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机构简介 文创资讯 信息公告 政策法规 展会活动 创意空间 创意精品 行业矩阵
您当前的位置 :创意天堂 > 现代传媒> 正文
市场遇冷,印度电影怎么了?
发布时间:2019-06-14
来源: 言之有范

2017年,《摔跤吧!爸爸》在中国收获近13亿票房,引发了新一轮的印度电影热潮。但是,后续扎堆上映的《苏丹》《巴霍巴利王2》《印度暴徒》等电影票房却屡屡扑街,令人大跌眼镜。从最开始的口碑突围到如今的反应平平,是什么让印度电影“降温”,走下神坛?

近几年,印度电影在中国市场渐呈井喷之势。2017年,印度国宝级电影演员阿米尔·汗主演的励志温情片《摔跤吧!爸爸》, 刷新了中国观众对于印度电影“尬舞”的固有印象。数据显示,2017年和2018年印度电影在中国市场收割了近30亿票房。印度成为除日本以外,中国引进影片数量最多的非好莱坞电影国家。

但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在《摔跤吧!爸爸》大火之后,2018年上映的多部印度影片票房表现“差强人意”。印度电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屡有不俗的表现,但火热之后,同样也面临着遇冷的危机。

一、印度电影有何法宝?

近年来,不少印度电影在中国市场实现了票房口碑的双丰收,仅在2018年就有十部在中国上映。一方面,这得益于中印两国电影产业的合作力度逐渐增强;另一方面,印度电影过硬的质量是其敲开中国市场大门的重要法宝。

1

文化政策催生印度电影“第二春”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印度电影就已经走进了中国观众的视野。1955年,《流浪者》最先被引入我国,该片曾斩获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并在七十年代再次上映,引起广泛关注。

进入二十一世纪,2011年上映的《三傻大闹宝莱坞》再次掀起了印度电影在国内市场的热潮。2014年,中国和印度共同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与印度共和国新闻广播部关于视听合拍的协议》,开启两国合拍片新纪元,并推出了包括《功夫瑜伽》《大闹天竺》等在内的一系列电影作品。与此同时,国内的电影公司开始积极引进优质的印度电影作品,尤其是《摔跤吧!爸爸》在2017年创纪录地斩获近13亿元票房,正式宣告印度电影在中国市场迎来了“第二个春天”。

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剧照

2

特色元素加深文化烙印

提起印度电影,歌舞、宗教等元素是最鲜明的特征。印度电影对于这些元素的应用形成了其独特的电影风格,在国际文化贸易市场中具有很高的辨识度,对于外国电影观众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电影《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剧照

更重要的是,印度电影不只是将这些元素进行机械地添加和展示,而是将其融入电影情节和叙事当中。许多电影将宗教文化与故事情节进行有机结合,甚至基于宗教文化设置情节冲突,如《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和《我滴个神啊》;“一言不合就跳舞”的场面在近几年国内上映的印度电影中也越来越少见,而是更多运用印度传统音乐作为插曲以体现印度特色。印度电影对于其特色文化符号的合理运用提升了其电影的吸引力,极具辨识度和神秘感。

印度电影歌舞场面剧照

3

直击社会痛点,现实主义取胜

观照现实,揭露社会现状是印度电影的重要标签。虽然近年来印度的经济保持快速增长,但国内的贫困问题与贫富差距却愈发显著。与此同时,印度国内多个宗教文化之间的碰撞、印度女性的权益得不到保障、教育不公平等社会问题十分突出。

根据统计,2015年以来在中国上映的15部印度电影中,有11部为剧情类,这些影片的主题主要为青年逐梦、女性地位、教育不公、阶层固化、陋俗未改、政府低效、腐败严重、宗教不诚等问题,脱胎于现实,讲述印度国内普通大众生活中所面临的常见困境。例如《神秘巨星》折射出印度家庭的男女平权以及家庭暴力问题;《厕所英雄》聚焦印度农村女性不能在家中如厕的陋俗;《起跑线》中讲述的是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以及印度社会的贫富差距与阶层固化问题。

印度电影之所以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就是因为其直击现实,以小人物为切入点,通过讲述普通人在个人奋斗过程中面对的种种艰难,揭露和批判现实中的种种问题,最终以充满正能量的结局给人以积极的观影体验。这样的叙事模式符合中国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同时内容或使国内观众感同身受,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跨越文化等国情差异,颇受国内观众欢迎。

二、市场热情“降温”的背后

从《神秘巨星》《巴霍巴利王2:终结》再到《调音师》《无所不能》,几乎每隔不久就会有一部印度引进片现身国内院线。从一开始靠口碑逆袭,到如今的反应平平,走下神坛的印度电影正在中国内地市场遭遇大幅度“降温”,这背后表明了印度电影在国内市场发展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

