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机构简介 文创资讯 信息公告 政策法规 展会活动 创意空间 创意精品 行业矩阵
您当前的位置 :创意天堂 > 言之有范> 正文
产学研对话 | 共话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机遇期”
发布时间:2024-12-05

11月28日“见证与记录:中国文化产业十年发展变革”恳谈会暨《言之有范》(1-17卷)系列丛书发布会成功举办,会上展开了两场圆桌讨论,圆桌讨论二由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京和文旅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齐骥主持,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中国服务贸易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宣部对外文化交流(文化贸易)研究基地专家兼秘书长李嘉珊,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王宇,北京东方嘉诚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裁甄军,首创朗园总经理赵春燕,文都云(南京)数字科技总经理陈虹,围绕主题“融合创新: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展开讨论。以下为根据现场录音整理的实录。

齐骥:十年在古代也是一个很久远的事情,我们常说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但是十年在今天却是很短的瞬间,在上一场圆桌论坛上,大家虽然是以十年为单位来看文化产业的成长周期,但是许多老先生都以30年为单位。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是文化产业的见证者、亲历者,是文化产业的管理者,领航者,操盘手。

李嘉珊:非常荣幸在今天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参加言之有范成果发布会,我认为见证与记录后应该加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创新,一个是传播。我个人在高校任教三十多年,到现在为止二十多年都在致力于做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和实践。在这个话题当中,我想先举个简单的例子,刚才前面的几位老先生和学者也都提到中华文化中的戏剧、功夫,实际上功夫和熊猫这两个单独的品类并不是我们的研究对象,我们的研究对象是“功夫熊猫”。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乐见有更多具有国际市场交易价值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这些年来,我们每年都有关于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标志性研究成果如《中国国际文化贸易蓝皮书》《首都文化贸易蓝皮书:首都文化贸易发展报告》发布。文化贸易的关键基础就是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业态越来越完善,产业的成熟度越来越高,才能最终实现真正的溢出效应,能够让全世界更多区域、更多国家的人共享中华文化的优质供给。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这十年在有目的的“走出去”以外,还在有价值的“引进来”。文化产业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关起门来发展的,一定是以开放促进改革、促进发展、促进创新。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文化产业本身的发展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典型产业领域。

王宇:我更多的是从事传媒的研究,传媒也是文化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是文化产业重要的传播渠道。无论是知道功夫也好,知道熊猫也好,还是知道功夫熊猫,都是从各种传媒上获得的,靠亲身体验感受到的非常少。进行国际传播的研究就是如何让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产业为世界人民所知晓,吸引他们能够更加关注中国、了解中国、到中国来体会中国。经过十年的媒介融合,媒体本身也在发生着改变。所以从某个领域切入文化产业的研究,从某个领域关注文化产业发展是我更感兴趣、也更力所能及的事情。

甄军:我是言之有范范周老师团队忠实的追求者、跟随者、受益者。这些年来,范老师团队对嘉诚的成长进行了有益的指导。在这个过程当中,嘉诚承办了5届文创大赛,现在也在负责文化产业园区协会的相关活动。东方嘉诚近年来也实现了从围绕园区企业进行服务输出,到围绕城市文化、城市公共文化资产、文物进行活化,打造新的文化产品的立体化发展。

赵春燕:首创郎园的核心是做城市文化运营商。现在再看十年,首创郎园起步其实就是范周老师带进来的。首创郎园在十年前认识范老师,当时我要求公司都要关注言之有范公众号,因为它能够带给我们很多在一线工作者的总结性理论。所以说言之有范的十年,其实也是首创的十年。

陈虹:文都云公司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公司,刚刚成立两年多,我个人是文化产业的行动者和实践派,在这个过程中,我吸收到的养分是:做任何一件事情一定要见效。什么叫见效,就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双重提升,一定要向市场要效益。所以我个人的实践也组成了我对企业管理的认知框架,即:要守正,要讲好文化故事,要经得起长久的拷问;要创新,就是善于用各种数据技术去拥抱新的东西,随机应变,应对更新的行业发展。守正创新和见效是我们文都云的职业信条。文都云隶属于南京市文投集团,在近两年的发展中,我们致力于用数字科技讲好文化故事,创造和赋能各种文旅场景创新,这是我们主要的业务方向。所以我们的企业使命就是六个字:好技术为文化,用各种数字技术去赋能文化的创新和升级。

齐骥:我们今天的文化产业面临的使命、面临的未来是一样的,即一直在跨界融合中创新求变。我们今天也是对十年来跨界融合创新的见证记录。这十年来您感受最深、最可圈可点的是什么?

