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机构简介 文创资讯 信息公告 政策法规 展会活动 创意空间 创意精品 行业矩阵
您当前的位置 :创意天堂 > 现代传媒> 正文
纪录片产业化探索,何处是春天
发布时间:2017-11-06
来源: 言之有范

10月23日,央视纪录频道制片人陈晓卿正式从央视离职。离职后,陈晓卿将与《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的原班团队组建新公司——“稻来传媒”,继续从事纪录片创作。据悉,在新公司股东信息中还有腾讯的身影。电视人离职在行业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在热议《舌尖3》的风口上,总导演陈少卿的离职创业,不禁又让我们发问:纪录片市场真的变热了吗?纪录片市场化的春天真的来了吗?

一、 从小众到大众,多方助力纪录片产业发展

1. 政策加持,促进纪录片产业繁荣发展

在2010年之前,国产纪录片由于主题的小众化、题材的专业化、呈现单一化等问题一直鲜少受到人们关注,纪录片需求量少、市场萧条也成为限制纪录片发展的主要问题。2010年,国家广电新闻出版局出台了《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纪录片的产业化正式提上日程。自《舌尖》系列走红以来,又陆续推出全国上星综合频道平均每天至少播出30分钟国产纪录片、北京电视台纪实频道、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相继获批上星播出等政策,有效缓和了“产业发展市场需求不足”这个主要矛盾。近几年,我国优秀纪录片不断涌现,政府对于纪录片创作、优秀纪录片地制作机构、创作人员的扶持也不断加大,对于纪录片产业的市场化探索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 社会资本涌入,投资方式多元化

相比国外的多元投资方式,中国的纪录片的资金则主要来自于电视媒体,投资渠道单一、投资额度低。但近几年,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产业升级和国产纪录片质量的提升的背景下,社会资本开始投向纪录片市场。在2015年,华夏五维文化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向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资两千万元人民币,建立了中国纪录片界的第一个学术基金“中国纪录片发展基金”,为纪录片领域的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提供资金保障。同时,互联网与金融的融合发展,为纪录片产业提供了多元的融资平台。今年8月,由3万余人共同筹资的纪录电影《二十二》在各大院线放映,最终以1.6亿的票房成为“中国首部票房破亿的纪录片”。一时间,“众筹”让纪录片行业看到了希望。

3. 网络自制纪录片崛起,丰富内容生产、拓宽传播渠道

在技术的驱动下,纪录片的制播门槛降低,同时伴随着产业化和互联网发展,纪录片产业也进入了新媒体时代。在网络大电影、网剧的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纪录片产业和“互联网+”的融合也使纪录片产业衍生出一种新的产业形态——新媒体纪录片。纪录片主要分为以UCG、PCG制作为代表的用户自制纪录片、以OCG制作为代表的视频网站自制纪录片和以“一条”、“二更”等为代表的商业定制纪录片。不管是视频网站生产还是用户自制,互联网都凭借其强大的互通、互联、共享属性为纪录片的内容生产和播出发行提供了更大深厚、庞大的资源和更加广阔的传播平台。

4. 延伸产品开发初尝试,纪录片产业链初见规模

纪录片行业长期的导演中心制和自产自销的创作模式,使得纪录片产业长期闭锁在市场之外,造成了制作端一只独大、营销发行被严重忽视的现状。因此,纪录片产业只能长期依靠广告收入这种单一的盈利模式。但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深入,电影、电视产业链条的逐渐完善,纪录片产业也开始尝试开发产业链下游的盈利空间。例如,《了不起的匠人》在播出之后,又相继发行了同名图书、并举办了以工匠作品为主题的“知了万物·了不起的匠人亚洲手作展”,在节目播出时,该节目还和电商平台合作,开启了“边看边买”的模式。

二、 道阻且长,纪录片产业化的困境所在

虽然在政策扶持、互联网助推、资本宠幸等因素的影响下,纪录片市场的寒冰正在逐渐融化。但由于我国纪录片起步较晚,受到的限制较多,在市场上也倍受冷落,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依然较弱,纪录片产业化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

