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化金融创新所面临的困境,其症结在于定价。文化产业链结构的不合理,表现在内容生产端的弱势与形式生产端的强势,该结构既不利于文化产品的合理定价,又阻碍了创意人才市场的形成。没有创意人才市场,金融机构无法对内容产品与人力资本进行合理定价,进而导致文化金融创新低效。因此,解决我国文化金融创新困境的关键在于,形成文化产品与人才的合理定价机制。
1.通过文化产业链内部结构调整,使内容产品与人力资本通过产业链本身完成定价。可行的做法有两种:集团化与集群化。集团化是指产业链前中后端的组织内部化过程,它可以使内容产品生产、传播各环节的风险组织内部化。风险内部化为文化金融营造了适宜的创新环境,原因在于组织整体资产能够为内容产品融资进行担保,组织整体声誉能够为创意人才(团队)“背书”等,都能够降低金融中介的创新风险,提高创新意愿。集群化是指把内容生产的创意人才、团队及企业通过物理空间聚集起来,形成彼此具有相互关联性的创意市场。内容产品的生产者聚集在一起,通过市场竞争,而非通过关系竞争获得客户,产业链就会健康有序地产生,经过市场定价的内容产品也能够降低金融机构评估的难度。同时,集群化还有利于形成创意人才市场,该市场会刺激那些依赖于人才评估的金融创新产品的产生。
“政府可以把支持科技创新的一部分资金拿出来,支持文化与科技的融合,鼓励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该领域,既可以帮助科技制造企业转型,又能够利用科技企业本身的科技与固定资产帮助融资。”
2.构建文化科技金融体系,使文化产品通过其科技属性实现定价。文化金融困境中所面临的定价问题,在科技金融的发展过程中也同样遇到,但随着科技评估体系的完善,定价在科技金融领域不再是难题。因此,在文化金融的发展初期,借助科技金融的力量来舒缓创新困境是可行的方法。一是促进科技型企业向文化产业的延伸或转型。把对文化产品与人力资源的定价建立在现有的科技金融体系之上,鼓励一些科技型企业向文化产业转型。二是通过金融机构的创新产品,鼓励文化企业科技化。文化企业一旦科技化,现有的金融产品不用做过多的创新,也无需承担过多风险,就能够满足文化企业的金融需求。
3.建立专业化的文化金融市场,使内容产品与人力资本直接通过文化金融市场完成定价。专业化文化金融市场的建设包括两方面,首先需要完善文化金融市场环境,包括与文化金融产权保护直接相关的法律制度建设、专业文化金融人才的培养及专业化文化金融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其次是建设专业的文化产品投融资平台和交易平台,投融资平台能够引入更多普通投资者与金融机构共担风险、共享收益,从而为金融机构构建了一种事实上的风险分担机制,鼓励其进行有效金融创新。交易平台的目的则是通过不断的市场对价及交易,寻找文化产品的合理定价,同时又能够反过来指导金融机构对有融资需求的文化产品进行定价,进而展开合理的金融产品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