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机构简介 文创资讯 信息公告 政策法规 展会活动 创意空间 创意精品 行业矩阵
您当前的位置 :创意天堂 > 2009年度> 正文
2009年第11期(总第52期)
发布时间:2012-03-28
<p> &nbsp;&nbsp;&nbsp; 【编者按】近日,《瞭望新闻周刊》刊发了一组关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题报道。4月7日,叶明副书记批示:请文改办将这一组专题报道(五篇文章)印发给市文改、文创领导小组各同志认真读一读。现将相关文章转发,供参阅。</p> <div> &nbsp;</div> <div> ▲危机中的文化能量</div> <div> ▲文化产业的风向标</div> <div> ▲警惕&ldquo;纽扣现象&rdquo;</div> <div> ▲用&ldquo;文化直补&rdquo;拉动内需</div> <div> ▲&ldquo;小剧场&rdquo;酝酿大市场</div> <div> &nbsp;</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危机中的文化能量</strong></div> <div> &nbsp;</div> <div> &nbsp;&nbsp;&nbsp;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文化产业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轻松愉快、价格适中、简便易行的文化消费更受欢迎,品牌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海外市场门槛降低,中国文化&ldquo;走出去&rdquo;迎来新契机。</div> <div> &nbsp;</div> <div> &nbsp;&nbsp;&nbsp; 在众多文化产业界人士眼中,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文化产业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只要坚定信心,思路对头,应对及时,举措得当,完全可以在危机中促进中国文化产业的超常发展。</div> <div> &nbsp;</div> <div> &nbsp;&nbsp;&nbsp; 近几个月来,《非诚勿扰》《疯狂的赛车》等喜剧电影大受欢迎,《杜拉拉升职记》《谁都逃不过的金融危机》《货币战争》等励志、财经类图书纷纷畅销,《直击华尔街》《华尔街风云》等电视栏目广受欢迎&hellip;&hellip;在金融危机之下,文化产品以其心理抚慰、精神激励功能,有效拉动了大众化、娱乐性文化需求。</div> <div> &nbsp;</div> <div> &nbsp;&nbsp;&nbsp; 1929年大萧条之后好莱坞的崛起,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韩国电影业、日本动漫业的大发展,均揭示了文化产业在危机中惊人的爆发力。</div> <div> &nbsp;</div> <div> &nbsp;&nbsp;&nbsp; 受金融危机和经济减速的影响,人们的生活压力、心理压力增大,更需要精神寄托、心灵慰藉,更需要宣泄情感、释放压力。可以预见,各种轻松愉快、价格适中、简便易行的文化娱乐消费将更受欢迎,电影电视、文艺演出、音像制品、网络动漫等,只要内容适应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艺术上精益求精,消费需求都有可能上升。</div> <div> &nbsp;</div> <div> &nbsp;&nbsp;&nbsp; 在拓展消费空间中,扩大文化娱乐服务消费也是一个重点选项。当前应下大力气解决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完善相关扶持政策;适应大众化、娱乐性文化需求上升趋势,加大休闲类、励志类影视作品、文艺活动、大众图书、音像制品等的投入力度;抓住国家以农村为重点扩大内需的有利契机,积极支持和引导文化企业发展面向农村的产业项目,通过政府采购、服务合同外包、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ldquo;三下乡&rdquo;等文化活动,特别是面向返乡农民工等特殊群体提供文化服务及就业培训;同时加强网络文化管理,并积极发展网络动漫等新型消费,用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div> <div> &nbsp;</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文化产业的风向标</strong></div> <div> &nbsp;</div> <div> &nbsp;&nbsp;&nbsp; 每一次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都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转型的有利契机。