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机构简介 文创资讯 信息公告 政策法规 展会活动 创意空间 创意精品 行业矩阵
您当前的位置 :创意天堂 > 现代传媒> 正文
电影的国家形象塑造
发布时间:2012-03-28
<p>&nbsp;&nbsp;&nbsp; 在所有的文化形态中,电影因为其声画合一、动静合一、逼真与虚拟合一,信息传达手段多样、意义丰富、可理解性强、感染力强,特别是跨文化交流能力突出,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具有特殊地位。中国电影所呈现的国家形象真正引起世界关注,应该始于中国第五代导演从1980 年代后期开始频繁在国际上获奖。中国内地第一部获得重要国际奖项的影片是陈凯歌导演的《黄土地》,1985 年获洛迦诺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奖(银豹奖)。从1985 年到2008 年,在世界各主要竞赛类国际电影节中,总计有40部影片获得46 个重要奖项,平均每年约1.92 部。张艺谋的《红高粱》、《活着》、《大红灯笼高高挂》,陈凯歌执导的《霸王别姬》,谢飞的《香魂女》和《黑骏马》,田壮壮的《蓝风筝》均获得国际大奖。2000 年以后,除第五代领军人物外,贾樟柯、王小帅、姜文等&ldquo;第六代&rdquo;导演以及以李安为代表的旅居海外华人导演也多次获国际大奖。<br /> <br /> &nbsp;&nbsp;&nbsp; 总体来看,中国电影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大多不是以中国改革开放的现代化进程和成就为题材,对中国人的英雄性、伟大性和崇高性的展示明显不足。这些被世界关注的中国电影,或者是表现专制背景下个体情欲和人性自由的罪与罚,或者是表现大历史背景下小人物被抛弃、被毁灭的悲剧命运,往往对中国历史的文化传统、专制制度的负面性有较多关注,而影片中的中国民俗、中国场景、中国符号、中国元素,也多少带有猎奇性和夸张性。也正是因为如此,不少人对中国电影中呈现的国家形象表示强烈不满,认为这些电影过多呈现了中国旧时代、旧民俗,甚至故意用&ldquo;家丑&rdquo;外扬来讨好国外观众。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当然是西方电影节和电影市场选择的结果,并不是以中国电影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中国的&ldquo;当代成就&rdquo;在意识形态方面还不能完全被西方国家和民众所理解和认同,在物质层面又存在与现代西方的差异性,在文化和审美上难以补充西方文化的需要,事实上导致了&ldquo;主旋律&rdquo;电影很难进入全球流通。由于中国电影国际发行放映渠道缺乏、电影的制作和创作整体水平有限,使中国电影很难有更主动、更自觉的话语权。<br /> <br /> &nbsp;&nbsp;&nbsp; 电影不可能脱离国家发展的阶段性和现实性来塑造国家形象。同时,电影在塑造国家形象时,应充分尊重电影文化的传播规律和艺术的传播规律。电影的国家形象塑造,体现在电影是用虚构的画面、声音、视听元素、人物、场景和故事而不是用真实事件、官方立场来直接表达。电影并不将国家形象塑造作为直接目标,而是作为文化的间接目标来实现的。<br /> <br /> &nbsp;&nbsp;&nbsp; 首先,中国电影应在多样性基础上,塑造独特的、正面的国家形象。目前,塑造高大完满的中国形象,既不符合艺术创作的审美规律,也不符合国家发展的实际。因此,电影仍然需要保持自己反映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多样性以及一定的批判性和反省性。同时,中国电影也要更加自觉地去发掘能够体现中华民族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而不同的文化,呈现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艺术传统和生活方式,展现中国灿烂的文明和美好的河山。当然,所有这些国家文化形象中的正面性展示,一定不是概念的也不是同质的,而是通过艺术的方式发现和呈现的。无论是过去的动画片《大闹天宫》或是最近的《梅兰芳》,都体现了这样的创作趋势。在多样性基础上形成主流价值观是发展趋势。<br /> <br /> &nbsp;&nbsp;&nbsp; 第二,过去我们往往单纯强调民族性,但进入全球化时代以后,中国国家形象要被全世界所接受、尊敬,必须表现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如果说新闻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差异性的话,那么相对而言,艺术和娱乐在很多情况下意识形态性会比较隐晦甚至弱化,这也是为什么优秀的艺术作品从古到今、从中到外,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政治制度中都能得到人们认可的原因。因此,文化产品往往表现出更多的普世性、共同性,特别是类似勇气、尊严、尊重、怜悯、崇高、英雄、牺牲、爱,这些伦理价值往往能够全人类共享。电影要体现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一方面,我们不必用民族性来排斥民主、自由、平等等被许多国家所认可的价值观;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用中国&ldquo;以人为本&rdquo;的价值观来丰富、改造所谓的普世价值观,使之成为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用中国文化带给世界以文化营养。这是中国电影应该承担的文化使命,也是中国的国家文化形象能够被世界接受的前提。在这方面,《功夫熊猫》似乎是中国电影可以借鉴的教科书。影片中的汉语名词、功夫精神、自强不息,既包含了东方元素,也表达了为世界所认同的文化价值。<br /> <br /> &nbsp;&nbsp;&nbsp; 第三,中国电影应加速产业化改革,利用市场力量,建立具有支配能力、全球渠道的跨国电影和综合媒介企业,从而在塑造国家形象上获得更多的话语权。消除国内文化行业之间的企业事业壁垒,解除计划与市场的分离,利用国际资本和国际渠道,打造跨国企业,是提高中国电影塑造国家形象能力的必由之路。中国今天的政治地位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成就换来的,所以,中国电影塑造国家形象的能力,也必然要以电影产业改革开放的成就为基础。<br /> <br /> &nbsp;&nbsp;&nbsp; 总之,中国电影所塑造的国家形象,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形象是否能够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是否能够为世界文化提供更具生命力的价值选择,将决定中国电影所塑造的国家文化形象对内是否具有凝聚力和对外是否具有影响力。中国电影塑造国家形象的能力,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和坚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一个健康活跃的文化生产和流通机制,制作具有世界胸怀的中国电影,建构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交流平台,创造性地参与全球文化的交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