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机构简介 文创资讯 信息公告 政策法规 展会活动 创意空间 创意精品 行业矩阵
您当前的位置 :创意天堂 > 现代传媒> 正文
天堂电影院
发布时间:2012-03-28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alt="" src="/upload/files/info/200908/E20090821095108-8900.jpg"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alt="" src="/upload/files/info/200908/E20090821095108-8901.jpg"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1958年1月,人民电影院</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alt="" src="/upload/files/info/200908/E20090821095108-8902.jpg"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1957年夏天,西湖电影院举办&ldquo;亚洲电影周&rdquo;,原省电影队、后来的省电影公司职工刘浩源挤到人群外,拍下了这张照片。</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alt="" src="/upload/files/info/200908/E20090821095108-8903.jpg"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1958年1月,太平洋电影院,杭州市文化局主办&ldquo;支援农业电影宣传周&rdquo;活动。</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alt="" src="/upload/files/info/200908/E20090821095109-4514.jpg"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1958年1月,新华剧院,也是支援农业电影宣传周。</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alt="" src="/upload/files/info/200908/E20090821095109-4515.jpg"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这两块路牌电影广告,一块在解放路井亭桥,一块在庆春路众安桥。</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alt="" src="/upload/files/info/200908/E20090821095109-4516.jpg"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alt="" src="/upload/files/info/200908/E20090821095109-4517.jpg"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湖滨的电影画廊</p> <p>&nbsp;&nbsp;对很多人来说,一座影院并不仅仅是一间放映厅。</p> <p>&nbsp;&nbsp;它是人们存放青春记忆的箱子,是心灵成长的学校,是文化与情感启蒙的地方,是分辨美与丑、善与恶的出发地。</p> <p>&nbsp;&nbsp;对于天堂杭州,电影院的集体记忆,就雕刻着这座城市的逝去时光。</p> <p>&nbsp;&nbsp;50多年前,当二十多岁的刘浩源背着一架双镜头的禄来相机,在西湖电影院门口拍照片时,他根本想不到他所按下的每一次快门,都会成为这座城市的珍贵记忆。</p> <p>&nbsp;&nbsp;现在,当这些杭城老影院照片一一摊开在桌上,伴着大家的声声喟叹,记忆之门随之打开。在岁月的汰洗下,今天这些老影院多已不复存在,即便留下来的也已面目全非。可影院的故事不老,曾经的你我在这些影院里,看影片里的故事,流自己的眼泪,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关于老电影院的故事。