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电影产业出现多种模式
发布时间:2012-03-28
<p align="center" style="margin: 0px"><img alt="" oldsrc="W020090626274730652577.jpg" src="/upload/files/info/200906/E20090626160210-4200.jpg"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非诚勿扰》票房上超过商业大片。</p> <p> 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主编的《2009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2009中国电影艺术报告》日前在京发布,数十位电影界专家参加讨论中国电影的得失。报告显示,在2008年暑期档上映的众多影片中,观众最满意的10部影片前3名都是进口片,《功夫熊猫》占据首位;国产片《赤壁(上)》排名第4位,口碑毁誉参半,《荒村客栈》排名垫底。与会专家认为,国产片质量较以往并没有提高,2008年每部电影都存在明显缺陷。 <br /> <br /> 报告还指出,随着电影产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制片生产、发行放映与院线影院等环节出现了多种模式。以中影集团、华谊兄弟为代表的“大制片厂模式”,通过对优质导演、明星资源的拥有来实现对制片资源的掌控,通过明星经纪、广告、发行、娱乐营销等其他产业板块的架构来实现与电影制片业的强力互动,在对制片资源占有的同时,打通或拓展自己的发行渠道,借助于制片业带来的现金流加大对终端的控制能力,整合院线资源。 <br /> <br /> 产权高度集中的“大院线模式”以万达为标志。万达依托于雄厚资金规模的商业地产公司,在资金、选址等方面较之其他院线、影院投资主体有明显优势,一年100块银幕的发展速度将在相当程度上保证其对优质影院项目的控制、占有,根据“终端为王”商业法则,其在整个产业中的话语权正在不断扩大,并在介入上中游环节或与上中游主体合作中占据主动地位。 <br /> <br /> 在尚未进行事改企的省属制片厂中,宁夏电影制片厂2008年发起并承制的大片《画皮》,探索出一条单片制胜、跨越式发展的模式,体现出中小厂市场操作能力的增强。民营制作机构中,以推出《十全九美》的北京快乐星公司为突出代表,通过特色经营,也探索出不错的市场道路。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