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机构简介 文创资讯 信息公告 政策法规 展会活动 创意空间 创意精品 行业矩阵
您当前的位置 :创意天堂 > 文化会展> 正文
萧山博物馆“镇馆之宝”:一对跨越千年的西晋越窑青瓷俑
发布时间:2021-05-18

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传承。在萧山博物馆,有一对平时极少“露面”,一出现就惊艳四座的宝贝,它就是“镇馆之宝”西晋越窑青瓷俑。

这对眉目精致的越窑青瓷俑,出现在1700多年前的西晋时期,一件为武士俑,一件为仕女俑。它们的来历是什么?为什么会成为“镇馆之宝”?大众何时可以一睹芳容?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进了萧山博物馆,揭开这两件宝贝的神秘面纱。

来历:西山南麓工地出土

1991年,在萧山城南西山南麓下的联华村(现属蜀山街道)煤气瓶检测站工地,一位推土机工人突然停止了推土,让他停下的原因是土里发现的文物。“这对青瓷俑从土里挖出时,由于多年被泥土侵蚀,面貌不是很清晰,直到彻底清洗之后才发现是一对西晋青瓷人物俑。”萧山博物馆陈列保管部张学惠介绍说。

据了解,俑是人殉的替代品,以陶俑、木俑出土较为常见,均出自规格较高等级的墓葬。西晋瓷俑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湖北的荆州、湖南的长沙、江苏的南京等地。

出土的这两件青瓷人物俑,一件是青瓷武士俑,高28.9厘米。头戴尖顶翻盖帽,后系带子。珠状目,隆鼻,唇有翘须,目光炯炯,神情肃穆;另一件是青瓷仕女俑,高26厘米。头饰发髻,深目,隆鼻,小嘴。双耳上有珠状耳饰。凝神前视,若有所思。左手怀抱小孩,小孩手里还抱着一球形玩具。

“南方的越窑青瓷烧造发达,种类众多,但是在我们长江中下游地区,没有见过体量这么大的青瓷俑。”张学惠说,“稀有”是这两件青瓷人物俑成为镇馆之宝的原因之一。“体型越大的青瓷越难烧造,因为对技术要求也会更高,这也反映出当时精湛的越窑青瓷烧造技术。”

价值:跨越千年传递丰富信息

除了体量“稀有”,这两件青瓷人物俑从外貌、服饰、烧造技术等方面传递的丰富信息,让它从4600余件馆藏文物中“脱颖而出”,坐实了“镇馆之宝”的位置。

“从外貌上看,这件武士俑的眼睛凸出,鼻梁很高,胡子呈卷状,头巾扎的像胡人的‘浑脱帽’,推测是当时的胡人。”张学惠说,这两件俑胡人样貌,却着汉人服饰,出土于汉地,正是当时汉胡文化大融合的真实写照。

从服饰上看,这两件人物俑造型很有特色。“比如武士俑头戴尖顶翻盖帽,右手握剑,左手执盾;仕女俑头饰发髻,双耳带有珠状耳环,右手执一把长方形扇子等,从这些服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西晋人的穿着打扮。”张学惠笑着说,小小的两件人物俑,却蕴含了丰富的信息。“这两件青瓷俑不仅是当时高超青瓷技艺的代表作,也是研究西晋服饰、生活习俗、汉胡文化交流、海上丝绸之路等的重要物证。”

因为稀有和珍贵,这对青瓷人物俑曾多次走出博物馆,在省内、全国,甚至出国展览。“文物一共出境过两次,一次是法国,一次是台湾。”张学惠说,目前,由于博物馆正在进行改造提升,青瓷人物俑将在博物馆改造提升完成之后重点亮相,“届时将作为基本陈列展品展出,也欢迎大家随时来馆里一睹芳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