</p> <p>&nbsp;&nbsp;打雨伞看电影的时光</p> <p>&nbsp;&nbsp;西湖电影院是个老资格的电影院,它创建于1921年,前身是&ldquo;大世界游艺场&rdquo;的八个演出场子之一,露天放映过&ldquo;电光影戏&rdquo;、无声影片的场子。1927年改建为砖木结构、长条木椅的放映场,1937年底杭州沦陷,电影院被日本人侵占,电影场在英士街(今平海路)另开门面对外营业。抗战胜利后,由业主收回,改为中美电影企业投资经营,解放后改为国营,但简易的设备和面貌,一直沿用至上世纪70年代末期。</p> <p>&nbsp;&nbsp;</p> <p>&nbsp;&nbsp;刘浩源(解放后第一代电影工作者)口述:</p> <p>&nbsp;&nbsp;西湖电影院离西湖最近,很老牌,也很亲切。它是砖木结构的,人字架屋顶,外面钉一层铁皮,下大雨时还会漏的,外面下大雨,里面的人就撑着雨伞看电影。它走大众化路线,票价比起其他影院也要低一点。门面小小的,楼梯窄窄的,上下两层,木地板踩上去咯吱咯吱响&hellip;&hellip;</p> <p>&nbsp;&nbsp;1957年举办亚洲电影周,好多电影明星都来的,像印度电影《流浪者》,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这些外国电影代表团住在杭州饭店,就是现在的杭州香格里拉饭店,那些明星在饭店草坪上打滚,高兴啊,他们没见过这么美丽的地方,都半夜了,劝都劝不回去&hellip;&hellip;</p> <p>&nbsp;&nbsp;哈米(杭州日报第一代娱记)口述:</p> <p>&nbsp;&nbsp;亚洲电影周上,我还记得有一部电影,是巴基斯坦的《叛逆》,上下集的,我们这里放映时并成了一集。故事讲的是,女主角被人霸占,男主角去救她,最后救出来了。我们放的电影,最后镜头是两个人骑在马上,向着远方不停地奔跑、奔跑,奔向自由的意思。其实原片不是这样的,原版是他们骑在马上,是去自首。这就是当时的电影,我印象特别深刻。</p> <p>&nbsp;&nbsp;藏在席子底下的电影票</p> <p>&nbsp;&nbsp;1958年1月,春寒料峭。太平洋电影院门口橱窗里挂出了《春天来了》、《荒地之春》、《金星英雄》、《绿色信号》的电影海报。其中,《春天来了》是上海电影制片厂制作,另三部都是苏联影片。</p> <p>&nbsp;&nbsp;太平洋电影院在解放路119号,是一家历史悠久的著名影院,始建于1947年,原来叫太平洋大戏院,在杭城一直享有较高的知名度。</p> <p>&nbsp;&nbsp;太平洋电影院最热闹的辰光,在夏天。</p> <p>&nbsp;&nbsp;</p> <p>&nbsp;&nbsp;莫小米(作家)口述:</p> <p>&nbsp;&nbsp;那时候的暑假特别漫长。不像现在的孩子有那么多功课,我们只有两件事可以做:吃棒冰,看电影。</p> <p>&nbsp;&nbsp;放暑假前,老师就会发下来一张暑假电影节目单,要看什么电影,一个个打钩。好像也不贵,学生票都是半价,记得是两三分钱一场电影。一大把花花绿绿的电影票子,就压在竹席下面。每天都会翻开来看一下,明天有什么电影要看,后天有什么电影要看。可是到了当天,肯定是要忘掉的,睡午觉肯定睡过头。一觉醒来,哎呀要迟到了,叭啦叭啦赶去,电影已经开场了。</p> <p>&nbsp;&nbsp;有一次,去晚了,进了影院以后,我就把票子随手丢了。结果被一个大人捡去,他把我赶出来,我只好站在过道上把电影看完。所以,那天看的电影片名我到现在还记得,《中锋在黎明前死去》。可我当时根本没有看懂。</p> <p>&nbsp;&nbsp;现在想起来那个电影还是很不错的,说有一个大资本家&ldquo;收藏&rdquo;名教授、名演员,现在又&ldquo;收藏&rdquo;了著名的足球中锋别里特兰,目的是垄断精神世界。别里特兰渴望自由,他同芭蕾舞演员诺拉恋爱,计划逃跑。资本家故意把两人分开,并将诺拉许配给人猿,别里特兰忍无可忍,掐死普鲁斯,被判处死刑&hellip;&hellip;</p> <p>&nbsp;&nbsp;那时候的暑假,电影院里每天都是闹哄哄的,比菜场还闹,全是学生。</p> <p>&nbsp;&nbsp;太平洋是我们最常去的电影院。记得影院的大厅里贴了一圈的明星海报,什么王晓棠、白杨、王心刚&hellip;&hellip;我们就是从那些海报上知道了什么叫做美。</p> <p>&nbsp;&nbsp;影院门口的水果萝卜</p> <p>&nbsp;&nbsp;电影院门口,总有一些诱人的零食摊。