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机构简介 文创资讯 信息公告 政策法规 展会活动 创意空间 创意精品 行业矩阵
您当前的位置 :创意天堂 > 文创资讯> 正文
只要有听众这潭水,杭州评书就不会“死”
发布时间:2015-11-26
来源: 杭州日报


一块静木,一把扇子,抑扬顿挫,娓娓道来。昨天下午,武林街道文化站举办非遗体验之杭州评话专场,说书者是70多岁的杭州评话传承人徐天鹄老先生,说的是《水浒传》。

开场前半个小时,书场就已全部坐满,很多人站在书场后面静静等待。一眼望去,基本上是60岁以上的老人。

杭州评话,俗称“大书儿”,起源于南宋,已有800年历史,徐天鹄先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杭州评话的传承人。1962年徐天鹄拜王永卿先生为师,学习杭州评话《水浒传》、《岳飞传》。后又向蒋有霖先生学书《彭公案》等。据悉,他口中的段子如果按每天讲两个小时计算,可以连续讲上两年半。

套上蓝色长衫上场,徐天鹄先生用一口地道的杭州话说起来,“我今天讲的是水浒里的小小一段,讲讲武松打虎”。徐天鹄老先生的《水浒》,很多内容在书本里却找不到。台下一位80多岁的老者——杭州古都文化研究会理事朱祥林,听得津津有味。“我小时候常常跟着大人去杭州的茶室里听大书,现在这么正宗的评书很难听到了。”朱祥林说,施耐庵当年就是在杭州写的《水浒传》,水浒传本身就与杭州息息相关。而徐天鹄说的《水浒传》又与施耐庵所写的大不相同,那是评话艺人千百年口口相传而来。

满脑子故事的徐老先生,如今最担心的是传承人问题——至今,他还没有觅到徒儿。“俗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可前浪到了沙滩上,后浪还没跟上来。”他风趣地说道。以前也有两位徒弟跟着他学,但都半途而废了。在他看来,找不到传承人的原因主要是,听众流失,回报太少。而且,学习杭州评话不仅需要毅力还要一定天赋,既要有超强的记忆力,还要有较强的艺术修养以及表现力。

徐天鹄本人说学逗唱、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他告诉记者,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杭州评书很有市场,不仅遍布杭城的茶室里有说书,一些红白喜事也会请评书艺人去暖场。那时,他一天最多要赶3个场子。

为了挽救“杭州评书”,武林街道文化站动足脑筋,量身订做了一套短期传承规划——从本场开始,将不定期举办听书活动,从而为杭州评话培养新听众,还打算聘请徐天鹄先生在寒假期间为中小学生传授杭州评话。

徐天鹄觉得,传承杭州评话的关键还在于培养新的听众群。“杭州评话这个遗产现在还是‘活’的,只要有听众这潭水,那杭州评话这条‘鱼’就不会死。” 徐天鹄还委托本报帮他寻找传承人,你如有兴趣学习杭州评话,不妨联系本报(可致电85109999或关注“读城杭州”微信,在后台留下姓名和联系方式,并注明“学习杭州评话”),我们将为您牵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