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出发
发布时间:2012-03-28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alt="" src="/upload/files/info/200906/E20090622105559-6850.jpg"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alt="" src="/upload/files/info/200906/E20090622105559-6851.jpg" /></p> <p style="text-align: left"> 《工作》 南非导演Souleymane Cissé Baara 对于发展中国家的贫穷状况来说,《Baara》可以说是《It's winter》的预言篇。Baara Diarra是一名搬运工,他们当中很多人都从农村来而且没有证件。影片讲述的是南非1970年代末期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中的工人抗争的故事。当时的西非正值新旧思想撞击交替尤其猛烈的阶段,影片中的马里作为原法国殖民地,既受法国自由思潮的影响</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alt="" src="/upload/files/info/200906/E20090622105559-6852.jpg"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alt="" src="/upload/files/info/200906/E20090622105559-6853.jpg"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alt="" src="/upload/files/info/200906/E20090622105600-2464.jpg" /></p> <p style="text-align: left">《债与命》 美国导演Stephanie Black Life and Debt 牙买加以“世界香蕉之都”闻名。19世纪经济发展以来,当地的人们可以通过卖香蕉养活一家老小,自己还有香蕉吃。然而,在过去30年中,自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和其他援助组织高举着“自由贸易”的旗帜入侵牙买加之后,当地的人们就吃不起自己种的香蕉了。影片在我们热爱的雷鬼音乐中,缓缓讲述</p> <p style="text-align: left"> 从穷人的</p> <p style="text-align: left"> 小</p> <p style="text-align: left"> 《世界尽头的奇遇》</p> <p style="text-align: left"> 德国导演沃纳·赫尔佐格Werner Herzog</p> <p style="text-align: left"> Encounters at the End of the World</p> <p style="text-align: left"> 鬼才导演Herzog近年一直在拍纪录片。这是他自《海湾战争》之后,在南极最大的海湾罗斯海拍摄的又一部奇异的纪录作品。影片自始至终充满了他那孩童式的演说和疑问:为什么人不像动物,而要用面具或者别的东西来伪装自己?人们为什么要给马套上鞍然后去追捕别人?不难看出,一方面Herzog非常惊讶于人类征服地球的勇气,同时也对这种勇气感到质疑。在那个每人每天生活费需要1万美金的地方,脱盐水都变得价值连城,而那些职业梦想家们,科学家和探险家们,却忙不迭地要征服那里,那个本来只属于企鹅的王国……</p> <p style="text-align: left"> It's winter</p> <p style="text-align: left"> 《冬天来了》</p> <p style="text-align: left"> 伊朗导演Rafi Pitts</p> <p style="text-align: left"> 曾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提名,西班牙瓦拉杜利德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最佳摄影,伊朗Fajr电影节最佳摄影、最佳音响2项奖,斯洛伐克艺术电影节评委会奖,塞尔维亚Damascus电影节最佳影片金奖,巴黎电影节青年电影人奖。</p> <p style="text-align: left"> 不久前,在香港看到一本代言八○后的纯文学杂志,叫《字花》,它的编辑、女诗人邓小桦在一篇文章中提到香港年轻人的处境:“香港社会的垄断越来越严重,只有钱才能赚到钱,那些传扬白手兴家神话的富豪,以垄断的手法吞食香港的地产……年轻人身边充斥的声音不是鼓吹他们消费,就是教他们规行矩步,将来安于在庞大的资本机器上当个毫无抵抗能力的小螺丝钉……你的苦闷将换来一个中产生活的未来,车子、楼房、中产衣着,体面的另一半和一个乖巧懵懂的孩子。而事实是,年轻人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里找得到的机会越来越少,起薪点越来越低……而那些剥削你、轻视你的雇主,却还一口咬定你不够吃苦。”小桦的话,并非危言耸听,今年香港本地大学毕业生的初薪只有9000元,而随便一套小面积的二手公寓则至少需要200万元左右。</p> <p style="text-align: left"> 在这样的一个全球化的背景下,贫穷怎会只是一个城市、一个个人的处境呢?回到电影,《It's winter》是今日伊朗年轻导演Rafi Pitts的作品。他自幼在德黑兰贫困的工厂区的地下室长大,在1981年的伊拉克和伊朗战役中流浪到英国。这段经历,令他眼中的伊朗并非是第二石油大国,而是一个在冬日的大雪中苦苦挣扎的国家。</p> <p style="text-align: left"> 《It's winter》拍摄于9·11之后的第6年,时值布什延长达马托法,宣布伊朗为“邪恶轴心”国,阻止伊朗加入WTO,再加上所谓的民主改革的彻底失败,国内腐败盛行,垄断资本家不断地劫贫济富,两极分化,民怨沸腾,矛盾尖锐,贫困人口一时间高达约40%。穷人的境况,正如影片开头时的歌中所唱:“没有人想对你打声招呼,因为太冷,太冷,头都缩在衣领里面……”</p> <p style="text-align: left"> 失业的丈夫,只好到国外去寻找机会,回来时却仍一贫如洗,还变成了靠拐杖行走的残疾人,不敢回家,夜夜偷偷躲在门外守望妻儿,终于熬不过内心绝望,选择卧轨而死……情节可以说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来。但是影片的风格却继承了伊朗新浪潮电影的美学传统,不矫情,不渲染,节奏缓慢如一壶在残炭中煨烫的水,一阵风来,又即寒凉。画面则有如东方的诗歌,含蓄美丽,点到而止。</p> <p style="text-align: left"> 最有意味的是,影片中对于爱情和友谊的诠释——无止境的劳苦工作,并没有摧毁人性对爱和安慰的需要,也正是这种需要,支撑着穷人们一天一天永不放弃地活下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