文化产业会逆势飞扬吗? </div> <div> <br />  北京798艺术区与上海M50春明创意园区均是全国著名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在国际艺术品市场颇有名气。《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近日在此看到,人气明显不如以往,一些画廊已经关门。</div> <div> <br /> &nbsp;&nbsp;&nbsp; &ldquo;从去年9月份开始,就明显感觉到艺术品销售下降的趋势了,&rdquo;M50园区总经理金伟东告诉本刊记者,园区内有130多家文化企业入驻,已有4家无法维持而退租,其中一家是以色列著名的艺术灯饰制造商,另3家也是做高端艺术品的。</div> <div> <br />  &ldquo;虽然现在走的企业不多,但大家日子都没有以前好过,国外订单急剧减少,国际金融危机对我们园区真正的影响,估计到今年5、6月份才显现出来。&rdquo;金伟东说。</div> <div> <br />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日前到北京、上海、云南的文化市场调研时发现,目前中国文化产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不可低估,主要表现在高端文化消费减少,传统媒体广告锐减,外向型文化加工企业举步维艰。</div> <div> <br /> &nbsp;&nbsp;&nbsp; 一些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却怀有充分信心。由于看好文化产业在金融危机下的潜力,社会投资出现流向文化产业的倾向,尤其是一些传统制造产业因为赢利空间有限,转而投资文化产业的现象较为突出。</div> <div> &nbsp;</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nbsp;</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寒流骤至</strong></div> <div> &nbsp;&nbsp;&nbsp; 云南省文化厅厅长黄峻对本刊记者说,文化部门通过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组织了《金融危机对云南工艺美术行业的影响及对策》的专项调查,研究发现绝大多数工艺美术企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从销售额上看,少则下降10%~20%,一般下降30%左右,多则下降50%以上。其中,工艺美术龙头企业、大型企业和受政府扶持的企业受影响相对小一些,小企业受影响相对较大。</div> <div> <br />  海外市场消费能力的下降,使国内一些文化产业受到较大影响。《云南映象》《丽水金沙》是云南旅游演出的品牌项目,但本刊记者现场观看这两个节目时发现,剧场已经不再是辉煌时一票难求、座无虚席的盛况,外国观众明显减少。</div> <div> <br /> &nbsp;&nbsp;&nbsp; 云南省文化厅的统计显示:《云南映象》《丽水金沙》等演出观众减少了约40%,主要原因是海外旅游团减少较多,导致营业额大幅下滑。</div> <div> <br />  云南原创动漫代表作《悟空大战二郎神》《缘缘西游记》的海外市场推广工作也基本陷于停滞。</div> <div> <br />  国内汽车、房地产、金融业等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较大,部分文化产业也因此&ldquo;受累&rdquo;。</div> <div> <br />  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尹明华说,去年第三、四两个季度,纸媒广告收入大幅下滑,传统广告大户如汽车、房地产、大型卖场、金融业、药品及保健品等广告投放均有不同程度的萎缩,对盈利模式相对单一、广告收入比重过大的传统媒体影响明显。</div> <div> <br />  他认为,2009年中国报业的广告收入肯定还会继续下滑,&ldquo;报纸进入寒冬&rdquo;。</div> <div> <br />  黄峻介绍说,在云南,涉及制造业、房地产业和汽车业等领域的大型专业会展、文化活动明显减少,且展商规模随之缩减,招商招展难度明显加大,会展企业收入明显减少。</div> <div> <br />  因为抗风险能力弱,部分中小文化企业生存艰难。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尹韵公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小文化企业流动资金减少、市场份额小、产品单一、对上下游产业依赖度高的问题更加突出。在影视节目市场,大型企业由于自有资金充足并有银行的有力支持,受到的影响不大,而一些中小型影视公司则出现业务萎缩。在互联网行业,大型门户网站资金充足,有相对固定的盈利模式和用户群,受影响较小,而中小型网站则面临生存危机,大量裁员倒闭。在演艺市场,流动资金少、规模小的剧团、剧场已呈现萎缩趋势。