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机构简介 文创资讯 信息公告 政策法规 展会活动 创意空间 创意精品 行业矩阵
您当前的位置 :创意天堂 > 文创资讯> 正文
人民日报头版 探寻杭州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路
发布时间:2012-08-06
&nbsp;&nbsp;&nbsp;&nbsp;突围,突破,突变;对视,对比,对话。在对共性问题的探索中,不少地方比学赶帮,以建树一方的同样精彩,在科学发展的时代舞台演绎着当代&ldquo;双城记&rdquo;。<br />   历史文化名城杭州与新兴城市深圳对唱文化戏,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的&ldquo;两型&rdquo;试验,&ldquo;后奥运&rdquo;的北京对话&ldquo;后世博&rdquo;的上海,&ldquo;内陆开放&rdquo;的成都和西安在转型发展中突围,江苏苏州与广东东莞让外来人口融入城市&hellip;&hellip;围绕这些话题,本报调集国内分社的骨干采访力量,易地采访,相互观照,换位思考,探寻科学发展观如何在各地落地生根、枝繁叶茂。今起刊登&ldquo;科学发展&lsquo;两地行&rsquo;&rdquo;系列报道。<br />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br />   崛起十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群雄逐鹿,杭州、深圳异军突起。<br />   去年,杭州文创产业实现增加值843.3亿元,占全市GDP12%,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而深圳这两个指标分别为900多亿元和8%,文创产业跃居高新技术、金融业、物流业之后第四大支柱产业。<br />   一个是历史名城,文化源远流长;一个是经济特区,文化底蕴不厚。但是,杭州、深圳发展文创产业理念相通,殊途同归。拼经济更拼文化,讲速度更讲厚度,争当全国文创产业&ldquo;领头羊&rdquo;。自信自觉的杭州、深圳,勇于探索,善于创新,各领风骚,不断改写着中国文创产业发展的格局。<br />   &ldquo;文化雄心&rdquo;,有容乃大&nbsp;<br />   不到1平方公里的范围,聚集了刘恒、余华、麦家、邹静之、高满堂等一批著名影视编剧,不到3年便形成国内独具优势的高端影视原创基地布局。杭州西溪创意产业园的产业成效可谓立竿见&ldquo;影&rdquo;。<br />   在一个没有专业美术院校的城市,在一个没有西洋艺术氛围的村庄,在一个没有相关产业基础的地方,短短十多年却崛起了一座全国最大的商品油画基地。深圳大芬油画村写下了&ldquo;无中生有&rdquo;的发展传奇。<br />   横空出世,为何是它们?<br />   ■杭:先讲个旧闻。&ldquo;茅盾文学奖&rdquo;获得者麦家几年前调入杭州市文联,曾在文坛内外激起不小&ldquo;波澜&rdquo;&mdash;&mdash;享有优厚物质待遇,却没有硬性创作任务。不搞&ldquo;命题作文&rdquo;,无需&ldquo;应景之作&rdquo;,只为作家营造自由的体验、感悟和创作环境。麦家说:&ldquo;这种宽阔的胸怀、宽松的氛围令人感动。&rdquo;<br />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最关键的是人才,最需要的是宽容。杭州人常说:&ldquo;只要大师来,不管干什么&rdquo;。<br />   杭州因西湖而名,更因文化而美。这给了杭州人文化自信的底气。近年来,杭州引进了数十位文化名人,都是&ldquo;来去自由&rdquo;,没有每年住多长时间的&ldquo;硬杠杠&rdquo;,也没有每年写多少作品的&ldquo;硬指标&rdquo;。自由的创作空间、宽松的生活环境,为艺术家提供了肥沃的创作土壤。许多文化名人与杭州&ldquo;结缘&rdquo;之后,激情迸发,成果迭出。<br />   ●深:婉约的西湖孕育了大气的杭州!源于南国边陲小渔村的深圳,也有一种&ldquo;吞吐八荒&rdquo;的大气度。&ldquo;来了,就是深圳人&rdquo;,一句简单质朴的口号,沉淀的是领时代风气之先的&ldquo;深圳观念&rdquo;,张扬的是这个新兴移民城市包容的性格及其独特气质。就是冲着这里独特的创业、创新氛围,一批又一批的&ldquo;孔雀&rdquo;南飞深圳,筑巢圆梦。<br />   作为我国现代平面设计的发源地,深圳被称为&ldquo;设计之都&rdquo;。