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与文化相关要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完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机制,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和公民道德建设。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和档案等事业,加强智库建设。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健全网络生态治理长效机制,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推动新时代网络强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推进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提升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考古研究水平。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改革完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办好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和第十二届世界运动会。积极发展冰雪运动和冰雪经济。推进群众身边的运动场地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科学健身普及和健康干预,让年轻一代在运动中强意志、健身心。
其中,“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值得关注;“文物保护”连续12次被写入政府报告;“非物质文化遗产”第9次被写入政府报告。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作为新兴战略性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愈发关键的角色,不仅创造了大量的经济效益,在稳增长、促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还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协同共进,拉动效应显著,成为促进消费、推动经济内循环的重要力量。
1
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
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大、不确定性多,主要政策导向是把着眼点放在国内,要加强“构建全国大市场”,把国内大市场中的商品、服务和要素激发出来。我国民营企业数量超过1.8亿户,占所有经营主体的96.4%,总书记又刚召开了民营企业座谈会,“有效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经营活力”将成为今年工作重点,以服务的暖心增强企业的信心。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没有直接部署改革,但通篇都体现“改革”的思维和逻辑要求,要有效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经营活力。改革创新的思路也贯穿于文化产业发展,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激活全社会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过去的一年,两部现象级文化产品的问世,让人们看到了民营文化产业的活力和年轻人的文化创造活力。游戏《黑神话:悟空》凭借其对中国神话故事的独特演绎,在画面呈现上精雕细琢,以逼真的古风场景和流畅的动作设计,让玩家仿佛置身于神秘的东方玄幻世界。它的成功,彰显出民营游戏企业勇于突破传统游戏模式,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的创新能力。而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则对传统神话进行大胆改编,塑造了极具个性的哪吒形象,其精彩的剧情与精良的制作,赢得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这背后是民营影视企业在内容创作与市场运作上的卓越实力。
这些现象级文化产品,从创意构思到最终呈现在大众面前,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民营文化企业灵活的决策机制、对市场的敏锐洞察以及对人才的高效汇聚。它们不仅丰富了文化市场的供给,更激发了文化产业的创新活力,成为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让我们看到民营文化企业在文化产业领域无限的发展潜力。
要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来激活文化企业创新创造活力,需多管齐下。在政策层面,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出台税收优惠政策,降低文化企业运营成本,助力企业开展创新项目。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打破行业垄断,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平等参与市场竞争,激发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的积极性。此外,注重人才培养与引进体系建设,支持高校开设相关专业,与企业联合开展人才实践项目,为文化企业输送专业人才,同时吸引海外高端文化创意人才,带来多元文化理念。通过这些举措,从政策、市场、人才等多维度健全体系,为文化企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推动文化产业持续繁荣,助力更多像《黑神话:悟空》《哪吒之魔童闹海》这样现象级产品的诞生。
2
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数字技术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全过程,不断拓展着经济发展的空间和潜力,亿万民众正畅享“数智红利”,数字技术也全方位渗透到文化创作、传播与消费的各个环节。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是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必然要求。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不仅体现了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的双向驱动,也映射出中国文化产业向科技化、数字化升级的主要路径。
从2019年到2024年,文化新业态收入从1.9万亿元增长至5.9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5.40%。预计,2025年文化新业态营业收入有望突破6.5万亿元,到“十五五”末期(2030年)或将突破10万亿元大关,成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从创作端来看,先进的数字工具助力创作者突破传统束缚,创造出更加多元、新颖的文化产品。在传播层面,数字化平台打破了地域与时间限制,让文化作品能够迅速触达全球受众。网络视频平台上,各类文化类节目广泛传播,小众文化也能找到自己的受众群体。数字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数字艺术展览、互动影视等新兴业态层出不穷。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还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引擎,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中持续蓬勃发展 。
数字文化文化产迈向新高度的当下,“人工智能+”正成为一股重塑文化产业格局的关键力量。AI 极大地拓宽了创作边界。它能依据海量数据生成创意灵感,辅助创作者构思情节、设计角色,甚至直接参与内容创作。以音乐创作为例,AI 可以分析不同风格音乐的特征,组合生成旋律、节奏,为音乐人提供多样的创作素材;在影视制作中,AI 特效让视觉呈现更震撼、逼真,降低特效制作成本与时间。AI 还在创造全新的消费体验和消费场景,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刺激文化消费市场进一步扩容,为文化产业的持续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
3
推动互联网、文化等领域有序开放
虽然国际局势变化莫测、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多,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仍对“开放”提出明确要求:推动互联网、文化等领域有序开放,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试点。继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之后,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将文化产业与科技、旅游、体育、教育等领域相结合,创新运用新的文化形态和技术媒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平台上讲好中国故事,拓展全球影响力。
