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机构简介 文创资讯 信息公告 政策法规 展会活动 创意空间 创意精品 行业矩阵
您当前的位置 :创意天堂 > 信息服务> 正文
新知、博物、医药…… 疫情期间,为啥这几类书这么受欢迎?在文字里寻找爱和力量
发布时间:2020-04-03

疫情宅家期间,不少人选择阅读来消磨时光,这一次的全民抗疫让很多人又重拾书本,面临时代的危机、人生的危机、生活的危机乃至心灵的危机,最容易激发我们阅读的热情。

马尔克斯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说:“哪里有恐惧,哪里就有爱。”从目前调查的数据来看,疫情期间,有几类书特别受到欢迎,这些书中折射出人类的美德和精神品质,成为我们共克时艰、战胜病魔的力量。

医学类书籍 不管是不是虚拟,都很好卖

疫情当前,面对生命的考验,能让人们更关注医药这个行业。与疫情有关的虚构和非虚构作品,引起了读者的热切关注。

毕淑敏以2003年非典为背景创作的长篇小说《花冠病毒》一度登上热搜,在旧书市场其价格更是一路攀升。在京东图书,它的二手书价格高达两三百元,2012年2月首印版在某旧书网最高喊价已达800元。

加缪的《鼠疫》、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理查德·普雷斯顿的《血疫——埃博拉的故事》占据了当当热销电子书top20的3个席位。出版社快速做出反应,上海译文出版社加印5万册《鼠疫》,《血疫》也加印了5万册。另外,《病毒星球》《瘟疫与人》《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诗》等流行病学相关图书,销量也都有明显增长。

这一情况并不是国内独有,最近法国出版界也发现,《鼠疫》销量突然上升,比去年同期翻了好几倍。

疫情文学不仅出现在各类推荐书单中,媒体对相关内容的引用,也提高了这些书的曝光度。而读者身处疫情之中,自然十分关心这样切身的话题,疫情文学阅读成为这个时期特殊的文化现象。

另一类热销的医学类书籍则是科普性质比较重的非虚拟类读物,比如《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新药的故事》,这些平时都属于比较小众的读物,销售量大增。

其中《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豆瓣评分8.8分,发行量突破14万册。“这本书,如同一颗治疗炎症的综合功效药丸,用简单直接的方式,让毫无医学背景的人都能读懂,并学会从医生视角思考问题。”该书营销编辑告诉记者,目前媒体大力传播健康防疫知识,每天都在疯狂输入各种医学的碎片化信息,但事实上,不了解医学的底层逻辑就很难真正理解“健康”二字。

博物新知类书籍 帮你跳脱出现实的焦虑

疫情期间,“文化抗疫”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关键词,除了那些提供精神力量的文学类、疫情防控类图书外,越来越多新知博物类图书受到关注。

“新知”图书一直在图书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疫情之下,这类图书更受青睐,其中一大原因就是优质的知识、经验储备与科学的思维方法对于缓解情绪,应对难题有着重要的作用。据开卷数据分析统计,2015年至2019年5年间,在每年全国销售排名前100的图书中,新知类图书的占比提升了7%。

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70件文物里的中国》中,为人熟知的国宝级文物“马踏飞燕”改用了“雷台墓铜奔马”这个称呼,并指出铜奔马可能并不属于东汉,它脚踏之物也可能并不是飞燕——“马逮金乌、马超龙雀、马踏鹰隼”是学者的三种猜测。

“这个故事其实是让我们了解文物研究是怎样抽丝剥茧、与时俱进的,也让观者用自己的眼睛去感受文物本身带给人的震撼与感动。”该社社长王焰说。

在这本书中,文物不再是高冷的化身,而是通过一个个小话题的切入,把学者们的专业知识“转译”成易于阅读的文字,小小的一件文物,却有大故事,这能带领读者重观中国历史的演进过程,找到自己中意的文物和故事,这就是阅读的魅力。

阅读的碎片化常使信息过载,新知类图书的阅读将人们认知与习得过程拉回到一个正常的速率。既专业又通俗,通过讲故事把历史与学术研究成果让大众读者“知晓”,这成为越来越流行的新知博物类图书的特点。

中信出版的《年方六千——文物的故事》就是以大量图文畅谈文物所引发的“朋友圈体”历史文化畅想。北京联合出版公司的《博物馆里的极简中国史》把流行的“极简史”写作方式与文物的故事结合起来,使得文博科普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更加生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的“未读·探索家”系列、浙江人民出版社的“生命科学”书系等,也都是读者喜爱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