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机构简介 文创资讯 信息公告 政策法规 展会活动 创意空间 创意精品 行业矩阵
您当前的位置 :创意天堂 > 信息服务> 正文
微信,我还能爱你多久?
发布时间:2014-05-07
<p>   沟通便利,却也加剧信息泛滥;分享快乐,却也增添过度曝光烦恼。就像硬币的两面,微信如日中天之时,用户的无奈也与日俱增。</p> <p>   3年用户规模达6亿,尽管微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缔造社交平台的新时代,但不少日益疲惫的用户不得不问:&ldquo;微信,我还能爱你多久?&rdquo;</p> <p>  <strong> 微信&ldquo;绑架&rdquo;生活?</strong></p> <p>   &ldquo;对我来说,微信的虚拟与真实已经没有界限,我算是深受其害!&rdquo;北京白领魏康(化名)一年前经朋友介绍开始使用微信。起初,他把微信当做是生活的一剂&ldquo;调味品&rdquo;。然而,接下来的几个月,这个&ldquo;调味品&rdquo;却变了味。</p> <p>   魏康身边的上司、同事都渐渐用微信取代短信。老板的一句&ldquo;微信上也可以交流业务&rdquo;,更是让各部门先后开设几十个工作群,他也被陆续&ldquo;拽入&rdquo;二十多个群。</p> <p>   魏康发现,微信变相加重了自己的工作负担,也拉低了工作效率。&ldquo;以前需要处理电话、邮件和短信,现在还得加个微信,而且是信息量惊人的微信。&rdquo;仅一上午,他就需要抽出近一小时来回复、处理微信群和好友信息几十条。</p> <p>   魏康拿出手机展示,十几分钟没刷新,他的几个群就有几百条未读信息。&ldquo;如果领导在群里说点什么,自己没看见,那就耽误正事了。&rdquo;</p> <p>   更令他难以接受的是微信模糊了工作与生活的界限。&ldquo;晚上10点之后,领导还会布置任务,痛说革命家史;即便假日在外,同事也在讨论工作。如果不出声,你就Out了。可以说,我已经被微信绑架了。&rdquo;</p> <p>   于是,&ldquo;盯防微信&rdquo;已经成为魏康每天从早到晚的大事。他说,自己的工作时间被拉长,生活乐趣被冲淡。无奈之下,他退出了部分聊天群,但还不得不坚守工作群组。</p> <p>   在网上,和魏康有同样感受的用户不在少数。网友&ldquo;徐州葛猛要减肥&rdquo;留言表示,不同于QQ可以注册一个工作专用号,微信号基本上是唯一性的,它却慢慢变为&ldquo;工作工具&rdquo;,很难接受被微信&ldquo;绑架&rdquo;在工作环境之中。</p> <p>  <strong> &ldquo;朋友圈&rdquo;还能刷出&ldquo;存在感&rdquo;吗?</strong></p> <p>   近日,&ldquo;90后&rdquo;大学生小李在微信朋友圈留下一句,&ldquo;我刷的不是朋友圈,而是存在感。但如今,存在感已不再,我也不必再刷,别了,朋友圈。&rdquo;小李随后删除自己&ldquo;朋友圈&rdquo;的剩余内容。</p> <p>   和小李一样,不少用户也渐渐对微信朋友圈失去兴趣。究其原因,用户增多带来的私密性减弱以及内容良莠不齐、有用信息减少等都让用户渐行渐远。</p> <p>   在微信&ldquo;朋友圈&rdquo;,短短几语却能畅抒胸臆,并可指定&ldquo;给谁看&rdquo;&ldquo;只看谁&rdquo;,&ldquo;朋友圈&rdquo;俨然成了不少用户&ldquo;说悄悄话&rdquo;&ldquo;吐槽&rdquo;&ldquo;抱怨&rdquo;的私密空间。</p> <p>   然而,随着微信用户规模几何状增长,现实社交圈已经与虚拟&ldquo;朋友圈&rdquo;高度重合。于是,不少用户发现,发什么、不发什么的&ldquo;顾虑&rdquo;越来越多。微信用户&ldquo;lse琳琳&rdquo;说:&ldquo;发圈要顾忌朋友、同事、领导的想法感受,与其语带保留地发个虚伪感想,不如就此不发。&rdquo;</p> <p>   此外,微信&ldquo;朋友圈&rdquo;也渐成&ldquo;广告软文&rdquo;&ldquo;心灵鸡汤&rdquo;&ldquo;盲目点赞&rdquo;的聚集地,甚至不法分子也把朋友圈当做&ldquo;行骗&rdquo;的新渠道。</p> <p>   网友&ldquo;HX疯爱&rdquo;说,朋友圈里有卖各种包包、衣服的!都被&ldquo;刷屏&rdquo;了。网友&ldquo;老童在上海&rdquo;更是具体列举了朋友圈中的大致套路:&ldquo;大多数是转帖,养生、心灵鸡汤、每日大同小异的三餐、各种姿势的自拍,及他们的日常起居、转载的人生感悟、情感抒发,并配着艳丽的图片,晒自拍、晒美食&hellip;&hellip;&rdquo;</p> <p>   更有甚者,通过&ldquo;集赞&rdquo;换旅游、换服务、换产品等噱头来推广盈利。但&ldquo;集赞&rdquo;数量达到要求,服务需要兑现时,消费者却屡遭&ldquo;跳票&rdquo;。相关专家也强调,朋友圈需要得到监管,否则,如果仅靠&ldquo;信任&rdquo;来运行,它很可能成为诈骗孳生的温床。</p> <p>   其实,早在今年二月份,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黄震的&ldquo;退群宣言&rdquo;就曾引发关注,掀起&ldquo;微信遭遇滑铁卢&rdquo;的讨论。黄震写道:&ldquo;微信已绑架了生活,已有微信群和信息量太多,每天无法读完和回复&hellip;&hellip;我准备先退出几百个微信群,尝试在微信上闭关静修两月。刚刚退群手指都按麻了!&rdquo;</p> <p>   这引得很多人开始思考,微信到底还能走多远?</p> <p>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均据新华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