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杭州:菜市场里的画廊
发布时间:2014-03-14
<p style="text-indent: 2em">
杭州是这样一座城市,充满意想不到的遇见——比如在商业区市井味十足的菜市场中,突然撞见了一间小小画廊,一周,一个艺术家,只展出一件展品。这种小小的格调,让人看到某种城市的品质,于是这个春天,变得更加清新动人了</p>
<p style="text-indent: 2em">
一场以“不完美”为主题的摄影展,这两天正在一个名为“壹张”的小画廊进行中。</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在摄影师李揽月的镜头下,影像残缺不全,半个人,半张脸,没准只剩下半个额头——摄影师的诠释,让事情变得饶有趣味:这些只字片语,像不像人的记忆?残缺不全,模糊而片段化,但就这么存在着。</p>
<p style="text-indent: 2em">
这类规模不大却性情化的展览已经在壹张画廊进行了一年半。相对于展览,这个不过十平方米的画廊同样是值得玩味的所在——如果你发现它的话。</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它隐身于城市中心地带一条叫“万寿亭路”的窄巷,巷子的两头都是繁华商业地带,还捎带了一个人间烟火气息十足的万寿亭菜场。但在中段的壹张画廊,却让这条巷子突然有了一点欧洲小巷的调调——晚上8点到10点,玻璃门打开——画廊开放时间到了。往来的人有时会进去,看上几眼,聊几句,出来。也有人会在白天经过时,透过关闭的玻璃门好奇地向里张望。</p>
<p style="text-indent: 2em">
事实上,在过去一年半,已经有18场个展在这里进行,先后包括了陈海燕、孙云、张浩、王公懿、陈耀光等一系列艺术家,大多只展出一件展品。</p>
<p style="text-indent: 2em">
比如王公懿的展览,枯枝、瓦片,同墙上的一幅画构成了另一幅画面。半年后,王公懿在浙江美术馆进行了一场规模大得多的展览,照旧不乏玩心。</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又比如设计师潘锐的“苔”展,在那一周里,画廊内的春意似乎比室外更荡漾,设计师用青苔造出了一个微型的园林,泥土、草木都被搬了进去,大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精气神。</p>
<p style="text-indent: 2em">
而那个最被画廊主李加文念念不忘的,是“木心书店”展,在去年初夏“开张”了两周,整个空间被布置成了一个文艺腔十足的书店,乳白色的木质书架排布着木心的书,即便房间一角的植物都煞费了心思,一盆无花果,“隐喻了木心漂泊的一生”。而曾在上世纪80年代同陈丹青一起在木心公寓听讲的曹立伟,则在展览期间被邀请来,与同好们一起聊聊木心。</p>
<p style="text-indent: 2em">
李加文的本职是咖啡店老板。做画廊,是想做“自己真正喜欢的画廊,里面展出自己真正喜欢的作品”,为了一个心仪的展览,他很愿意等上一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但买画卖画,却不在他考虑之内——“我只想做纯粹的展览”。这种自娱娱人的节奏,称得上是商业社会的奇葩——但似乎更贴近艺术本身的节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