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辖下的澳门艺术博物馆合办的“多棱·互观——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于2021年11月21日下午在澳门艺博馆开幕,特邀来自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以及日本、韩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共三十二位(组)艺术家参展。开幕式于当日晚七时举行,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长穆欣欣、澳门特别行政区中联办宣传文化部处长白冰、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院长班陵生、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副院长闵罕、澳门理工学院艺术高等学校代校长黎明海、澳门美术协会会长陆曦,参展艺术家代表刘旭光及黄豪生、策展人管怀宾出席开幕式。
穆欣欣在致辞中表示中国美术学院与澳门艺术博物馆共同举办“多棱‧互观——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以作为2006年“显微境·观——中国当代艺术展”的跨时空的学术性回应。此次展览必将成为澳门当代艺术史上的佳话;而参展艺术家由26位增至32位/组,区域由中国扩大至国际,则彷彿是澳门这十多年间经济社会发展的隐喻,以及澳门艺术博物馆所具有的国际视野与网络的见证。在澳门的历史语境下,“棱镜”是个非常有意义的意象,让人联想到屹立于澳门半岛最高峰东望洋山上的灯塔,其上面射灯的光学棱镜,至今已在珠江口海面夜空照耀了一个多世纪,在粤港澳大湾区正热火朝天地建设之际,象征着澳门这个文化港口在中西艺术交流舞台上依然发光发热。
班陵生表示此次展览不仅是一次两岸四地以及全球国际之间的艺术对话,更是一场打破时间界限的交流。澳门,几百年东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的第一历史现场,展现出其独特的人文与社会景观。在这样一个浓缩的景观之中,艺术博物馆作为一个社会的凝聚器,它是储存能量和意识流通的公共空间,艺术在这里,重新作为思考问题的方式,聚焦着最深刻、最现实的问题,将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体变为完整的人,在外在和平的表征下展现我们心灵内部的前线阵地。
作为此次展览的策展人,管怀宾教授对展览主题进行了介绍,他说道:“2006年在澳门艺术博物馆举行的“显微境‧观”展,充分显示了它在新千年开启时段特殊的针对性,并成为中国当代艺术进程中重要的一幕。本次“多棱‧互观”展,既是在某种时间维度上的回应,也希望我们直面十六年来经由各种技术革命暴风骤雨洗礼,在日常现实与艺术领域所凝结的种种余韵和涟漪,并对当下艺术界面的前沿事象进行现时点上的追问。事实上这也是在不同时点上开启著一种新的观看之道。如果说显微作为某种微观镜像的深度聚焦,那么多棱则是一种多边交合、景象迭置的锁焦。十六年来,我们不仅亲历了全球化背景下互联网与科技智能所引发的资本消费与数字技术的更替,也遭遇到全球文化的多元与差异所引起的冲突和复杂论争。文化与艺术的基因重组不但改变著艺术生产和交互的途径,也使得艺术生态发生巨大的板块迭压与失衡位移。尤其是面对新冠疫情,每个人都在经历着个体与外部世界的交融和平衡并感知身心间的双重磨砺,艺术家无不例外,凡此种种构成著我们身处其境的遭遇。”
“多棱‧互观——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再度以澳门艺术博物馆为平台,这个4+1的方程本身便是一个多元的逻辑起点,客观上已构成了变动不居、多棱交错的格局。尽管艺术家的地缘风貌、政治背景、社会感知、价值认同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却同时遭遇着艺术与生活更多的共时性问题。无论对于媒介技术的取用在本体创造上的凝炼,还是从观念思考与文化判断大的角度来看,其主体价值体系的建构与社会性介入的方式都呈现着多元的互动性与自觉的差异性。它体现着艺术家与技术世界、社会现实不断交会碰撞的态势,也反映了艺术家对日常生活所做出的深度观照,尤其是语言媒介的转呈方式和世界观的建构。所有的当下性与历史观、虚拟与现实的双重世界、微观政治与个体价值、资本消费与艺术生产……的关系,都可能因为多棱折射的镜像而产生形态变化,由此获得思想交锋与前沿的链接分享,并生成创造的契机、兴趣和新艺术的介质,其主体意志也在不断的被隐匿与重塑中获得再构。
“多棱‧互观”展无疑是一次自我与他者、艺术家与观者间在棱柱前的镜像互观和重塑,它让艺术的要义再度成为社会与媒介表现之上的精神建构和未来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