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耳朵代替眼睛欣赏电影是种怎样的体验?
1月6日,来自杭城的50多个孩子坐进德信影城的放映厅,戴着眼罩感受了一回全黑世界,在志愿者的协助下“听”完了电影。
作为“杭州动漫迎新年·动画电影周”期间的特殊活动,无障碍电影青少年体验场暨第11期动漫“爱心月历”活动给了孩子们最真实体验盲人日常的机会,将爱的种子播进幼小心灵,以此呼吁全社会理解与关爱特殊人群。
所谓无障碍观影,就是影片放映期间,讲解员通过在电影对白以外的留白处适时插入对画面和细节的解说,将普通观众观看到的情节听觉化,帮助盲人观众在脑海构建电影画面。
灯光暗了,音乐响起,孩子们纷纷戴上眼罩,担任讲解的志愿者坐在银幕一侧,只在面前点着一盏小灯,灯下放着一叠讲稿。这点光线刚好够阅读又不影响周围观众,只见她时而低头凝视稿纸,时而抬头望向银幕。
银幕上播放的是去年的票房冠军、燃爆年轻人世界的国产动画大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主办方介绍,选择这部电影,正是考虑到大家对它比较熟悉,电影本身也很有意思,有助于第一次尝试只听不看的孩子们理解志愿者的解说,跟上剧情发展。
整个放映厅只听见电影原声和志愿者的讲解,相互交织、节奏紧凑,孩子们竖着耳朵,听得很认真,动也不敢动,生怕一点细小的动静,都会错过精彩剧情。
即便如此,许多孩子观影后都表示,只用耳朵听真的“太困难”“太混乱了”。五年级男生马泽镐说:“尤其是打斗场景,听着声音很激烈,如果看不到画面,真的很难想象那个情景,谁打谁都不知道。”
除了体验盲人观众,现场也有小朋友自告奋勇尝试坐到讲解席,用稚嫩而略带羞涩的声音为大家讲电影,跟志愿者学习无障碍电影解说技巧。
“我有点紧张,有一句念错了,后来纠正了。我很怕自己讲得不好影响他们听电影。”初一女生季子涵下来后吐了吐舌头,一脸不好意思地说:“我觉得讲电影最难的,是讲稿我会读,但我不知道电影放到哪个画面我才该开口。”不过,当天的初次尝试,让她对成为电影讲解志愿者兴趣满满。
在杭州活跃着这样一群志愿者,他们或有笔头功夫,或有演讲功底,乐此不疲利用业余休息时间将一部部电影写下来,再讲出去,大部分时候是现场讲,也有录制成有声版播出,以便视障人群“听见”电影。
FM89杭州之声的“金嗓子”雷鸣就是其中的代表,也是当天《哪吒》电影解说稿的主笔之一。十年前从一位视障听众的来信中得到启发,他开始摸索着无障碍观影志愿工作,每撰写一部150分钟的电影解说稿,至少需要花4500分钟去反复观看、揣摩和准备。十年如一日,他和志愿者们为大批盲人观众讲过电影,也与不少视障人士成了朋友,在他看来,志愿者的角色就像是电影的盲道。
“电影本应该面向更多观众。盲人朋友也有观影需求,他们之所以平时不进电影院,是因为我们的无障碍服务没做好。”雷鸣直言,理解视障朋友的心情,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是推进无障碍城市建设的关键,杭州这场与动画结合的观影活动就是一个有益尝试,“孩子单纯而有想象力,更容易理解视障人士的内心世界,可以发挥出成年人所达不到的作用。”
“尽管动画电影的讲解要比普通电影难得多,但是只要盲人朋友有这个需求,我们就去做,动画电影在盲校确实很受孩子们欢迎。” 雷鸣也希望,将来可以有更多孩子和各行各业的人们一同加入无障碍观影志愿工作和各项助残活动,打造一个充满爱与温暖的无障碍社会。
而作为本次活动的主办方,中国国际动漫节执委会将会联合杭州动漫游戏协会,遴选优秀杭产动画电影、动画片,将其改编成为无障碍版,惠及更多盲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