text-indent:2em;"> 与此同时,&ldquo;送出去&rdquo;的重要路径则是充分利用杭州籍留学生的力量,让海外大学生推荐家乡。</p> <p style="text-indent:2em;"> 今年,杭州的西湖龙井茶香弥漫在了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和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校园内。&ldquo;幸福杭州&bull;全球传递&rdquo;&mdash;&mdash;&ldquo;美丽杭州&rdquo;全球高校巡展选择了这两大全球知名高校作为海外推广主阵地,共展出超过1000件杭州元素展品。</p> <p style="text-indent:2em;"> 充满着浓郁杭州气息的T恤、明信片、摄影图片亮相校园,身着旗袍的杭州姑娘向过往学生递上一杯茶香四溢的龙井,许多未到过杭州的海外大学生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兴奋,在看了这些&ldquo;杭州美景&rdquo;之后表示要来杭州实地看一看。据初步统计,共有3000多名观众参观了此次展览。</p> <p style="text-indent:2em;"> 2014中国杭州大学生旅游节的宣传推广通过多渠道结合的方式,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有机融合,共同为活动造势。截至2014年12月18日,活动官方网站流量突破3500万,来自国内外的200多家媒体对各项活动进行了新闻报道和网络转载。除了开设官方网站之外,组委会还特别开设了微博、微信公众账号,并在facebook、twitter开设账号,同时在大学生热衷的国内网站,如百度贴吧、豆瓣、堆糖、果壳等网站发布活动信息,吸引了超过300万人次直接或间接参与本次活动,囊括全球近300家高校。通过持续运营,大学生旅游节官方微信号粉丝成倍增长,有些作者就是通过这一渠道报名参赛。</p> <p style="text-indent:2em;"> 杭州市旅游委员会负责人表示,中国杭州大学生旅游节五届活动为杭州旅游产业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创意和智慧资源,我们一直希望通过举办这类节庆活动,发动年轻人这一潜在消费人群广泛参与,将美丽杭州的形象更广泛传播;同时充分利用高校专业学科知识,为杭州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持续的智力支持。未来中国杭州大学生旅游节将结合时代发展,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参与方式、强化活动传播手段,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一定会吸引更多的高校学子和各界人士的参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