</div> <div> &nbsp;</div> <div> &nbsp;</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市场红火的另一面</strong></div> <div> &nbsp;&nbsp;&nbsp; 本刊记者在京、沪、滇看到一部分文化企业遭遇&ldquo;寒流&rdquo;的同时,也看到文化产业市场红火的另一面。</div> <div> <br />  夜幕降临,无论是在北京的什刹海、三里屯,还是上海的新天地、衡山路,或者昆明的苏荷酒吧、丽江的四方街,均是人头攒动、熙熙攘攘。</div> <div> <br />  在丽江古城,不少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游客,在酒吧或者咖啡店里一呆就是一天,静静享受难得的清静,放松身心。</div> <div> <br />  黄峻说:&ldquo;文化毕竟姓&lsquo;文&rsquo;啊,文化产品主要是满足精神上的需求,金融危机凸显了文化的心理抚慰、精神激励功能,进一步刺激了大众化、娱乐性文化需求,会压缩物质需求,像KTV、酒吧、音乐会所等娱乐业,生意反而越来越好了。&rdquo;</div> <div> <br />  电影产业也一片红火。2008年中国电影市场票房达到43.41亿元,2009年初的贺岁档,又让电影从业人员喜出望外。在北京、上海、昆明的几家大影院,本刊记者看到,购票者排着长队。</div> <div> <br />  &ldquo;这是我们影院开业以来票房最好?一个档期,不管是高成本、大制作,还是小成本、引进片,几乎每一部的成绩都相当好。&rdquo;上海环艺影城总经理林琦说。</div> <div> <br />  部分网络文化产业同样呈现逆势飞扬。上海盛大公司除了自身主营业务在2008年第四季度逆势增长20%之外,下属的原创网络文学网站起点中文网,2008年收入近亿元,比2007年翻了一番。</div> <div> <br />  盛大公司董事长陈天桥表示,2009年起点中文网预计收入在1.5亿到2亿之间。搜狐网络游戏《天龙八部》去年第三季度日均在线38.7万人次、总收入2.73亿元;搜狐彩信彩铃第三季度总下载量为600万,第四季度总下载量增长到了750万。</div> <div> &nbsp;</div> <div> &nbsp;</div> <p> &nbsp;</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有望逆势实现增长</strong></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nbsp;本刊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国际金融危机并未影响中国文化产业界的信心,其中一大信号就是投资文化产业热情高涨。&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div> <div> <br />  以云南为例,企业争先恐后投资影视制作:云南白药集团投资拍摄三十集电视连续剧《天赐》(又名《白药传奇》);富滇银行投资拍摄三十集电视连续剧《富滇银行》。</div> <div> <br />  一批云南企业家完成原始积累后,也纷纷向文化产业转型:靠矿业起家的会泽县矿山经济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迦茚,在曲靖投资4000万建起了&ldquo;翠山影视城&rdquo;;主营百货的柏连集团在保山市腾冲县建起了国内第一家由民间投资、民间收藏的抗战博物馆&mdash;&mdash;滇缅抗战博物馆,这家企业目前正在建设&ldquo;马帮博物馆&rdquo;。</div> <div> &nbsp;</div> <div>  在云南投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东部沿海地区一些企业进行产业转型的选择。浙江绍兴柯桥中国轻纺城的投资商&mdash;&mdash;金时代控股有限公司在轻纺行业面临转型之际,投资16亿元,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县开发了旅游景区&mdash;&mdash;&ldquo;世界恐龙谷&rdquo;;浙江湖州金洲集团投资6个亿在西双版纳建立了野象谷,并在昆明建设了野生动物园。</div> <div> <br />  云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云南省文化产业办公室主任尹欣认为,受经济危机影响,一些东部企业不景气,选择投资云南文化产业实现转型,是因为看到了云南文化产业的巨大潜力。</div> <div> <br />  他说,云南在原材料产业方面,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打击很大,但是文化产业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反而会逆势实现增长,文化产业完全可以成为云南和中国的朝阳产业。</div> <div> &nbsp;</div> <div> &nbsp;</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nbsp;<strong>文化产业之机</strong></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nbsp;&nbsp;&nbsp;&nbsp;&nbsp;经济界有&ldquo;口红效应&rdquo;一说,指经济不景气,反而会促进文化消费。