李嘉珊:2014年3月3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到今年刚好也是十年,那时候“文化贸易”这个概念还比较小众,但是通过范老师团队努力的转化创新和传播,现在已经有更多的人知晓。但是我认为,所有的理论都源于丰富的文化贸易实践,正是实践催生了文化贸易理论方面的研究。2014年,文化产业还是一个年轻的产业,我国的对外文化贸易进出口总共600亿,2023年我国的国际文化贸易是1663亿。从数字上来看,十年中我们的国际化和市场化的程度在提升。在2014年国务院发文之后,不管是在规划还是在发展中,大家都有了国际化意识。2022年7月,商务部、中宣部牵头,27部委发布了《关于推进对外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在解读这个意见的时候,其中一个最亮眼的部分就是数字文化产业和数字文化创意产业话题。所以研究源于丰富的实践,但同时,研究者要用自己理性、冷静、客观和全面的视角来看待更加丰富、更加多元的文化产业。

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十年当中,除了国家级政策出台以外,有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市场主体逐渐展现国际竞争力,对外投资企业、数字化应用企业、小微企业也在纷纷涌现。比如自得琴社,它是三个人创立的古琴培训机构,在2019年的时候拍了一条30分钟左右的短视频发布在youtube上,然后瞬间达到几千万点击量,短短五年的时间,它的收益已经有了十倍甚至更多的增长,其中有三分之一源于后期培训,三分之一源于网络收益,还有三分之一源于线下演出。

数字化时代的发展让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在今年7月,我有幸受到联合国贸发会议的邀请。今年是联合国贸发会议第60周年,60年当中第一次把创意服务经济作为重点关注话题,我作为全球14个专家之一,代表中国做了“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实践”的演讲,得到更多国家政府部门的回应。所以在这一点上看,未来十年,创意也是一种趋势。

齐骥:文化产业发展和媒介技术、传播媒介的变革有巨大的关系,媒体融合是十年来发展的一个热词,也取得了许多的成绩。您怎么看待今天的媒体融合?怎么看待今天的传统媒体?

王宇:我国跟其他国家有所不同,我国的媒体融合是自上而下的系统性变革,跟其他国家自下而上的尝试性探索是不一样的。这些年媒体融合的改革,无论是否从事传媒业都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媒介环境、媒介本身、以及给我们个人的工作生活所带来的改变。因为在传统媒体年代,提到传媒,就是指的报纸、广播电视、杂志以及更传统一点的书页,可是现在提到媒体,就很难一句话概括。媒体分为传统主流媒体和新兴媒体,传统主流媒体里,跟以前有所不同,现在主流媒体的官方界定是党报、党刊等党开展的媒体。在传统媒体之外,还有自媒体,自媒体里包括个人媒体如个人账号、机构账号。这些都在媒介环境之间承担着比较重要的角色,形成了相互的补充。

在传统的 PGC (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专业生产内容)之外,还出现了 UGC (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原创内容),出现了 OGC(Ooccupationally Generated Content,职业生产内容) ,出现了 PUGC(Professional User Generated Content,专业用户生产内容 )就使得当前的媒介环境比以前更加复杂,也更加丰富多彩,这是媒介融合带给我们的变化。

一方面,传媒业离不开技术变革。任何传媒的发展一定是在技术取得了突破和发展之后进行的。比如说,如果网络技术没有取得发展,我们就不可能有社交媒体,如果没有社交媒体就没有我们今天坐在这里讨论的言之有范。对于传媒从业者来说,技术带来了很多机遇,可以实现很多以前只能想象而无法实现的场景,比如说虚拟技术、VR 、AR 的应用,使得内容传播有了新的渠道和表现方式。比如传统戏曲的呈现方式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就使得更多的人开始爱上传统文化。现在国潮国风的流行跟媒体的助推是密不可分的。

另一方面,十年间,传统媒体从业者是非常痛苦的。任何改革都会有阵痛,都会有转型。在这个过程中间,无论是创作者还是接受者,都要适应新的环境。如何能够在数字时代以更好的方式进行媒体转型,就要转变思维,要有互联网思维即用户思维,要知道大家想看什么,想了解什么,希望你分析什么,希望你分享什么。其实分享也是媒体融合带给我们底层逻辑的转变。

所有的事情都是双刃剑,有得有失,有变革、有挑战。现代数字技术出现之后,它带来较多伦理方面的挑战,也都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去研究、去发展、去变革。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发展的时代,一个变革的时代,我们需要做的是不断去拥抱新生活、拥抱新世界。

齐骥:东方嘉诚创立于2012年,是国内文化产业区的先进代表,那么请问甄总:在文化产业园区领域深耕15年,您认为十年来的文化产业有哪些新的变化,嘉诚在这十年的过程中又做了哪些探索和尝试?

