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机构简介 文创资讯 信息公告 政策法规 展会活动 创意空间 创意精品 行业矩阵
您当前的位置 :创意天堂 > 创意天堂微信> 正文
新媒体时代的文学:“小而美”, 有多美?
发布时间:2016-09-19
来源: 创意天堂

日前,“2016南国书香节最受读者欢迎图书”出炉,其中吴大伟的《这世界缺你不可》、张嘉佳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克莱儿·麦克福尔的《摆渡人》等以都市男女情感和奋斗为主题的“治愈系”作品,销量和人气引人瞩目。

其中,张嘉佳凭借手机APP“一个”发布作品,并形成了一种“小而美”的文字和内容风格,被认为是“微信体”文学代表性作家之一。这些通过手机传播的文学作品,在内容、形式、叙述语言、互动效应等方面,都和传统文学杂志和书本出版的文学作品截然不同。

有文学评论者认为,APP、公众号等手机载体不仅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开始逐渐影响到作家群体的写作方式。在讲求“用户体验”的网络时代,文学也开始进一步细分和发展,传播方式开始倒逼内容上的改变。

现象 新媒体让严肃文学变得灵敏而年轻

纯文学在电子阅读的今天,面临的第一个改变,就是通过微信公众号或者APP推送文学作品。

作为一个年轻的文学杂志编辑,《花城》杂志编辑部副主任陈崇正身处在这股浪潮中,在他看来,对于本身就有着众多文学作品资源的传统杂志来说,开始创办公众号进行多种平台的内容推送,是顺势而为的改变。

▲《花城》杂志公众号

“新媒体对传统杂志最大的推动作用,在于盘活作者资源,增强了作者与读者的互动。”陈崇正表示,在《花城》杂志转型之前,和作者的联系比较单一,仅限于投稿、审稿和发表等环节,现在则增加了对作者作品的推广和运营,并且在自媒体中,发现了一些之前默默无闻的自媒体作者,打破了相对稳固的作家群状态,有利于发现新人。

最具影响力的老牌文学杂志《收获》,也在新媒体时代建立起公众号平台,同时还开设淘宝店和微店的营销。除此之外,《收获》杂志还与“行距”APP,打造了多媒体应用,变现成为一个全新的版权产品。

《收获》杂志主编程永新表示,《收获》在微信公众号上实现了与读者和潜在作者的多向沟通:“我们以前怎么都无法想象,读者和作家之间可以这么近距离地交流。”陈崇正更是发现,微信公众号也在影响着杂志社编辑的视野和思维,“文学正在走向融合和细分,我们的办刊思路也会受到新媒体的影响,出现‘读者思维’,聚焦社会热点。比如《花城》最近推出一些新专题,专门探讨网络游戏和VR技术,都比较接近时下的社会热点。今年我们还开设了日本作家千野拓政的专栏,探讨了许多年轻人关注的话题,这些都和新媒体兴起密切关联,可以说新媒体让编辑的触觉变得灵敏,也更年轻化。”

新的媒介影响了杂志的运作,文学杂志会否随着“器”变而迎来“质”变?陈崇正并不这么认为,他始终坚信媒介本身的变化,只会让杂志和文学所扮演的角色更细分化和多元化。

聚焦 传统作家开公众号两月实现“10万+”

在新媒体形态的影响下,文学圈子里的分流现象也日益突出,传统作家开始频频变换阵地的。“七个作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蒋方舟、费勇、慕容雪村、王小山等7位知名作者聚在一起,共同创设了这么一个自媒体文学阵地。

“这个其实就是作家们拍拍脑袋就决定下来的事情,大家都是好朋友,完全没有碰上任何障碍和困难就这么做起来了。”在“七个作家”中担任编辑任务的前媒体人易小荷说。

▲“七个作家”公众号

如果说文学杂志的转型,还是在搭建不同的传播平台,那么作家的个人公众号则是更加顺应了媒介变革的潮流,并拥有了当下最时髦的观念“粉丝”。而最令作者们感受到惊讶的则是阅读量的数据化。“原本一个作者是不知道自己的文字有多少人点开来看的,无法想象几万读者一起阅读你的作品的盛况,但是在今天,我们确实能够看到真实的数据就摆在那里。”作家费勇说。

短短的两个月时间,“七个作家”公众号收获了10万以上的粉丝,这对于整个团队的人来说,都是一剂“鸡血”。青年作家李立认为,作家在朋友圈上有着很强的吸粉能力,内容是他们真正自信的来源。无论是在文学期刊上还是公众号上,“他们之所以能被称为作家,这是因为他们始终掌握和拥有生产内容的能力。”

趋势 “小而美”拼凑出时代全貌?

长期以来,文学被认为是时代进程足迹的记录者之一。广东青年作家李立认为,“80后”和“90后”的写作者更倾向于通过书写当下的生活去记录时代,而非回溯历史去寻找答案。

“写字楼里的生活,出租屋的蜗居,身边疏离的都市人群,这些都让年轻人愈发怀念学生时代的美好与单纯,向往纯净的爱情;相较于犀利的文辞,他们有时更加需要‘心灵鸡汤’的抚慰。”李立认为,“小而美”的文字受到青睐,是这个时代大众审美需求的一种体现。

把一件小物件做到极致,为一件作品注入态度与情感,这正是“小而美”的文字精神底蕴。韩寒的“一个工作室”APP推送的内容,被认为是这种风格的引领者之一。这些文章内容风格非常个人化,叙事方法轻巧,不故弄玄虚,故事和人物贴近现实,结局类似欧·亨利小说那样“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去年,“一个”工作室的“亲兄弟”——亭东影业电影公司应运而生。事实上,这两年,不少文学APP工作室在注重手机和纸质出版物结合的基础上,纷纷将目光投向了大荧幕。据业内人士透露,如果线上作者开始拥有了一定基数的“粉丝”,他们的作品就会马上结集出版。同时,其中传播率特别高的作品还会得到包括影视改编在内的IP开发,这一模式将成为文学产业链上至关重要的一环。

“小时代”“小确幸”“小而美”……手机阅读时代的文学正在经历从“大”到“小”的转变。李立表示:“这样一种由媒介、受众共同介入和推动的写作特性,使得现在要再出现一部像《平凡的世界》或是《百年孤独》那样格局宏大的作品会越来越难。但另一方面,这些‘小而美’的作品,会像碎片一样拼凑出时代的全貌,这种拼凑不仅靠作者自己来完成,也需要读者的参与。”

值得欣慰的是,文学从没有被人们遗忘。“未来的文学圈会持续市场细分,属于图书馆的终究会回到书架上,属于云端的会一直在云端。”预言会否成真?让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丨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