但丽江玉龙雪山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徐涌涛表示,他并不完全认同这句话,&ldquo;人们收入减少了,对文化消费的选择会更加谨慎,打个比方,有钱的时候他会从南到北玩一趟,现在钱少了,他肯定只会选择精华路线。因此,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文化产业品牌显得更加重要。&rdquo;</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br />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博士生导师贾磊磊也认为,金融危机强化了市场的优胜劣汰效应,有利于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打造出一批中国文化产业的品牌来。</div> <div> <br />  历史经验证明,每一次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都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转型的有利契机。金融危机使缺乏竞争力的文化企业破产倒闭,客观上有利于挤去文化产业泡沫,加快推进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的重组整合,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换代,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经营。目前金融市场缩水、投资成本降低,为一些实力强大的主流媒体、国有文化单位进行战略重组、并购提供了大好时机。</div> <div> <br />  这些专家建议,抓住时机,推动行业结构、组织结构、产品结构、所有制结构优化,加快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步伐。</div> <div> <br />  他们认为,应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充分利用北京、上海等地科技优势和创新优势,重点扶持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信息服务、动漫游戏、创意设计、文化休闲旅游和数字媒体、手机媒体等新兴产业,支持文化企业提升自主品牌的研发能力,加快从最低端的代工环节向研发和营销环节延伸,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div> <div> <br />  此外,还应鼓励国有骨干文化企业通过强强联合、多元融资、资产重组、产权交易等方式,提高业务拓展能力和应对风险的能力,培育一批经济实力强、经营模式新、科技含量高的大型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div> <div> <br />  东上海国际文化集团的功夫舞台剧《少林武魂》今年1月成功登上美国百老汇的舞台,连演24场,场均上座率接近九成;上海城市舞蹈公司打造的《天鹅湖》,正在德国巡演,最近又拿下一笔大订单:将于今年9月踏上长达5年的第二轮欧洲大陆近200场商业巡演的漫漫征程。</div> <div> <br />  上海城市舞蹈公司在宣传、包装、营销《天鹅湖》上突出&ldquo;来自中国的创意&rdquo;,赢得了国际演出界热烈回应。从3年前赴莫斯科展开首场外国演出至今,《天鹅湖》在国外演出场次已达189场,大大超过国内44场的数量,演出总收入已达4300万元。投资方之一的上海西部集团董事长董素铭兴奋地说:金融危机之危,文化产业之机!</div> <div> &nbsp;</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警惕&ldquo;纽扣现象&rdquo;</strong></div> <div> &nbsp;</div> <div> &nbsp;&nbsp;&nbsp; 中间产品非终端化、低端产品不自主化、加工产品非品牌化&mdash;&mdash;文化产业的深层次弊病如何革除?</div> <div> &nbsp;</div> <div> &nbsp;&nbsp;&nbsp; 制造打火机,可有的打火机不如国外的火柴值钱;制造钮扣,可纽扣却被国外用来做成品牌服装&hellip;&hellip;这是实体经济中不少&ldquo;中国制造&rdquo;的特点:为国外做贴牌加工,出口的是类似纽扣这样的小零件,高附加值被国外挣取。</div> <div> &nbsp;</div> <div> &nbsp;&nbsp;&nbsp; 《瞭望》新闻周刊日前调查了解到,在文化制造业领域,近两年来也出现了缺乏自主品牌、只出口&ldquo;零件&rdquo;、&ldquo;为别人作嫁衣&rdquo;的情况,这被称作文化产业的&ldquo;纽扣现象&rdquo;。