甄军:嘉诚从2009年进入这个航道,经历了北京文化产业园区高速发展。随着疫情的到来,生活状态和业态在改变,我们也适应时代的变化进行市场的调整。经过这些年,尤其是疫情开始以后,我们进行了大转型。提到园区的变化,从嘉诚自身来看,首先是空间变化。原来我们主要围绕京津冀区域,但是现在我们随着北京城市功能与需求的变化进行城市更新的探索。开始致力于成为文化产业的新消费与传播的执行手,实现双效统一。我们还打造了北京第一个社区化公园—龙潭中湖公园,经过三年运维,形成了非常好的流量。近两年为配合中轴线申遗,我们在中轴线沿线布局打造了“观中”这样的国际化项目,实现了城市业态上的变化。

另外,我们在服务方式上也做了很大的调整。原来我们主要围绕着企业进行注册、投资等等,随着现在的需求变化,我们围绕着企业传播,既有承办网站,也有资源转化,这些新服务内容对我们来说也是从文化空间转向文化服务的新尝试。

还有,嘉诚一直在积极布局投资。原来更注重股权投资,但是随着现代发展的变化,我们围绕文化消费来展开,除了投资股权以外,还投资文创产品,比如雪糕、茶饮、主题邮局、中轴线IP、南锣鼓巷的产品等等。这些是我们随着社会变化进行的企业转型,从空间运营上转变为文化服务商,这是我们最大的变化。

齐骥:郎园也是城市更新过程中不断去发挥文化创意作用的园区。2002年成立以来,郎园在国内众多城市中已经形成了一个文化产业园区的品牌,也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那么我想问一下,在这十年的过程中,郎园有哪些经验、哪些模式可以跟大家分享?

赵春燕:郎园的十年,也是我们看着整个文化产业发展的十年。在看整个郎园十年的时候,我们一开始发现好的园区承接的是公共文化服务,所以我们原来对于文化的定位是公共文化服务,利用郎园大量的公共文化空间为社会缓解文化供给不足。

等到第二个阶段的时候,我们发现文化能够促进消费。现在郎园不仅是文化产业园区,同时也是新消费孵化基地。郎园station新品牌孵化基地中40多家孵化品牌经常会被三里屯和大悦城挖走。因为文化是消费的推手。在新一轮的消费中,更多的是情绪价值购买,文化的属性就是情绪价值供给。

从去年开始,我们发现文化产业必须要有产业思维。郎园station里面入驻了全国顶尖的电影电视剧后期制作的公司,数量高达约60%。所以我们开始跟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推动整个视听领域高科技的融合。所以说郎园十年、言之有范十年、实验区十年,我们这十年一直是三家携手同行的。最近在我们和实验区联手推动AIGC和视频领域融合过程中,发现文化场景和内容、和科技是脱钩的,科技如果要想变现就一定要转换成产品。

齐骥:今天的圆桌论坛很重要的一个主题是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那么十年来,文化企业的信息化转型也一直备受关注。想问一下,文都云的定位是什么,是如何推动文化数字化和数字文化化的?

陈虹:要理解定位,必须要理解我们是怎么来的。南京文投集团在2015规划的时候,把集团的整个产业板块进行了梳理,确定了数字化作为转型升级的方向。但是事实上没有找到很好的路径。所以在2022年3月30号的那一天,我们集团召开了一次集团党委的扩大学习研讨会,在集团领导的统筹指导下,我作为专班负责人,探索研发数字文化城市的解决方案,听起来方向非常的明确,但没有具体的路径,所以一直在研究,但是很巧,一个多月之后,5月22号,两办印发了推动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这就给我们提供了非常明确的政策指导。在同年11月份南京的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展览交易会上面,我们发布了整个解决方案的1.0版本。现在回顾来看,只是一个demo,演示了我们对怎么把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与数据资源进行打通,挖掘处理,然后赋能文化创意 IP 的开发应用的理解。我们把这个全面路径进行展示,得到了新华社的高度评价,成为文化数字化的首个城市样本。也是基于此,文都云在全国领域崭露头角。集团也就成立了第五大产业板块,文化数字化板块,文都云作为板块二级主体承担相应的责任。

