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机构简介 文创资讯 信息公告 政策法规 展会活动 创意空间 创意精品 行业矩阵
您当前的位置 :创意天堂 > 艺术品业> 正文
敦煌展的际遇是杭州未来的希望
发布时间:2014-03-14
来源: 杭州日报
<p style="text-indent: 2em"> 2013年12月,浙江美术馆举办了一个《煌煌大观&mdash;&mdash;敦煌》,敦煌艺术大展,大受欢迎,基本上每天都是人头攒动。那天,我特意去看了展览,回去发微信朋友圈,朋友的评论里,居然有好几个人都是看了两次以上的。据介绍,截至3月初,这个展览,参观人数已达25万人次。</p> <p style="text-indent: 2em"> 有人疑惑,说,这不会是又一次&ldquo;杭儿风&rdquo;吧?而根据我获得的信息,此次敦煌展的大热,不是一次偶发事件,倒是杭州城市素质提升的反映。从我的微信朋友圈反馈看,看两次以上展览的,都是80后,工作与艺术无关。这表明,作为一个现代人,了解中国传统艺术,是天经地义,是一个基本的素养要求。知晓艺术信息,是人的基本素养。</p> <p style="text-indent: 2em"> 人文素养,其实是一座城市真正的底色与素质。2003年秋天,我去法国巴黎拍摄纪录片,到塞纳河畔的奥赛美术馆采访。深秋的巴黎,地上满是法国梧桐的落叶,美术馆门口,排着很长的参观队伍,参观者衣冠楚楚,气质风度极好。他们的仪表表明,是在参加一个神圣的活动,而他们理所当然的神情,让人感到这不过是一次日常活动。这个情景让我羡慕不已,印象深刻。那时候我就想,什么时候,杭州也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呢?</p> <p style="text-indent: 2em"> 上世纪70年代末,杭州只有一个体育馆,和一个主要为政治运动服务的展览馆。没有大剧院,没有大型的美术馆。在西泠印社工作的朱关田,利用湖滨杭州书画社的橱窗,经常展出杭州以及浙江省优秀书法家的作品,吸引和培育了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年轻书法爱好者。那时候湖滨书画社的橱窗,犹如一盏油灯,一泓清流,点亮和滋润着我们学习书法的热情。每一次都是如饥似渴,然后,盼望下一次的展览。一直到1985年,我自己的作品,最终也在那里展出。</p> <p style="text-indent: 2em"> 浙江美术馆自建成开放以来,从未有佶屈聱牙的高深,却有让高雅艺术品充满魅力,清晰而通俗的展示。一些展览能够成为杭州重要的文化事件和文化现象,这和作为画家的马锋辉馆长曾经担任过文化局长有关:深知美术作品的社会化传播。</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很简单,有歌剧院、大剧院的,才是大城市,而能够让美术馆、小剧院充满吸引力,才是一座有魅力的城市。艺术总是向善、向美、向真,启示美好与正直的价值观,且持久地伴随人的一生。这样的人越多,这座城市就越有希望。</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可以说,敦煌展的际遇,透露出杭州未来的希望。</p> <p style="text-indent: 2em"> (王群力:资深媒体人士。新浪微博@王群力说杭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