这里,数千家设计公司,云集了全国最优秀的设计师、6万多名从业人员,包括创意、策划、美术、音乐、电影等艺术人才,以及数字技术、信息技术、自动控制等科技人才。<br />   海纳百川,不画地为牢,催生文创产业千姿百态。点燃大芬油画&ldquo;星星之火&rdquo;的,就是香港画商黄江。20多年前,他来到这个当时还很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开创深圳油画产业先河。成就网页游戏新锐研发公司&mdash;&mdash;&ldquo;深圳第七大道&rdquo;的,不过是4名外来年轻人,租一间小屋苦干出来的。<br />   ■杭:开放包容的大胸怀,是因为有瞩目长远的大气魄。对文化,杭州有一种深刻的自觉。&ldquo;既提升经济硬实力、更提升文化软实力,既修复自然生态、更修复人文生态,既打造投资者天堂、更打造文化人天堂&rdquo;&mdash;&mdash;这样的文化发展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杭州在全国较早地开启了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的大幕,发展目标直指文化名城、文化强市、全国文化创意中心。杭州提出构建&ldquo;3+1&rdquo;的现代产业体系,在一、二、三产业这个&ldquo;3&rdquo;之外,文化创意产业就是单独列出的那个&ldquo;1&rdquo;。文创产业被提高到&ldquo;第四产业&rdquo;的高度。<br />   ●深:的确,自信,方能包容;自觉,才有动力。文化设施曾经只有戏院、电影院、展览馆&ldquo;三家店&rdquo;。在许多人眼中,深圳是一片&ldquo;文化沙漠&rdquo;。但是,特区人的文化自觉丝毫不亚于任何城市,反而在全国率先提出&ldquo;文化立市&rdquo;战略。&ldquo;以文化论输赢、以文明比高低、以精神定成败&rdquo;。曾经只为经济&ldquo;搭台唱戏&rdquo;的文化,在深圳&ldquo;摇身一变&rdquo;,成为战略主角,站到了发展舞台的中央。无论是曾经规划的四大支柱产业,还是着力打造的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都赫然在列。<br />   跨界&ldquo;融合&rdquo;,如虎添翼<br />   国内首个以&ldquo;文化科技&rdquo;冠名的企业&mdash;&mdash;华强文化科技集团,原是深圳一家老牌电子企业,在传统模式陷入低谷时,大胆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新路子,短短几年时间创新开发出特种影院、数字动漫、大型文化科技主体公园等高端文化产品,环幕4D电影畅销美国、加拿大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成功典范。<br />   华策影视、宋城集团2010年10月、12月相继在创业板上市,分别成为&ldquo;电视剧第一股&rdquo;、&ldquo;旅游文化演艺第一股&rdquo;。至今,杭州已有16家文创企业上市。创意与资本&ldquo;对接共舞&rdquo;,激活了文化生产力。借助上市带来的新优势,华策影视在夯实电视剧主营业务的基础上,开始布局全国性院线建设、进军新媒体等,拓展产业链。<br />   文化跨界融合,为何能催生裂变?<br />   ■杭:今年5月,杭州市成为全国首批&ldquo;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rdquo;。科技借文化腾飞,文化借科技绽放。现在,杭州发展势头看好的几大文化新业态,&ldquo;文化+科技&rdquo;的特征都很明显。动漫游戏、数字出版、数字娱乐等,已经形成了优势产业。<br />   华数数字电视传媒集团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凭借&ldquo;新媒体、新网络&rdquo;双轮驱动,华数集团短短几年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建成国内最大的数字化节目库,并率先涉足&ldquo;云数据&rdquo;平台,打通互动电视、手机电视、互联网电视等全媒体业务链。<br />   ●深:高新技术产业,本就是深圳第一支柱产业。文化与科技&ldquo;联姻&rdquo;,深圳具有先天优势。文化家底薄的深圳,大力实施&ldquo;自主创新&rdquo;和&ldquo;文化立市&rdquo;两大战略,双轮驱动,迅速发挥出&ldquo;1+1&gt;2&rdquo;的叠加效应,涌现一批以高新技术为依托、数字内容为主体、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高成长型文化科技企业。