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机构简介 文创资讯 信息公告 政策法规 展会活动 创意空间 创意精品 行业矩阵
您当前的位置 :创意天堂 > 言之有范> 正文
文化地理学,如何以新思路建设大运河文化带?
发布时间:2017-08-15
来源: 言之有范

波光粼粼的大运河,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作为一个历久弥新的文化遗产长廊,两岸古老的街巷建筑、名人史迹、风俗掌故、神话传说、历史生态等等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运河历史文化群落。如何从流淌着的文化遗产中挖掘活生生的历史?如何以新的视角传承运河千年文脉?这些已然成为大运河与世界文化的海洋交融中需要思考并回答的时代话题。

2016年初,《北京市“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推进长城文化带、西山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的保护利用”。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视察时指出: “要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共同的责任”。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民盟中央提交了《关于建设运河文化经济带贯通“一带”“一路”两大板块的提案》,使“大运河”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调研室《调研要报》第48期“打造展示中华文明的金名片——关于大运河文化带的若干思考”一文作了批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近期,各地也大运河文化带、大运河文化经济带建设的讨论成为焦点。

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形成的历史空间积淀

中国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公元前486年,由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共三大部分、十段河道组成。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27座城市的27段河道和58个遗产点,全长2700千米(含遗产河道1011千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较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的运河,它被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在《国际运河古迹名录》中列为最具影响力的水道。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中国大运河与长城、坎儿井成为我国古代三项伟大工程,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象征。大运河由人工河道、部分河流、湖泊共同组成运河文化区域:燕赵通惠文化区、北运河文化区、南运河文化区、齐鲁运河文化、中运河文化区、里运河文化区、江南运河文化区。悠久的历史、漫长的航道构成了多元而又具有统一的运河美学风格。

大运河文化带:流动的生态文化景观

大运河的形成是自然生态与社会发展共同推动而形成的,而运河文化则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以及当时的建设中积淀而成的。文化地理学从地表各种文化现象的分布、空间组合及发展演化规律,以及有关文化景观、文化的起源和传播、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环境的文化评价等内容对文化组合进行研究。自1920——1970年代,文化地理学形成了5大研究主题:文化生态学、文化源地、文化扩散、文化区和文化景观。文化生态学讨论文化区是否由自然区决定;文化源地主题涉及文化最早出现在什么地方;文化扩散主题涉及文化自源地通过何种形式扩散到其他地方;文化区主题涉及文化扩散后形成的各种类型区域的组织形式;文化景观是研究上述主题的切入点或观察对象。在传统的文化地理学中,如果将文化景观视为一系列符号,那么大运河文化带则是一张“有意义的流动地图”。

文化地理学: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新视角

超文化有机体:大运河跨区域的文化整合

中国大运河南北纵向跨越了10多个纬度,涉及到多种因地域不同的文化形态和风格。虽然文化区分为文化大区(cultural realm)、文化世界(cultural world)、文化圈(cultural sphere),但文化区常常涉及不同尺度文化区之间的空间套嵌关系。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克罗伯(A.L.Kroeber)于1917年提出“文化超有机体论”(Cultural Super-organism),该理论将人类文化作为一个整体,而不将之分解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行动。

“超文化有机体”为大运河文化带的文化整合提供了思路。如何打破行政区划的缺点,将大运河文化带的“一张蓝图绘到底”不仅需要顶层设计的战略思维,还需要社会力量的因势利导。2007年9月,中国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在扬州揭牌,运河沿线35座城市结成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联盟,共同发布了《世界运河城市扬州宣言》,形成治运保运合力,跨省联动,解决了沿运河8省“各管一段、分省而治、各自为政”的问题。

8月4日到5日,2017京杭大运河城市旅游推广联盟年会在无锡召开,以“游访美丽运河·活化运河文化”为主题,加强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地区的合作交流,以推广大运河城市旅游整体形象,彰显大运河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和地位,共同打造京杭大运河这条世界级精品旅游线,从而向全世界推介中国的“大运河旅游”。

尊重地方特性:大运河文化开发的多元表现

大运河文化带沿线城市的“文化水平”和“文化面貌”差异极大。“文化水平”包括沿线城市的文化资源、文化成果、文化设施等量化指标;“文化面貌”主要是大运河文化带的区域分异,诸如方言、宗教、风俗等。大运河文化带的持续繁荣离不开文化产业的支持,新经济地理学强调产业的“根植”(Embedded)。以现今文化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结合最紧密的创意产业集群研究为例,可以看出地方制度文化对创意产业的影响,尤其是对创意产业集群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城市、不同乡村、不同区域要以自己的个性吸引投资和游客,就需要挖掘地方性。澳大利亚《巴拉宪章》(The Burra Charter)指出,遗产保护的目的在于维持“地方”的文化重要性。大运河沿线城市在不同时期已经开始运河文化的建设。其建设开发也强调维持一种地方感,因为具有文化重要性的“地方”,既是历史纪录,也是国家认同和经验的有形表现。

比如:2014年9月,通州、武清、香河三地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京杭大运河通州—香河—武清段计划于2017年实现初步通航,2020年正式通航。河北省启动论证在雄安新区建设京安运河、保天运河两条运河,二者分别通往北京和天津。当前,北京围绕推进运河文化传承发展,规划了20个重点项目。北京将依托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生态景观优势,发展文化创意、主题旅游、休闲度假等产业,构建运河文化经济走廊。

2014年6月,以“大运河”为主题的无锡数字博物馆开放,2016年,江苏提出以大运河为主干线的江淮生态大走廊规划建设。漕运古都淮安以漕运文化为主线打造了一个集休闲、度假、旅游等为一体的漕运城:漕船盛景、漕御盛世、千秋漕粮等6大景观项目,重现运河之都的繁华盛景。

2003年4月杭州市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和保护开发指挥部、杭州市运河综合保护开发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2007年,指挥部更名为杭州市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委员会。2014年,运河综保委(运河集团)启动机构和体制调整,运河集团为杭州直属国有企业,纳入国资委监管体系。窗体底端杭州还成立了运河投资发展公司、建设管理公司、文化旅游公司、水上巴士公司、余杭运河公司等体统单位以促进运河文化遗产的开发。

后现代主义:大运河文化带的“第三空间”

在文化地理学中,也存在着后现代主义的创新与挑战。利福尼亚洛杉矶大学的地理学家索加回(Ed.Soja)在《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以及其他真实与想象地方的旅程》中以洛杉矶为例,指出第三空间不仅是物理的空间,也是想象意义的精神空间,是具有边缘性、差异性、开放性、批判性的空间。时代发展至今,大运河的公共空间、景观的美学化、文化的景观化、遗产开发、媒体世界、环境和生态意识等等,都可以成为互联网时代构建的领域。

2017年8月13日,在中国“网络文学+”大会上,掌阅科技、中文在线等网络文学企业宣布启动大运河文化带网络文学作品征集活动,号召广大网络作家围绕大运河文化题材积极策划选题,创作优秀作品。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市新闻出版广电局也发布通知,鼓励引导网络文学企业以大力传承、阐释大运河文化为主题,启动作品征集活动,计划重点培育孵化一批大运河文化题材文学作品,并向影视、动漫、游戏等领域转化,积极打造大运河文化精品IP。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构建大运河文化带的“第三空间”提供了技术实现的可能,而人们的创意才是让大运河的“第三空间”熠熠生辉的源源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