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双浦有一个“电影梦工厂”,大隐隐于世,没有显眼的标牌,也没有定制的标识的它与连片稻田迎面而望,这就是杭州视无界影视基地——一个占地5438㎡,因为当地特有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不少摄制组和明星的宝藏地。同时,这里也是推动影视产业联动发展,把“风景”变成产业的现实版“梦工厂”。
田野乡间的片场
白色木板为底,自带风格的“视无界片场”五个大字洋洋洒洒落在上面,没有多余装饰。这里是板桥小学旧址,后来一部分变为了大型农机仓库,教学楼主体则被保留了下来。2020年,基地创始人郑强花400余万元对校址进行了改造,这片土地也重新焕发出生机活力。
“视无界片场”影视基地占地5438㎡,农机仓库被改造成了摄影棚,教学楼主体里11个风格各异的实景拍摄基地也在这里逐渐成形。
摄影棚占地1200㎡,三分之二的墙体被喷上绿漆,当做绿幕。棚内灯火通明,十余盏专用灯具悬挂在棚顶;正中间摇臂、高清摄像机、灯具各自为伍;后方直播设备、导播设备、抠像特种设备、后期成像设备等排成一排,整个虚拟空间的构建在这里已然成型。“场地内铺设了隔音隔热等装置,棚内配有专业的标准设备,收声录音环境良好,能满足不同拍摄需要。”说起棚内的器材,郑强如数家珍。
现在,摄影棚的档期排得满满当当,除了影视作品拍摄外,郑强还会承接在线直播和发布会等业务。摄影棚空闲时是绿色为背景、黑色为底的拍摄空间,拍摄时将根据需求“变换”出各样的景致。
现在,“视无界片场”这个影视基地已成为浙江传媒学院大学生影视实习基地,同时与浙江理工大学合作开办新媒体艺术专业课程,着力培养专业影视人才,为人才对接影视行业资源,营造影视文化氛围。
20余年的电影人
说起“视无界”这个名字的来源,郑强说:“我们希望达到视线无界,声音无界的境界。”电影创作无界限便是他的初衷。从木工出身,到电影厂置景,再到与电影、广告结缘,当起道具、美术,郑强早与影视密不可分。
“一般现实中无法实现拍摄的场景,都需要置景来完成。”说起老本行,郑强打开了话匣子。从第一次接触广告,到打造影视基地,他的影视路是偶然更是必然。
1996年,郑强开始接触置景,对本就拥有木工手艺的他来说,把图纸变成现实,再到影片里的呈现,是一种别样的体验。“从浙江电影制片厂出来以后,我去做了舞美、道具、美术等,期间也陆陆续续在做(影视),后来觉得老本行不能丢,所以重回了广告电影圈。”郑强说。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了广告的拍摄制作,由此他就一直在影视这条路上前行。
“以前总是各地跑,但还是觉得家乡好。”作为土生土长的双浦人,浓浓的乡愁让郑强一直有回乡创业的想法。“大家都说缺摄影棚,我就把仓库改成了摄影棚。”郑强在家乡双浦本就有个仓库,用来堆放电影美术所需的道具,后来因为同行朋友们缺少摄影棚,这个仓库便担起了“重任”。
从美术仓库到影视基地,郑强总是把双浦当做首选之地。“我们这里环境好,交通便利,停车又方便。”双浦的田野乡间一直都是郑强眼中最佳的“片场”,地理位置优越,特有的自然风光,让双浦成为越来越多摄制组和明星的宝藏地。
农文旅融合的致富路
“我们的村民本来就是农民,可以说是本色出演。”谈起第一次在双浦选演员,郑强直言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当时剧组要几个群演饰演农民,我一想我们双浦的本地村民就很合适,就找了几个。”现在,双浦还有个面向村民的“群演群”,剧组需要什么演员,有意向的村民便可以报名试镜。
“我现在在家门口还能当个演员嘞。”今年60多岁的村民郑大伯已经有了不少群演经验,演出劳务费对他来说也是多了份“兼职”。除了群演,“视无界”片场里的置景也催生了木工活的需求。“搭一个场景一般需要七八个左右的木工、油漆工,村里人有这个手艺,就找村里人干。”现在,摄影棚里的木质建筑等几乎都出自双浦村民之手。
“影视产业联动发展,让村民得到了更多实惠,也使得村企合作实现了共赢。”双浦镇板桥村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