&ldquo;文化与科技紧密结合、创意与创新水乳交融&rdquo;成为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突出特征和重要标志。<br />   腾讯、华强文化、雅图、第七大道、A8音乐&hellip;&hellip;在深圳高新区,文化制造业不再占文创产业增加值&ldquo;大头&rdquo;。&ldquo;文化+科技&rdquo;型产业收入和净利润的增长率,分别高出园区经济增长率的3.79倍、1.17倍,奏出高新区产业发展&ldquo;最强音&rdquo;。<br />   ■杭:文化不与科技携手,创新很难;而文化不与金融对接,做强很难。<br />   中小企业融资难,中小文创企业融资更难。文创企业大多是&ldquo;人脑+电脑&rdquo;、&ldquo;轻资产&rdquo;型的中小企业,资产和品牌的评估、质押担保等都是新课题,银行轻易不敢贷款。<br />   寻找文化与金融资本有效对接、融合发展之道,杭州屡出妙招。市里专门设立了文创专项资金,规模从2008年1.52亿元增加到去年4.11亿元。5年来,享受扶持项目共1600多个,带动社会投资约250亿元。<br />   针对文创企业无形资产比重大、回报周期长、担保能力差等特点,杭州&ldquo;度身定制&rdquo;了&ldquo;动漫版权质押贷款&rdquo;、&ldquo;艺术品贷款&rdquo;、&ldquo;服务外包订单质押贷款&rdquo;、&ldquo;无形资产抵押贷款&rdquo;等一系列金融创新产品。同时,协调金融机构推出&ldquo;宝石流霞&rdquo;、&ldquo;满陇桂雨&rdquo;等集合信贷产品,为144家次的中小文创企业,提供了2.6亿元信贷支持。<br />   ●深:&ldquo;文化+科技&rdquo;、&ldquo;文化+金融&rdquo;、&ldquo;文化+旅游&rdquo;&hellip;&hellip;深圳、杭州两地不谋而合。为了突破资金&ldquo;瓶颈&rdquo;,深圳没少动脑筋。市政府每年集中5亿元专项资金,以空前力度支持发展创意设计、文化软件、动漫游戏等十大产业。在全国首创以艺术品质押获得银行贷款的融资模式,出台了扶持创业投资基金发展的优惠政策&hellip;&hellip;深圳充分发挥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特色,不断创新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支持方式。<br />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推出了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mdash;&mdash;文博会。较早建立文化产权交易所,参与发起设立首支国家级大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这两个国家级文化投融资平台的建设,与文博会相配套,使深圳成为国内最重要的文化产权交易、知识产权评估和投融资服务中心之一,为各地尤其深圳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市场活力。<br />   &ldquo;文化引擎&rdquo;,驱动转型<br />   中南集团80%以上的销售来自钢构、幕墙等工程项目,但集团董事长吴建荣却把80%的精力放在动漫产业。&ldquo;宁可亏损2个亿,也要搞动漫!&rdquo;态度如此坚决,因为心有不甘:&ldquo;中国企业出口成吨的货物,利润还不如国外企业卖给我们几张动画光盘。&rdquo;<br />   如果不涉足文创产业,易尚展示公司也许至今还是一家默默无闻的展柜生产商。但是,引入文化、科技元素之后,易尚摇身一变,融文化、科技、设计和多媒体展示于一体,登上深圳品牌营销商的榜首。董事长刘梦龙庆幸自己选对了路:&ldquo;不借文化之力,哪有易尚的今天?&rdquo;<br />   拓展&ldquo;新蓝海&rdquo;、培育&ldquo;增长点&rdquo;,&ldquo;从文&rdquo;何以成为突破口?<br />   ■杭:杭州是资源小市,缺矿产、缺港口,发展工业有较大局限;又是文化大市,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这一&ldquo;无烟&rdquo;产业、&ldquo;黄金&rdquo;产业,从拼资源、拼环境转向拼技术、拼文化,势在必行、志在必得。<br />   搞建筑起家的吴建荣,只有小学文化,面对资源&ldquo;瓶颈&rdquo;的现实,看到动画产业蕴藏的巨大潜力,毅然投身动漫这个&ldquo;烧钱&rdquo;的行业。