1

文化折扣引起的接受差异

不同地区的传统文化作为电影创作的源泉之一,在各国电影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展现。《圣经》和古希腊神话是欧美电影中十分常见的内容元素,而印度神话也是印度电影创作的基础。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神话在印度社会文化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从吠陀时期的《梨俱吠陀》和《奥义书》到两部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再到往世书时期的十八部“大往世书”和众多“小往世书”,这些神话传说内嵌着印度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蕴含着印度人民的价值观念和处世哲学。电影《巴霍巴利王》系列的故事框架就脱胎于史诗著作《摩诃婆罗多》。虽然《巴霍巴利王》系列有着深厚的印度传统文化底蕴,整个系列电影的各种隐喻对于印度观众来说是耳熟能详,但对于中国观众却是巨大的认知障碍。观众若没有一定的印度历史文化知识储备,对于电影中相当多的内容和细节是很难理解的。

正如产业经济学家霍斯金斯和米卢斯在《美国主导电视节目国际市场的原因》中所认为的:植根于一种文化的电视、电影、纪录片等影像作品,在其相同的文化氛围内的市场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因为他们具有相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但在其他地方,这种影响力就会明显缩减,因为那里的受众不能理解这种价值观、信仰、历史、神话、 社会制度、自然环境和行为模式。受众在体验、接触、消费异域文化产品时,由于文化差异和认知程度的不同,其兴趣、接受程度、理解能力等方面都会受到影响。对于中国观众来说,缺乏印度神话的认知基础,更多的只能欣赏到电影优美的旋律、动人的舞姿等浅层内容,难以获得情感和灵魂上的共鸣。

2

观影习惯造成的体验落差

长久以来,独特的国情现实使得印度观众形成了区别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观影习惯,印度主流电影一直注重其娱乐性。在印度,电影不是简单地用来安静欣赏的,跺脚、口哨、欢呼、载歌载舞才是印度观众观赏时的状态。这种独特的观影习惯源于印度教的宗教仪式“Darshana”,可理解为观看者(信徒)与被观看者(神)之间的双向交流,以实现两者之间的完整联系。因此,观众不仅仅是静默地欣赏电影中人物的表演,而是与他们互动,融入到电影之中。同时,导演在电影拍摄过程中考虑到观众的需求,也会在电影中设置相应的情节,为观众提供互动的机会。与如此强烈的参与感完全相反,面对众多“非常规”的刺激肾上腺素的画面和情节,中国观众更多的是不适与抽离。

3

独特叙事逻辑带来的距离感

印度电影的叙事习惯多数遵循着史诗的松散情节与故事嵌套的庞杂风格,主线与副线剧情来回交替。同时,印度的宗教与哲学倾向于将现实世界视为虚无,故而在镜头画面上,印度电影并不像好莱坞那样注重写实,而常常带有一定的魔幻风格。尤其是当电影具有歌曲段落时,想象与现实往往消弭了界限。比如《巴霍巴利王2:终结》中经典的天鹅船段落,天鹅船在大海的波涛中突然腾空而起穿越云层的画面,创造了一个天马行空的非现实的叙事空间。然而对于中国观众来说,电影画面虽然精致美丽,但突如其来的叙事空间的跳跃,将观众从惯常的审美定势中抽离出来,带来的更多是间离效果。

4

类型趋同引起的审美疲劳

近年来中国上映的印度剧情类电影的主题

自《摔跤吧!爸爸》火爆上映后,为了迎合中国观众的喜好,后续引进的十几部印度电影在类型上更加趋同,大多是与家庭、教育、女性有关的题材。虽然从内容上贴近中国观众的现实生活,容易产生情感共鸣,但相近题材的频繁上映,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观众的审美疲劳。《起跑线》矛头直指印度教育资源不公平的问题。《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聚焦于成长、女性、亲情等多个话题。同样是摔跤题材,2018年上映的《苏丹》仅收获了3583万票房,连《摔跤吧!爸爸》的零头都不到。

结语

中印两国的历史与现实国情具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差异无疑又是巨大的。印度电影在中国市场遇冷的现状,给我国电影走向国际化提供了些许的思考。电影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已经显示出了它在文明交流中的巨大作用。随着“一带一路”文化项目的渐次落地,中国电影“走出去”已经成为大的趋势。在国际化过程中,我们的电影创作者,除了可以从传统文化中凝练中国电影的特色外,更应该在电影的主题表达上聚焦于人们生活的现实问题。

参考来源:

付筱茵,《印度电影的产业现况与区域化发展格局》

董馨蔚,《宝莱坞电影生产机制及其对中国电影工业的借鉴意义》

徐辉,《成因与对策 中国电影市场印度热之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