</p> <p>&nbsp;&nbsp;现在的影院门口,爆米花的香味是最浓郁的,另外想买什么样的零食几乎都可以找到。而那时的零食,又有些什么品种?对此我们很好奇。可是光从照片上来看,似乎看不出什么花头。</p> <p>&nbsp;&nbsp;</p> <p>&nbsp;&nbsp;刘浩源口述:</p> <p>&nbsp;&nbsp;注意到左边那个摊子吗?上面一排排、圆滚滚的是什么?萝卜!那东西就相当于现在的水果,脆生生的可好吃了,好多人进去看电影,买一个萝卜拿手上一边看电影一边啃,过瘾。</p> <p>&nbsp;&nbsp;哈米口述:</p> <p>&nbsp;&nbsp;那时候还有什么零食呢?好像还有油炸臭豆腐、荸荠&hellip;&hellip;有没有花生瓜子呢?我记不清了。</p> <p>&nbsp;&nbsp;左边橱窗里还有一张海报《落水记》,是一部喜剧片,说是一个生产合作社的青年社员很爱打扮,总想得到一只手表,因此被一个富农拖下了水,他们一起去红旗社买白菜做投机倒把的生意&hellip;&hellip;</p> <p>&nbsp;&nbsp;60年大型文化生活记忆征集活动起锚</p> <p>&nbsp;&nbsp;50年代&mdash;00年代</p> <p>&nbsp;&nbsp;每个年代,你有怎样的文化娱乐生活?</p> <p>&nbsp;&nbsp;看电影?听戏曲?手抄本?看电视?</p> <p>&nbsp;&nbsp;凡是和当年文娱生活有关系的,都可以</p> <p>&nbsp;&nbsp;把你最动人的故事、最有年代感的老照片、最酷的老物件都拿出来晒晒吧</p> <p>&nbsp;&nbsp;征集来的故事、老照片、老物件将在杭州日报网上接?网络投票</p> <p>&nbsp;&nbsp;获奖者将获得总价值5万元数源液晶电视,参与者将获得华数数字电视点卡</p> <p>&nbsp;&nbsp;本次活动精彩故事、老照片、老物件详见杭州日报网(www.hzrb.cn)</p> <p>&nbsp;&nbsp;本报即日起征集</p> <p>&nbsp;&nbsp;60年来能够反映老百姓文化娱乐生活的故事、老照片、老物件(如西湖牌老电视机、老录音机、老唱机&hellip;&hellip;)。</p> <p>&nbsp;&nbsp;本报热线电话:85051782</p> <p>&nbsp;&nbsp;电子邮箱:hzrbwyb@126.com(来件请注明姓名、联系方式、通讯地址)</p> <p>&nbsp;&nbsp;展示平台</p> <p>&nbsp;&nbsp;你的故事、老照片、老物件(如西湖牌电视机等)将有机会出现在杭州日报和杭州日报网上。</p> <p>&nbsp;&nbsp;我们还将在每一个年代征集结束之后,筛选出一些最精彩的故事,拍摄成电视短片,短片将在杭州日报网和华数新闻资讯网上滚动播出。</p> <p>&nbsp;&nbsp;评选办法</p> <p>&nbsp;&nbsp;所有故事、老照片、老物件将在杭州日报网上接受网络投票,再加上评委评选。</p> <p>&nbsp;&nbsp;其中网络投票占百分之五十,评委评选占百分之五十。</p> <p>&nbsp;&nbsp;奖励</p> <p>&nbsp;&nbsp;本次征集活动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p> <p>&nbsp;&nbsp;一、二、三等奖获得者将获得由西湖电子集团数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26英寸&mdash;42英寸液晶平板电视。</p> <p>&nbsp;&nbsp;参与奖:所有故事、老照片、老物件经本报刊用的读者,将获得价值100元数字电视点卡一张。</p> <p>&nbsp;&nbsp;路牌广告上的</p> <p>&nbsp;&nbsp;流金岁月</p> <p>&nbsp;&nbsp;1954年7月22日至28日,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主办波兰人民共和国电影周,在全国二十个大城市同时举行,影片包括《最初的日子》、《最后阶段》、《重建华沙》、《华沙首次演出》、《肖邦的青年时代》、《不屈的城》、《魔鬼的峡谷》等&hellip;&hellip;</p> <p>&nbsp;&nbsp;</p> <p>&nbsp;&nbsp;哈米口述:</p> <p>&nbsp;&nbsp;《最后阶段》是我第一次看到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电影,印象太深刻了。