</div> <div> &nbsp;</div> <p> &nbsp;</p> <div> &nbsp;&nbsp;&nbsp; 在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下,改变文化产业的&ldquo;纽扣现象&rdquo;,目前已到了需要破题的时候。</div> <div> &nbsp;</div> <div> &nbsp;&nbsp;&nbsp; &ldquo;一块金子,却卖出了铜的价钱!&rdquo;</div> <div> &nbsp;</div> <div> &nbsp;&nbsp;&nbsp; 两年前,由国内优秀杂技团同加拿大太阳马戏团合作打造的一部剧目,由外方每年安排演出300多场,每场票房十几万美元,国内的杂技团每年拿到的演出费却只有60多万美元。</div> <div> &nbsp;</div> <div> &nbsp;&nbsp;&nbsp; &ldquo;一块金子,却卖出了铜的价钱!&rdquo;天创国际演艺公司总经理曹晓宁说,&ldquo;太阳马戏团凭借着享誉全球的品牌,拿到了高附加值;而我们辛辛苦苦打造的优秀剧目,却只赚到了辛苦费。&rdquo;</div> <div> &nbsp;</div> <div> &nbsp;&nbsp;&nbsp; 《人猿泰山》《玩具总动员》等人们熟悉的好莱坞动漫大片,都曾在国内的深圳等地加工制作,靠拿订单做加工一度成为国内大多数动漫制作公司的主要业务。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锋说,中国动漫年生产能力虽然达13万分钟,可许多企业收益很低。</div> <div> &nbsp;</div> <div> &nbsp;&nbsp;&nbsp; 在有多年动漫制作史的深圳翡翠数码公司,一位业务负责人说,中国动漫制作过去被认为技术装备不行、水平差。事实上,现在国内已具备生产国际一流动漫产品的技术工艺与人才,却还只是为国外打工,处于价值链最末端。</div> <div> &nbsp;</div> <div> &nbsp;&nbsp;&nbsp; 国家行政学院教?祁述裕说,电影、演艺界普遍存在贴牌现象:一种是导演与演员是中国人,投资方与销售方是国外文化公司,利润主要让国外拿走;一种是国内只提供一些&ldquo;零件&rdquo;式的节目素材,节目编排与市场推广是外国公司,国内企业收益微薄。</div> <div> &nbsp;</div> <div> &nbsp;&nbsp;&nbsp; 文化部门提供的资料表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际文化市场需求减少、文化外贸受制约、出口萎缩,文化&ldquo;纽扣&rdquo;的危机更加凸显。</div> <div> &nbsp;</div> <div> &nbsp;&nbsp;&nbsp; 中国对外演出公司总经理张宇说:&ldquo;没有危机时,这些低端产品还卖得出去;危机来了,有的可能连利润微薄的加工费都挣不到了。&rdquo;</div> <div> &nbsp;</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nbsp;</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学会做&ldquo;自主品牌大菜&rdquo;</strong></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nbsp;</div> <div> &nbsp;&nbsp;&nbsp; 北京现代舞团总监张长城说,我国文化产品出口过于零散,&ldquo;麻婆豆腐&rdquo;太多,&ldquo;满汉全席&rdquo;太少。</div> <div> &nbsp;</div> <div> &nbsp;&nbsp;&nbsp; 现代传媒研究人员张梓轩说,中国电视节目在国际市场上售价低、竞争力有限,很多节目只能作为单个素材提供给合作方。</div> <div> &nbsp;</div> <div> &nbsp;&nbsp;&nbsp; 文化产品零散输出,只是人家的工具,只能卖出&ldquo;机器零件&rdquo;的价钱,卖不出整部机器的价格。由于自己没有&ldquo;话语权&rdquo;,外国文化企业也常常把中国的文化产品拆散购进。</div> <div> &nbsp;</div> <div> &nbsp;&nbsp;&nbsp; 曾导演《北京2008》的北京派格太合环球传媒总裁孙健君说,文化出口绝不能&ldquo;零卖&rdquo;、&ldquo;贱卖&rdquo;,而要学会做&ldquo;自主品牌大菜&rdquo;。</div> <div> &nbsp;</div> <div> &nbsp;&nbsp;&nbsp; 文化产品&ldquo;零卖&rdquo;或&ldquo;贱卖&rdquo;,成为一些生产单位之痛。一年前,中国杂技团编排的一个节目在国内获奖,却廉价地卖给外方。&ldquo;外方玩的就是空手道,只有编导与管理人员,用中国的演员、单个节目来组装自己的&lsquo;大制作&rsquo;,赚取高额利润。&rdquo;中国杂技团负责人孙力力说。</div> <div> &nbsp;</div> <div> &nbsp;&nbsp;&nbsp; 文化界认为,&ldquo;纽扣现象&rdquo;的困扰虽然在金融危机下凸显,背后却是中国文化产品的深层次弊病:中间产品非终端化、低端产品不自主化、加工产品非品牌化。这种&ldquo;替人作嫁衣&rdquo;的问题,即使不遭遇金融危机也迟早会暴露。