1、 商业化运作冲击纪录片本体属性

纪录片作为客观、真实、真诚的象征,受到了观众的喜爱与追捧,但近几年商业化探索却在冲击着纪录片最本体属性。当纪实的手法呈现出的是对商品的讴歌,你还会记得商品背后的工匠精神吗?由优酷联合“知了!青年”公司制作的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因为其对中国传统工艺的唯美展示受到了观众的追捧,但与传统的纪录片对自然光线的追求不同,该片多处运用人造光线,并用大篇幅音乐渲染,使得画面呈现出音乐MV的效果,与其说是纪录片,倒更像是一部广告片。同时,该片在网络平台播出时将匠人的作品与电商购买环节打通,让观众的观影过程实时转化为消费过程,这样的创作方式使得纪录片的本体属性淡化,更多的呈现出一种消费主义的文化特征。纪录片在市场化探索过程中,文化价值和商业诉求的关系如何处理仍是需要我们斟酌的问题。

2. 纪录片产业链不完善,缺乏统一规划

国产纪录片经过近几年的产业化探索,尽管已初具规模,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第一,纪录片产业链仍不健全,产业链较短,且不完整。创作独大,营销中断,市场运作和受众研究、再生产更是处于缺失状态;第二,纪录片产业的产业链各环节之间衔接不紧密,没有形成内在的利益互动机制;第三,缺乏从设计、生产、销售、再开发、再生产的统一规划,缺乏品牌意识,难以建立完整的产业链条。第四,纪录片生产缺乏市场意识,既不注重开发受众需求,也不擅长营销宣传,使得纪录片一直处于小众视野,只有少数国家支持的大型纪录片受到大众关注。

3. 资金投入有限,缺乏政府专项基金

由于纪录片生产周期长、成本高,资本投入难以及时见效,而社会投资需要顾及收益,再加上缺乏统一的纪录片评价体系,所以资金一直是限制纪录片发展的主要原因。目前国际上纪录片的投资方式主要有四种:国投方式、预售方式、网费方式、社会投资。我国主要采用国投方式,主要由电视媒体投资或者国家专项活动的资金资助,虽然近几年开始有社会资本垂青纪录片行业,但仍然难以为继。而政府对于纪录片的资助仅限于国家大型的专项活动,例如“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等,在其他领域缺乏对于纪录片行业的专项基金支持。

三、 抓住机遇,纪录片行业未来发展方向

1.打造多元化投资方式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纪录片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在于解决中国纪录片的资金问题。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参考国外的发展经验,打造多元化的投资方式。例如,法国虽然和我国一样采用国投方式,但设置了专门机构对纪录片进行资助,称为“自动支持”;美国则是采用网费方式,通过付费用户的收入投资纪录片创作;欧洲国家则主要采用预售方式,导演拿着纪录片计划书与投资商洽谈,通过出售版权来获得拍摄资金。此外,通过网络众筹也是纪录片融资的新选择。

2. 完善纪录片产业链条

完善纪录片产业链涉及到资本运作、品牌建构、传播平台、市场经营、用户服务等多个方面,培养品牌意识,做好统一规划是完善纪录片市场体系的重要一环,纪录片行业需要整体性思维,从投资、设计、生产、发行、用户开发的各个环节整体考虑,有效整合利用资源。另外,建立纪录片市场营销体系也是完善纪录片产业链的关键,良好的市场营销体系,不仅可以拉动投资,还可以逐渐培养纪录片创作的市场意识,面向市场需求,生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质作品。

3.用IP的意识做纪录

从2015年开始,IP早已成为人们熟知的词汇,网络小说可以成为大IP、影视剧可以打造大IP,那么纪录片当然也可以。优秀的纪录片往往制作精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将其打造成大IP,既可以拓宽纪录片的盈利空间,又能够传承历史文化、引领价值观念。美国探索频道在过去的十几年就在不同层次上建构了许多成功的IP,对于其自身品牌的建构也产生了重要作用。中国纪录片要想建构优质品牌,也需要持续不断地创作文化精品,以原创为本,打造纪录片IP。

4. 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而文化自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切相关,我们的文化自信就是要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上,纪录片作为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集合体,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中华文明源远流长,5000年来的中华文明是纪录片创作的巨大宝藏,中国是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一大国,拥有1183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对于纪录片来说,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