从2024 年的数据看,全年服务进出口总额 75238 亿元,同比增长 14.4%。以美元计算首次突破万亿美元大关,创下历史新高。我国服务贸易呈现快速增长、规模创新高、结构持续优化等特点。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电信计算机和信息出口服务增长最快,增幅分别为 39.3%、12.2%;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知识产权使用费进口增幅分别为 29.5%、8.7%。2024年旅行服务增长最快,全年进出口达 20511.5 亿元,增长 38.1%,为服务贸易第一大领域。
2024年,我国入境旅游呈现加快增长态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入境游客达13190万人次,同比大幅增长60.8%,入境游客总花费942亿美元,增长 77.8%。在北京故宫,时常能看到金发碧眼的外国游客,手持导览设备,一边惊叹古建筑的宏伟,一边仔细聆听历史讲解,兴奋地拍照留念。在上海外滩,各国游客熙熙攘攘,或凭栏欣赏黄浦江两岸的摩登夜景,或走进街边咖啡馆稍作休憩,感受着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这一增长与签证政策优化紧密相关,截至2024 年底,中国已与25个国家全面互免签证,对38个国家试行单方面免签,对54个国家实施过境免签政策,全年通过免签入境外国人2012万人次,增长 112.3%。政策红利之下,入境游热潮愈发高涨。例如上海,自对部分国家免签后,韩国游客赴沪过夜人数从9月的3.6万人次激增至12月的7.1万人次,韩国成为2024年上海入境游最大客源国。走在上海的街头,韩式餐厅里满是品尝美食的韩国游客,街头巷尾也时常能听到韩语交流声。
国内各地也积极拓展入境游市场,像哈尔滨通过文旅推介等活动,2024年接待入境游客85.7万人次,同比增长111.6%。冰雕节期间,众多外国游客裹着厚厚的羽绒服,在五彩斑斓的冰雕前欢呼雀跃,有的还参与到冰上娱乐项目中,笑声在冰面上回荡,将冰城的热情传递给每一位远方来客。
4
大力提振文旅消费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大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放到今年工作的首要位置。特别强调“释放文化和旅游消费活力”,推出“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提高消费能力和意愿,让人们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
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不再满足于物质消费,转而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文旅活动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让人们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深入体验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此起彼伏的“文旅热”促使各地不断挖掘、整理和创新本地文化资源,积极打造多样化文旅消费场景,进一步刺激文化消费市场的繁荣,形成良性循环,让文化消费在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中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
当前,我国旅游发展步入快车道,形成全球最大国内旅游市场,成为国际旅游最大客源国和主要目的地,旅游业日益成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文旅消费正持续升级,从单纯的观光游向深度体验游转变,但有时还存在“花钱买不到”或“花钱不开心”的问题,这要求各地还要进一步加强文旅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便利性、提升住宿餐饮品质,为消费者创造更优质的消费环境和消费内容,进一步释放文旅消费活力,助力扩大国内需求。
5
提升乡村旅游质量
政府工作报告重视“乡村全面振兴”,而乡村旅游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也强调,要深入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提升乡村旅游特色化、精品化、规范化水平。
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能盘活乡村的闲置资源,古老的民居、优美的田园风光等都能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带动乡村经济增长。游客的到来,能增加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从新鲜的蔬果到特色手工艺品,都有了更广阔的市场,农民的收入得以显著提升。同时,乡村旅游还促进了基础设施的完善。为了迎接游客,乡村加大道路、水电、通信等设施的建设力度,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而且,乡村旅游吸引了年轻人返乡创业,他们带来新思想、新技术,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传承和创新乡村文化。
而乡村全面振兴也为乡村旅游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产业兴旺为旅游提供丰富业态,生态宜居打造了优美旅游环境,乡风文明提升了旅游的文化内涵,治理有效保障了旅游市场秩序。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乡村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一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延伸阅读
政府工作报告极简版来了!只有800字
3月5日,李强总理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要点如下:
一、2024年工作回顾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
粮食产量首次跃上1.4万亿斤新台阶
城镇新增就业1256万人
新能源汽车年产量突破1300万辆
二、今年主要预期目标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
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左右
粮食产量1.4万亿斤左右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
三、今年部分重点工作
财政:赤字率拟按4%左右安排,赤字规模比上年增加1.6万亿元
政府投资: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4.4万亿元、比上年增加5000亿元。合计新增政府债务总规模11.86万亿元、比上年增加2.9万亿元
特别国债:拟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比上年增加3000亿元。拟发行特别国债5000亿元
消费: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
新质生产力: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
教育: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学位供给,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
市场环境:落实解决拖欠企业账款问题长效机制。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
开放:推动互联网、文化等领域有序开放,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试点
住房: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推进收购存量商品房。继续做好保交房工作
乡村振兴: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启动中央统筹下的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加大对产粮大县支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城镇化:推动将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住房保障体系。持续推进城市更新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生态: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就业:拓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渠道。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
医疗卫生:优化药品集采政策,强化质量评估和监管。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再提高30元和5元
社会保障: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再提高20元。制定促进生育政策,发放育儿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