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讯(记者 夏琳 陈友望 孙乐怡) 风雨砥砺,岁月如歌。西泠印社社刊《西泠艺丛》创刊至今,已历四十寒暑。几代人的努力,薪火相传,前赴后继,一灯孤悬,百折不挠,才有了今天的大好局面。
为庆祝创刊40周年,《西泠艺丛》编辑部历经数月紧张筹备,出版了纪念《西泠艺丛》“创刊40周年特辑”。同时,举办研讨等活动,邀请部分《西泠艺丛》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编辑委员会委员以及老编辑等畅谈《西泠艺丛》的未来发展大计。
中国文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陈振濂表示,回顾长达四十年的社刊发展史,《西泠艺丛》编辑部从实践中找办法,渐渐摸索出一些办刊规律,并找到一些保证刊物质量的具体办法措施。他认为,百年名社的社刊,要符合两个方面的期望:在社同人,要能够从每月见面的社刊中,获得爱国(爱社)主义教育,关注印社动态信息报道,了解印学研究的制高点在哪里。同时,通过社刊展现出百年名社的分量,把握学术高端话题,受到学术界的尊重。“我们提出的办刊新理念,是必须有通常意义上的学术高度与品质,但尽量紧扣住西泠印社主题,为百年名社树碑立传;并使西泠印社融入百年近现代史,不是作为一个孤立的存在,而是有一个大文化、大社会背景的关照。从2004年以来15年的实践证明,这种方向的确定,是非常成功且极有必要的。”
任重而道远的事业
刘江(西泠印社执行社长、《西泠艺丛》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
40年来,我们在不同时期出版了共计130余本社刊,硕果累累,特色鲜明。
社刊每一期都有一个富有西泠特色的学术主题,组稿和编辑工作量大时迫,还必须以西泠印社“国际印学研究中心”为标的来衡量,的确是难度较大、任重而道远的事情,唯望社内外广大同人共同关心、全力支持,以使《西泠艺丛》越办越好,再上新台阶。
填补国内篆刻学术研究的空白
朱关田(西泠印社副社长、《西泠艺丛》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
《西泠艺丛》是西泠印社质量高、传播广的宣传窗口、信息载体、交流平台,它的存在填补了国内篆刻学术研究的空白。
以弘扬民族传统艺术、发扬民族文化精神为己任,《西泠艺丛》应立足杂志本位,体现办刊宗旨,展现学术创作。同时,我们要重视人才的培养,争取培养出专门的人才队伍,建好创作型学术人才梯队,将高度、深度更多地体现在人才培养上,结合印社所拥有的有利学术资源,用有限的时间、精力、资源,把西泠印社的学术研究发扬光大。
将学术研究融入新时代
韩天衡(西泠印社副社长、《西泠艺丛》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
作为编辑人员之一,这本杂志我每期必读,既是一名读者,又是一名学习者。同时,我认为杂志要用真正的、深化的、有新意的学术研究来适应、融入新时代。西泠印社现在社员500多人,其中大部分是创作型的篆刻家,平时举办展览还是缺少相互之间的交流碰撞。我认为《西泠艺丛》每期还可以对社内中青年篆刻家做一些采访介绍和推广,多刊发一些他们的创作心得、他们守正创新的感悟、他们的成绩与曲折等,既是鼓励他们的创作、检验他们的成绩,同时对于他们深入学习、探索研究亦是一种有效途径,这是既迫切又久远的有战略意义的事情。
建起篆刻研究的大厦
李刚田(西泠印社副社长、《西泠艺丛》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
40年来,刊物从无到有,从内部交流到向社会公开发行,凝聚着办刊人的智慧与辛苦,牢牢地占据着印学研究的制高点,是一本纯学术的刊物。
社会在发展变化,办刊也面临许多挑战。刊物得到了学术上的深度,但宽度需要拓展;刊物坚持学术的纯粹,在对历史的认真梳理与深入研究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当下的关注;刊物在坚持学术高端的同时,探索能自立自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等等问题,已在办刊人的思考之中。
品藻古今 不落窠臼
童衍方(西泠印社副社长、《西泠艺丛》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
《西泠艺丛》从沙老提议创刊迄今,已至不惑之年。40年来,印社同人,深植厚培,砥砺前行,成绩斐然。如今每月一刊,重大专题、社史钩沉、学术研究、社员报道,诸多专栏,品藻古今,不落窠臼。文所以载道,文启以明德。作为社之一员,当知潜心耕耘为一辈子努力方向,更应知将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为一辈子责任。
守正创新 弘扬经典
龚志南(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西泠印社副社长、社务委员会主任,《西泠艺丛》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