我们现在担任开发文投集团的文化数字化产业板块拓展工作。其中包含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对传统的业务板块进行数字化的升级。我们集团旗下现在有八家企业都在做数字化产业升级工作,包括演艺通过数字化,比如说遗址公园、博物馆等文博场馆,通过元宇宙的方式去拓展线下体验。这两年,我们从一个刚起步的新生团队迅速发展,在南京服务本地场景和 IP 开发,同时我们也在安徽、山东、河南等周边省区做业务的拓展,这是我们整个路径。

第二个部分是如何推动文化数字化。作为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我觉得其实就是两个维度:数据挖掘和场景创新。在文化数字化从政策文件到落地实施的过程中,这两个是很重要的着力点。有效激活城市千年积累下来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文化数据不断的采集收集、整理处理,不断摸索,以应用为导向的。以南京为例,南京是国内现在唯一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文学之都”,所以我们先把跟南京有关的所有文学的专题库建立起来,建立知识图谱。南京是总书记提出的“长江文化”的首席地,所以我们就围绕“长江文化”再去收集。第二件事就是产品创新,文化资源数据只有在产品创新应用过程中,才能释放价值。比如南京的长江地标——浦口火车站变成可以体验、可以跟年轻人交互的消费场景和产品,如《大梦·红楼》在江宁织造博物馆空间中进行红楼梦 IP 的活化,通过数据挖掘找到一个非常有亮点的 IP,这个 IP 能跟线下场景创新结合。这两条路径结合实现文化数字化。

齐骥: 在今天倡导新质生产力的时代,数据要素是生产力最核心最关键的要素。而新质生活力所倡导的就是一种生活美学和生活态度,也为我们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场景,所以生产和生活始终是相互缔造,相互成就的。我们这一场圆桌会议跟上一场的最显著的区别在于,我们不仅仅回忆过去十年,甚至是30年历程,我们就是一群年轻人聚在一起讲好中国故事,做好文化传播。比如对外文化贸易、跨文化平台,它们的受众,它们的传播者都是一群年轻人,今天参与城市更新,参与城市空间的跨界整合的也是年轻人,所以未来的文化产业,未来的下一个使命,一定是年轻人肩负起重任。包括大家都提到了数字化文化的发展。我记得每一年岁末年初,习近平总书记都会发表新年致辞。在2014年的时候,他说“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我们将在改革的道路上迈出新的步伐”。而到了2024年,他说“冬至阳生,岁回路转,我们走的很有力量”。其实这十年来不光是言之有范在坚持,我们每一个文化产业人秉持着我们的学术担当,秉持着我们对文化企业、对文化产业园区、对未来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在久久为功的道路上坚持。

李嘉珊:面向未来的时候,我们更多的还是要回头看,因为未来有更多的不确定性,那我们要把不确定性转化为确定性。所以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议题当中,必然会存在着文化贸易的发展的话题。2014年以前,中国文化贸易逆差非常严重,尤其是文化服务贸易。但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里面,2013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文化产品贸易大国。我们的文化服务贸易逐渐增强。但是面向未来十年,由逆差变成顺差就是我们强国实现的目标吗?我想不能简单的这样回答。如果到未来十年的时候,任何一个目前国际上先进国家的人们都希望过上中国人今天过的生活,那个时候才是真正的强起来。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希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贸易要营造更丰富的消费场景,给老百姓提供更多、更有价值、更优质的文化供给。

