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机构简介 文创资讯 信息公告 政策法规 展会活动 创意空间 创意精品 行业矩阵
您当前的位置 :创意天堂 > 现代传媒> 正文
金鸡奖落幕 中国大片路向何方?
发布时间:2012-03-28
<p style="text-align: center">&nbsp;</p> <p align="center"><img alt="" border="0" src="/upload/files/info/200910/E20091019093520-3100.jpg"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本届金鸡奖最佳导演冯小刚</p> <p>&nbsp; 第18届金鸡百花电影节17日晚在南昌落幕,被誉为&ldquo;高概念、大制作、全营销&rdquo;的国产大片《集结号》《梅兰芳》《铁人》囊括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音乐、最佳摄影五大项奖。参评评委及与会专家普遍认为,中国电影已经从盲动的纯商业影片中走出来,正开创集艺术性、思想性和观赏性为一体的中国大片新时代。 <br /> <br />  &ldquo;好莱坞模式&rdquo;造就中国大片 <br /> <br />  何谓&ldquo;大片&rdquo;?上海联合院线副总经理吴鹤沪解释说:&ldquo;高票房电影才能称为&lsquo;大片&rsquo;。张艺谋、冯小刚和陈凯歌三大名导在电影市场中的&lsquo;三国演义&rsquo;,被视为早期中国纯商业大片时代的到来。&rdquo;</p> <p> 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陈犀禾认为,在&ldquo;好莱坞模式&rdquo;影响下,中国&ldquo;大片&rdquo;逐步形成了三大特征。首先是以资本和市场为导向,强调大投入、全明星阵容、高制作水准、震撼视听效果和高回报。从《英雄》到《非诚勿扰》,多少大片打破了国产电影历来数百万元投资的额度,一部部超亿元的投资,本身就构成对观众的无限期待。 <br /> <br />  &ldquo;顶级明星、高水准制作班底的加盟以及整合式营销策略是另两大特征。&rdquo;西南大学文学院刘帆博士说,从首映礼的豪华盛宴,到全国银幕饱和式的放映安排,再到电视广告、户外广告宣传等,无所不及。特别是分段运送拷贝、影院设置录影设备安检仪等我国特有的反盗版手段,也力促大片发行取得成功。 <br /> <br />  然而,也有评论说,这些纯商业大片中的武侠大片,用复杂人性的分裂式塑造手法以及极端、纯粹的暴力屠杀画面,对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构成了冲击和颠覆。 <br /> <br />  &ldquo;《集结号》《梅兰芳》的出现改变了这种局势。&rdquo;本届金鸡奖评委、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贾磊磊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当代中国式大片中与主流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契合得最好的两部&ldquo;新主流电影&rdquo;,得到了政府、观众和媒体的高度评价。 <br /> <br />  大片本土化喜忧参半 <br /> <br />  《集结号》《梅兰芳》的成功是中国大片走向本土和主流文化的标志。陈犀禾教授说,中国大片在初创期对海外市场营销颇为乐观,但事实上只有《英雄》在北美市场的票房超过了5000万美金,《功夫》和《十面埋伏》都只有1000多万美金,更糟糕的是《无极》竟遭遇发行商的退货。 <br /> <br />  &ldquo;在这种局面下,电影人向本土主流意识形态靠拢、充分琢磨如何使影片在本国观众中引起共鸣,催生了中国主流大片。&rdquo;陈犀禾认为,主流大片的出现是资本力量和文化力量共同推动的结果,前者发现了本土市场的商业价值,而后者则为其商业利益指引了文化的方向、提供了合法性。 <br /> <br />  然而,在这一阶段,主流大片的生产也遭遇瓶颈。华谊兄弟传媒集团总裁王中军就坦陈,从1998年到现在他所投拍的40部电影中,由年轻导演执导的比例不高,大多数仍是像冯小刚那样相对成熟、风险较低的导演。&ldquo;我们缺少培养年轻导演的长远眼光。&rdquo; <br /> <br />  &ldquo;确实,当国产大片的生产与创作过分依赖&lsquo;冯小刚&rsquo;们、&lsquo;章子怡&rsquo;们和&lsquo;谭盾&rsquo;们时,&lsquo;大片主义&rsquo;便出现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空间势必受到一定制约。&rdquo;浙江大学广播电影电视研究所所长范志忠教授说。</p> <p> &ldquo;&lsquo;大片主义&rsquo;显露了跨国资本、民营资本对电影市场不负责任的恶性开发,也暴露了产业问题之后的文化问题。&rdquo;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胡谱忠说,在电影市场里,商业大片处在金字塔的顶端,底下不能悬空,需要大量的从业人员在这个行业里存活,电影产业才会形成一个健康的生态。理想的电影工业应当有足够的空间留给中小型投资的电影。</p> <p><br /> &nbsp;&nbsp;&nbsp;&ldquo;三位一体&rdquo;成为主流大片发展新趋势 <br /> <br />  参加本届电影节论坛的各位专家表示,尽管中国?流大片仍需进一步完善,但在产业化的平台上构建具有市场竞争力和文化感召力的主流电影,已成为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方向。 <br /> <br />  贾磊磊说,引领这个时代前沿的电影,不再是那种一味表现个人审美情趣而不顾观众文化需求的艺术片,也不是那种单纯追求经济利润而不顾文化品格的商业片,而是集艺术性、思想性和观赏性&ldquo;三位一体&rdquo;的主流电影,它是中国电影与好莱坞电影进行市场博弈最有力的市场主力。 <br /> <br />  &ldquo;三位一体&rdquo;主流大片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市场环境。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陆绍阳认为,建设一个立足本土的大市场迫在眉睫。&ldquo;现在我们的票房收入仅仅来自一级市场--商业发达的东部地区,仍有350座100万人口的城市几乎没有电影院,至少有近4亿城市人口无法进影院看电影,这个潜在的大市场有待开发。&rdquo; <br /> <br />  与此同时,打造一条科学合理的产业链势在必行。陆绍阳说,在制片环节,要理顺投融资关系,只有银行、保险业的长期投入,电影产业才会做大做强,而非小打小闹。&ldquo;2008年,北京银行分别为&lsquo;华谊兄弟&rsquo;&lsquo;光线传媒&rsquo;&lsquo;保利博纳&rsquo;&lsquo;万达院线&rsquo;等公司提供了上亿元的贷款,涉及主流大片制作、发行、放映终端三大环节,为金融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对接开辟了一条通道。&rdquo; <br /> <br />  贾磊磊说,实现中国电影&ldquo;三位一体&rdquo;的战略目标,还需要采取兼容并蓄的电影制作策略,把爱国主义的叙事主题与经典化的电影语言形式相结合,把重大的革命历史题材与观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方法相结合,把英雄人物的独特性格与普通人的一般情感相结合,把国家弘扬的主流文化价值观与大众认同的流行艺术理念相结合,打破艺术电影、商业电影与主旋律电影之间的壁垒,进而实现中国主流电影的全面提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