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机构简介 文创资讯 信息公告 政策法规 展会活动 创意空间 创意精品 行业矩阵
您当前的位置 :创意天堂 > 信息服务> 正文
云游博物馆 百姓文化生活更“数字”
发布时间:2021-09-28

越窑青瓷厅、马家浜文化基本陈列、第七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作品展……在“浙江博物馆公共服务综合平台”,来自全省各地的426场展览上了“云”。老百姓足不出户,即可享受一道道精美的文化大餐。

打开博物馆地图,省内350余家合作的博物馆任君“云”游;轻点鼠标,清晰呈现的5000多样特色馆藏,让我们与文物同呼吸、共情境。

“过去每逢有国宝级文物露面的大展,那可真是人山人海,我们老年人就不方便了。”家住杭州清波街道的俞阿姨说,博物馆拥抱数字化,文物入网络,让她在家就能体味到浙江浓韵的文化气息。

记者获悉,该平台由浙江省文物局2013年委托浙江省博物馆建设,2019年改版开放。“平台自运行以来,已有浙江省内360家文博机构入驻,逐渐汇聚起全省的文博资源。”浙江省博物馆信息资料中心研究员张永春介绍说。

小小一个数字化平台,怎么将全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一网打尽?

“馆藏借助数字化开放的东风,成为文物圈资源共享的最大公约数。”张永春说,发展虚拟博物馆,搭建面向应用的陈列展览专题数据库,浙江让线上展览成为博物馆数字化服务的“标配”。不管是线下还是线上,老百姓逛展更便捷、舒适。

为了让文物“活”起来,工作人员力求在每一个展项上都做得细腻、到位,在文物研究和藏品内容挖掘上也专业、详实。在浙江大学,一种可以装在移动设备上的导览软件已经研发成功。“只要拍下一块内容——无论是霓裳羽衣,还是丝竹乐队,系统会识别并推送与其相关的一系列背景知识和讲解。”研究团队负责人说。

随着故宫博物馆等的“破圈之旅”,“敢于做网红”被省内多家博物馆的负责人挂在嘴边。文物上“云”的同时,还要注重对老百姓审美、阅读习惯等进行分析,进而把拗口的文物名称、艰涩的文物知识通过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加以传播。

在“云游”浪潮下,线上逛展正成了越来越多人的时尚。就在上周六,同饮一江水的三星堆遗址和良渚遗址在杭州有了一场面对面的“对话”,大江南北的数万名观众在“云”上相互问候、相互学习。有人留言说:“早晨见到朋友的第一句话——‘看展了吗’,简直比‘吃了吗’更有文化热情。”

“云游博物馆”火遍浙江,给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提供了一条新路径。同时,“云”端的热闹也为博物馆未来的发展提出了进一步的挑战。当前,交互不流畅、精度不及实物、亲历感不强等核心问题囿于技术,还在徘徊之中。张永春说,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一些前沿技术正步入成果转化的快车道,不久,就将在浙江省博物馆亮相。记者 何冬健 郑梦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