西泠印社是闻名海内外的金石篆刻专业学术团体,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承担着弘扬印文化的重任。《西泠艺丛》作为社刊,创刊于1979年2月,历经40年的风雨历程,在2014年开始拥有国家正式出版刊号,成长为印社学术研究的重要阵地,在海内外印学研究领域取得了良好而广泛的影响,并日渐扩大学术研究范围,诗书画印诸项兼善,体现了西泠印社在艺术实践之外,在艺术理论上也达到了一定的学术高度。2017年社刊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定第二批学术期刊;2018年荣获国家期刊协会颁发的“年度最美期刊奖”,可喜可贺。社刊的成长壮大,是学术立社的应有之义,是建设“国际印学研究中心”目标的重要举措。这份成绩,是几代社刊编辑者、出版人前赴后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默默奉献、长期坚守的成果。
党的十九大以来,“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成为文化界发展的新目标和新方向。西泠印社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篆刻艺术”的主要传承组织,在弘扬传统文化上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西泠艺丛》作为西泠印社社刊,是印社学术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希望《西泠艺丛》能进一步做好学术研究,传承优秀文化,充分及时地汇聚海内外印学研究成果,成为海内外诗书画印文化交流阵地,弘扬经典,守正创新,将印社“国际印学研究中心”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凸显。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西泠印社社务委员会必将不遗余力地支持社刊各个方面的工作,为新时代的文化传承助力,为把杭州打造成“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百尺竿头 更进一步
吕国璋(西泠印社名誉副社长)
40年过去了,社刊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印社社员的学术交流园地,同时也是海内外诗书画印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阵地。今天的社刊,代表了印社的学术高度,在“诗书画印”的理论研究领域做出了很多的成就,取得了一定的荣誉,成长为西泠印社这个“天下第一名社”不可或缺的重要标志之一,令人欣喜。
百年西泠,在重振金石学等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社刊承担着呈现学术研究成果的工作,更应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40年发展取得的成绩上继续努力,在印社成为“国际印学研究中心”的建设工作中,做好引导工作。
站在历史性时间节点
王宏伟(西泠印社常务副秘书长、社务委员会副主任,《西泠艺丛》编辑委员会委员)
40周年,是一个历史性时间节点。《西泠艺丛》记录了西泠印社在改革开放之后,事业建设、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从困顿起步、曲折前行,到规范严谨、成果丰硕的发展轨迹,标志着西泠印社“学术立社”的发展理念,由起于微末到不绝如缕,直至学术地位日隆、学术影响渐广;同时,社刊自身也成长为印社内外交流学术研究和展示艺术创作成果的重要园地,在海内外产生了良好而广泛的影响。这是社刊40年间风雨前行,历经几代人的辛勤努力换来的。
展望未来,期盼社刊在社会各界的关爱与支持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再结硕果。
艺坛令人瞩目的学术刊物
黄镇中(西泠印社副秘书长、《西泠艺丛》编辑委员会委员)
我是1985年1月到印社工作的,那时刊物少,《艺丛》在艺坛尤为引人注目,对印社的艺术创作和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年6月,蒋北耿先生创办了月报《西泠艺报》,我和余成等同志也参加了《艺报》的编辑工作。
五年前,《艺丛》获得了正式出版刊号,公开发行,尤其是近年来《艺丛》注重学术研究,已是艺坛令人瞩目的重要学术刊物。
细节决定成败
金鉴才(西泠印社副秘书长、《西泠艺丛》编辑委员会委员)
当年编辑《西泠艺丛》是一件快乐而严肃的事情。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我们要怀着一份敬畏之心,认真对待。要编纂好《西泠艺丛》这样学术性很高的刊物,一定要有一份文化理想和文化情怀。
作为老一代的编辑工作者,我觉得做任何事情,都要细致,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在编校过程中尤其如此。我目前也在从事金石文化方面的工作,我们有责任做好传帮带,做到言传身教。
坚守定位和高度
孙慰祖(西泠印社副秘书长、《西泠艺丛》编辑委员会委员)