这个影片的导演本人就被关押过集中营,她曾目睹法西斯匪徒大规模屠杀居民的惨状,后来她把这个拍成了电影。这个片子,可以说是波兰电影史上最辉煌的作品之一。</p> <p>&nbsp;&nbsp;众安桥这块路牌广告,画的是1953年《山中防哨》的电影广告。这是一个苏联电影,讲述了一支苏联边防军智勇双全,经过艰苦的斗争,粉碎了敌人的侵略阴谋的故事。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影片塑造的是一个比较单薄的平面的英雄,但是在当时也是很感人的。我只记得其中有几句对话:</p> <p>&nbsp;&nbsp;&ldquo;这个山谷叫什么?&rdquo;</p> <p>&nbsp;&nbsp;&ldquo;美人的心。&rdquo;</p> <p>&nbsp;&nbsp;&ldquo;为什么叫美人的心?&rdquo;</p> <p>&nbsp;&nbsp;&ldquo;因为它就跟美人的心一样变化无常。&rdquo;</p> <p>&nbsp;&nbsp;当时我们这些小伙子,最感兴趣的就是这些台词了。</p> <p>那些可以</p> <p>背下来的日子</p> <p>&nbsp;&nbsp;一个老妇人,靠在火车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p> <p>&nbsp;&nbsp;她的丈夫牺牲在战场上,她用自己的生命呼吁和平。当年她是个很漂亮的小姑娘,现在她是个鸡皮鹤颜的老太太。德纳特夫人在火车上安静地离世了。</p> <p>&nbsp;&nbsp;&ldquo;死的时候,她痛苦吗?&rdquo;边上有人问。</p> <p>&nbsp;&nbsp;&ldquo;不,她只是睡着了。&rdquo;</p> <p>&nbsp;&nbsp;哈米是杭州日报第一代的娱乐记者。当年他穿梭在杭州城一家家电影院之间几乎看遍了所有能看到的电影。半个世纪的岁月无声流淌逝去,哈米依然能轻易唤醒那些存放在内心深处的电影记忆,甚至一些镜头、几句台词,他都能清晰地复述下来。</p> <p>&nbsp;&nbsp;他曾骑着自行车,在南星桥看法国电影《禁止的游戏》,然后赶到北面的拱宸桥,看德国电影《世界的心》。上面的场景,就出自《世界的心》这部电影的结尾,这些动人的台词深深烙在了他的心中。</p> <p>&nbsp;&nbsp;那个年代电影并不很多,然而一部好的电影总是被大家翻来覆去地看好多遍,情节已经烂熟于胸。放电影《刘三姐》时,放着放着突然间观众会情不自禁地站起来,高喊一声&ldquo;刘三姐&rdquo;,于是刘三姐就不负众望地出场了。</p> <p>&nbsp;&nbsp;刘浩源口述:</p> <p>&nbsp;&nbsp;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各家电影院都比较简陋,几乎都是长条木椅,头顶上是几把大吊扇,呼啦呼啦地转着。你想想,几百上千人拥在一个电影院里,那多热啊。尤其是夏天,场子里几乎人手一把扇子,大家看得汗流浃背不亦&ldquo;热&rdquo;乎。</p> <p>&nbsp;&nbsp;有时候影院会在角落里摆上两个木盆子,盆子里摆上冰块,可也不太济事。</p> <p>&nbsp;&nbsp;尽管条件有限,但那个时候杭州的电影院放过好多优秀的国产影片,如《女篮5号》、《渡江侦察记》什么的,喜欢看电影的杭州人也越来越多。</p> <p>&nbsp;&nbsp;那时候是计划经济,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包揽发行,每个省只能拿到有限的几个拷贝,好一点的片子三四个拷贝,一般的片子一两个拷贝,有的甚至各省市合用拷贝,但是当时电影院这么多,怎么办呢?跑片!</p> <p>&nbsp;&nbsp;一本2个多小时的电影拷贝,一般需要分装在9到10个胶片盒里。跑片,就是利用两三家电影院放映的时间差,转送拷贝。比如西湖电影院下午2点开始放一本电影,那么太平洋就得2点半开始放,因为跑片的工作人员要等西湖放完第一个胶片盒后才能将其送出,然后送出第二盒、第三盒。</p> <p>&nbsp;&nbsp;刚开始用自行车转运,但难免会出一些差错。比如有一次,跑片员没有及时把胶片送到下一个电影院,可观众正看得高兴呢,拼命鼓掌,那也没办法,只好等着喽。&ldquo;跑片&rdquo;一直持续到上世纪80年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