王宇:文化产业的下一个十年,可能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只讲一个空洞的故事是不行的,如何让大家感受到可亲可敬可爱的中国,就需要我们做大量的输出,即输出文化产品。现在我们的视听产品“走出去”的模式跟以前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视听产品走出去,主要是指与中国文化更接近的亚洲国家,现在,在欧洲、在美国、在非洲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产品。文化产品就能更加立体得呈现现代中国,让人真的知道21世纪的中国人在做什么,想什么,拥有什么。并且通过文化产品吸引他们更多的能够走进中国,在我们中国的场景下进行文化消费,这是未来十年文化产业可能承载的重任之一。另外一方面,就是要想使人民产生真正的获得感,真正体会到生活的幸福,就要思考候文化产品如何的更加贴近生活,如何通过这种数字技术的加持,通过传播的赋能,使老百姓更多的走进新场景的文化消费。新场景、新业态,新消费使我们文化的新质生产力变成文化的新质生活力,让我们“生活”而不是“活着”,这个变化其实也是从“生存”到“生活”的人类生活质量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文化的生产、文化的消费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甄军: 在数字时代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利用线上流量推动空间的提升。当下,线下销售已经被线上取代,但是这几年线上销售也十分疲软。如何能够结合、促进文化空间提升,我们做了一些努力尝试。一方面,比如在做中轴线这种文化主题项目中,我们专门和艾迪森的投资企业共同打造一个数实中轴线主题的项目,线下打造北京文化场景,把流量能够真正变现。另一方面,我们借用平台流量,在朝阳专门做了一个“不白吃有文化中心”。主要针对孩子的素质教育,运营两个月,我们明显的看到孩子的素质教育通过线上流量的导入有了非常明显的变化。所以作为文化企业,要努力能跟上数字时代,能够为我们线下文化空间赋能进行探索。

赵春燕:我主要讲三点:第一点,现在文化产业最大的问题就是链条太短,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有产业思维。第二点,文化拉动消费的趋势已经形成。文化拉动消费不仅仅指文化产品,而是对于产品所赋予的文化属性。我们现在能够看到二次元商业,就是年轻人所说的谷子,它的属性就是动漫游戏属性,这完全是文化属性。但是现在,我们文化产业还做不到能拉动延伸消费。第三点,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无论喜欢或不喜欢都阻挡不住。对于所有的文化企业,或者说文化产业来讲,都需要特别关注的是社会资产。让数字资产能够市场化、资本化、能够交流,它会对整个的文化产业会有很大释放。

陈虹: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它是我们现在正在创造的地方。那考验我们行动者、企业家、业界实践者的是什么呢?是我们能否在变中求变。第一个“变”来自于整个行业。因为我们面对的市场模式变了,在场景化消费时代,对应的传播方式、消费人群在变。举个简单的例子,今年暑期南京有个网红景点,是德基广场的2000万的天价厕所,年轻人排队去打卡分享传播,大家在小红书上一定可以搜得到德基广场上厕所的攻略,甚至大众点评和美团上也有它的标签。面对这种挑战,未来的十年,只会变化的更加剧烈。第二个“变”就是我们自己能做到什么样的程度,拿着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所以一定要创新,那创新来源于什么?与其展望一个行业,不如聚焦于我们自身每个人做力所能及的创新,我看到今天还有很多年轻的学者、学生,我希望大家在文化产业领域做力所能及的创新,即解决我们过去没有、现在有了能力去解决;我们过去解决不了,或者解决不好的一些问题。所以以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并非是遥不可及的方向,而是每个人力所能及的动作。作为从业者,如果从第一步开始做起,我们就可以为这个行业添砖加瓦。

回顾我们自己的未来十年,关于《大梦·红楼》,现在有3万个场景在开发,接下来五年的 KPI 就是致力于把一个城市文化 IP 结合数字化的体验,以及沉浸式的玩法,变成一个标准化的模式,赋能文旅空间的产品开发。

齐骥:下面的时间,我想给一个人用一个关键词作为总结,交给未来的十年的词。

陈虹:守正创新

赵春燕:深度思考

甄军:共赢进步

王宇:综合发展

李嘉珊:高水平开放

齐骥:这一组关键词勾勒出来了熠熠生辉的未来的十年。过去十年,我们一起经历过传统媒体的震动和转换,一起见证了新兴媒体的新生,一起经历过疫情的寒冬,也一起探索复兴的光芒。每一粒熬过冬天的种子都有一个关于春天的梦想,总有奋不顾身的相信,也总有坚韧恒久的勇气。既然我们扎根在这个伟大的国度,那么我们无惧一切考验的淬炼,这是我们的梦想之地,这也是言之有范的梦想之地。那么对我而言,这一年以及未来的每一年守住不惑的底线,选择做最值得做的自己,那么我也把这句话送给今天在座的每一个人,让未来的每一天,每一年都学有所得,都对得起今天变成更好的自己!

愿我们大家在新的十年里,我们彼此约定,相互温暖,相依前行。希望在下一个十年里,我们依然可以在言之有范20年的生日会上,在它的成人礼上再次相聚,也为我们的高质量发展和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