《西泠艺丛》是西泠印社艺术、学术格局的构成部分。它以印学为中心、以印社为旨归,决定了刊物应当具有特立独行的品格。
如果说还有什么期待的话,那就是坚守——坚守她的定位和高度。定位决定着无可替代,高度决定着价值地位。
另外,作为社员的精神家园,能够更增强与社员之间的亲和力,在传递社员声息上更多地发挥作用,我想也应有文章可做。
为年轻一代提供机会
丁茂鲁(西泠印社理事、《西泠艺丛》老编辑)
每年印社组织印学论文研讨、征稿活动,学术峰会、春秋雅集,这是办刊物挖掘人才的途径之一,也是为年轻一代提供发表学术成果的机会。同时,其学术分量让全国书画爱好者对进一步深入印学研究,更加有信心。
此外,《西泠艺丛》可以有更多艺术化的体现,包括从封面设计、版面设计、印章介绍等方面,从细节去体现刊物的学术含量、艺术含量,从而提高读者的关注度。
感受金石文化的魅力
寿湘君(《西泠艺丛》老编辑)
我已经是80多岁的老人了,年轻时在报社当过记者、做过编辑。在一个机缘巧合下,我调入了西泠印社,从事《西泠艺丛》的编辑工作,让我真正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和金石文化的无穷魅力。
工作期间,我把每一期的《艺丛》都保存下来了。这些30年前的书籍,也见证了我在西泠印社的工作生涯。在《西泠艺丛》创刊40周年之际,我准备把一些30年前的《西泠艺丛》捐赠给西泠印社作纪念。
传扬金石书画文化
朱妙根(西泠印社理事、《西泠艺丛》老编辑)
作为中国艺术界尤其是书画篆刻界的一个窗口,在传统媒体日渐式微的今天,《西泠艺丛》还需要加强管理和扶持力度,更要提升采编策划能力。要在关注历史的基础上,更多视角去面向未来,创新思维,做好专题的特别策划;还要走出去采访,尤其是对一些资深社员,能够进行口述实录或专访。同时,依托孤山社址,以《西泠艺丛》为中心,更多地策划作者、编者、社员、艺术爱好者的见面互动活动,让这些人紧密团结在编辑部周围,从而更好地传扬金石书画文化。
把握国际风向
赵一文(中共下城区委宣传部部长、西泠印社社务委员会原副主任、《西泠艺丛》原常务副主编)
《西泠艺丛》作为印社唯一的核心学术出版物,代表了“百年名社”的水平和高度,对印社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社刊每辑一个主题,学术特点鲜明,内容刊载多具史料文献价值,不仅承担了印社的主要学术研究工作,也是社员们交流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成果的平台。
社刊的发展,要坚定不移地走高端、经典、深度的道路,在建设“名家之社、博雅之社、天下之社”和打造“国际印学研究中心”的整体发展目标指导之下,社刊在内容上需要更加注重学术研究力度,把握国际风向,聚焦国际印学热点和动态,推出一批更为优秀的研究论文和学者。
不忘初心 上下求索
秦陶(西泠印社社务委员会副主任、《西泠艺丛》常务副主编)
《西泠艺丛》自1979年创刊以来,作为西泠印社展现学术成果的窗口,坚持学术立身,秉承印社“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之宗旨,构筑起以已故社长沙孟海先生提出的建设“国际印学研究中心”为目标的学术高地,成为海内外社员艺术交流和印社内外艺术家研究诗书画印的重要学术阵地。
2014年,在中央、省、市领导及新闻主管部门的关怀下,《西泠艺丛》重新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成为全国公开发行的月刊,依靠社团、社员和社会三大坚实后盾,成功渡过初创培育期,逐步形成以学术专题和人物研究并重的办刊特色,在业界影响力日趋扩大,美誉度逐渐提高。2017年,《西泠艺丛》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定为第二批学术期刊;2018年,荣获中国期刊协会年度“中国最美期刊”,向关心西泠印社及《西泠艺丛》发展的各界人士交出了一份较为满意的答卷。
《西泠艺丛》公开发行五年取得的成绩,是编辑部团队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结果。其中,离不开陈振濂主编的指引领航和事必躬亲,离不开执行副主编郭超英的兢兢业业和无私奉献,离不开江吟副主编及西泠印社出版社同人的帮助指导和审校支持,离不开不断成长的西泠印社(杭州)数字传媒公司期刊部年轻团队始终如一的默默付出和劬劳勤勉。正是拥有这样一群为之奋斗的梦想者、践行者,以饱满的创业创新精神,克服了人员短缺、经费不足和机构没有落实等方面困难,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西泠艺丛》才有了今天。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西泠艺丛》编辑部团队有信心、有决心,在中共西泠印社党委领导下,直面挑战,克服困难,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在进一步提高期刊学术水平、提升质量上再下功夫,在进一步加强与兄弟期刊交流学习、扩大影响上再下功夫,努力朝着“中文核心期刊”方向奋发迈进。
(节选自纪念《西泠艺丛》创刊40周年特辑·愿景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