&ldquo;现在烧小钱,将来赚大钱。&rdquo;这个农民出身的企业家,抱着这样的信念,积极培育以原创动漫为核心的动漫产业链,开始了&ldquo;以老养新、产业升级&rdquo;的二次创业之路。不到10年,中南卡通就已经发展为我国动漫产业的一艘巨舰,年收入过亿元,年利润逾5000万元。未来,中南集团销售额大盘子里,传统产业和文化产业将各占半壁江山。<br />   正是无数吴建荣们的孜孜以求,&ldquo;从零起步&rdquo;的杭州动漫产业,目前稳居国内&ldquo;第一方阵&rdquo;。打造&ldquo;中国动漫之都&rdquo;,已成为杭州产业升级的新亮点之一。  <br />   ●深:同杭州一样,深圳对文化创意产业也寄予厚望:&ldquo;推动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导产业之一&rdquo;。<br />   身负土地、能源、环境、人口压力,特区靠什么再&ldquo;杀出一条血路来&rdquo;?深圳的选择是:率先转变发展方式、创造&ldquo;深圳质量&rdquo;,在全国新一轮大发展的总体格局中,再度闪光,发挥先导、引领和&ldquo;试验田&rdquo;的作用。  <br />   2009年开建的&ldquo;中国丝绸文化产业创意园&rdquo;,将南岭村原来4家来料加工企业的旧厂房,&ldquo;蝶变&rdquo;成集设计制作、科研创新、展示交易、旅游休闲等为一体的高档丝绸与刺绣制品及其延伸产品的产业平台。这张深圳文化产业的新名片,也是南岭村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实现产业升级转型的杰作。<br />   在文创产业水平成为综合竞争力重要标志的今天,文化&ldquo;新蓝海&rdquo;战略受到热捧。&ldquo;设计之都&rdquo;深圳给自己&ldquo;设计&rdquo;的目标是:&ldquo;我国乃至国际上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先锋城市、世界知名的&lsquo;设计之都&rsquo;和国际时尚创意中心&rdquo;。<br />   ■杭:当然,拼文化,并不是简单地以&ldquo;抓经济&rdquo;的手段&ldquo;搞文化&rdquo;。浙江以民营制造业为支撑的块状经济发达,嫁接这一发展模式,杭州文创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截至去年底,全市已有16家市级文创产业园区,使用面积超过215万平方米。<br />   这些园区并不简单类同于一般的工业园区,而是各具文化特色。像诗意流淌的西溪创意产业园,紧邻曾作为电影《非诚勿扰》外景地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将影视产业作为特色定位水到渠成。<br />   此外,像由矿山和水泥厂改建而成的之江创意园,充分发挥中国美院等高校资源优势,借助文创力量&ldquo;点石成金&rdquo;,成为全国首家以艺术创意为特色的国家大学科技园;由500多幢普通农居改造而来的白马湖生态创意城,&ldquo;蜕变&rdquo;成&ldquo;创智大脑&rdquo;集聚地,动漫创意的&ldquo;特色牌&rdquo;逐渐打响。<br />   ●深:行业集聚、空间集中,也是深圳的发展策略。文化产业的内涵是文化,必须遵循文化内在规律,避免急功近利,摈弃简单、重复、叠加的粗放发展模式,才能发挥其助推经济突围转型的作用。华侨城集团的发展就是例证。<br />   深圳既无名山大川,又无深厚文化积淀,华侨城集团却在这里上演了文化旅游的&ldquo;盛宴&rdquo;,创新推出欢乐谷、锦绣中华、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东部华侨城等系列主题公园,并拓展到全国市场,20多年长盛不衰。&ldquo;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rdquo;,享受了&ldquo;文化溢价&rdquo;的华侨城深有体会。<br />   欢乐海岸、何香凝美术馆、华侨城创意文化园、OCT当代艺术中心、华夏艺术中心&hellip;&hellip;在深圳,&ldquo;华侨城&rdquo;除了是一家企业的品牌,也是一个城区的符号,&ldquo;商&rdquo;并非其全部的内涵。通过产业&ldquo;文化化&rdquo;和文化&ldquo;产业化&rdquo;,建立之初让人困惑的&ldquo;只种小草不建大楼&rdquo;的华侨城,如今成为世界旅游集团八强的唯一亚洲企业,成为&ldquo;文化经济&rdquo;的先行者。<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