</div> <div> &nbsp;</div> <div> &nbsp;&nbsp;&nbsp; 宁波市在对文化产业现状进行调研时发现,从当地文化产业增加值看,生产企业多集聚在加工复制环节,普遍存在上游原创不足、中游生产集约化程度不高、下游市场营销能力不强的软肋,因而处于价值链末端,对国民经济贡献率低。</div> <div> &nbsp;</div> <div> &nbsp;</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打造民族&ldquo;文化产业大鳄&rdquo;</strong></div> <div> &nbsp;&nbsp;&nbsp; 今年年初,由中演公司与山东杂技团合作的综艺舞台剧目《中国风》,开始走出国门,在北美近70个城市进行商业巡回演出。这台&ldquo;中国制造&rdquo;不但没有&ldquo;散装销售&rdquo;,反而将美国爱乐乐团双簧管首席演奏家等国际文化元素,为我所用。</div> <div> &nbsp;</div> <div> &nbsp;&nbsp;&nbsp; 张宇说,在市场繁荣时,优秀产品、中不溜的产品、差的产品都能卖出去;现在国外市场萧条,平庸的产品就被挡在大门外,一些低小散的生产单位将逐步被淘汰,真正抗风险能力强的是有&ldquo;自主品牌&rdquo;的&ldquo;满汉全席&rdquo;,这类产品才有定价权与话语权,反而会逆势而上。</div> <div> &nbsp;</div> <div> &nbsp;&nbsp;&nbsp; 张宇建议,改变过去零散出击的&ldquo;蚂蚁战术&rdquo;与单兵作战,实施走出去&ldquo;立体作战&rdquo;;改变过去互相&ldquo;挖墙角&rdquo;式的走出去,制定游戏规则,不搞互相杀价;打造民族&ldquo;文化产业大鳄&rdquo;,集成国内外多种资源,形成强大的民族产业巨人和市场主体。</div> <div> &nbsp;</div> <div> &nbsp;&nbsp;&nbsp; 一些文化产业的研究人员认为,国家应当重视文化产品的知识产权,改变过去只卖制成品而忽视版权等知识产权贸易的情况。据统计,前两年我国输出版权只有2000多种,而引进版权上万种。建议由国家有关部门与行业协会联合建立文化产品知识产权认定机构,通过开展知识产权评估提升产业层次。</div> <div> &nbsp;</div> <div> &nbsp;</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用&ldquo;文化直补&rdquo;拉动内需</strong></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nbsp;在&ldquo;价格决定市场&rdquo;的作用下,大多数人被挡在高票价的门槛外&mdash;&mdash;如何突破拉动文化内需的瓶颈?&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div> <div> &nbsp;</div> <div> &nbsp;&nbsp;&nbsp; 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国家不断出台拉动内需的举措,拉动&ldquo;文化内需&rdquo;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如何让百姓为文化消费掏腰包?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文化界人士认为,降低文化市场消费过高的票价,应是拉动&ldquo;文化内需&rdquo;必由之路。</div> <div> <br /> &nbsp;&nbsp;&nbsp; 目前,北京一些地方从政府到演出单位已开始推出一系列降低票价、让百姓受惠的举措。事实上,在当前形势下,适时加强&ldquo;文化直补&rdquo;,多策并举,培育文化市场大有前景。</div> <div> &nbsp;</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让群众&ldquo;看得起&rdquo;</strong></div> <div> &nbsp;&nbsp;&nbsp; 北京市一些文化界人士及群众反映,从文艺演出到电影,当前有的文化消费过高,困扰着文化单位与群众。</div> <div> <br /> &nbsp;&nbsp; &nbsp;北京市崇文区社区干部高金田今年50岁,已经有很多年没有花钱进电影院或看演出了。&ldquo;没办法,我的工资不到2000元,上百元的票花着心疼。&rdquo;高金田说。邻居于学元笑着说,现在钱都花在衣食住行上,文化消费主要靠赠票,否则自己无论如何是不会踏进剧院一步的。</div> <div> <br /> &nbsp;&nbsp;&nbsp; 在城西居住的市民小周说,他去年看过两场演出,票都是别人送的。&ldquo;即使一些机关干部、城市白领等收入较稳定的群体,也不会把看演出当作经常性的文化活动。&rdquo;</div> <div> <br /> &nbsp;&nbsp;&nbsp; 市民吴玉芬说,20世纪80年代月工资只有20元时,每年还能看几场电影;现在月工资2000元,却看不起一场电影或演出了。</div> <div> <br /> &nbsp;&nbsp;&nbsp; 曾致力于推行低票价的北京现代舞团总监张长城说,票价太高,就不会在大范围内形成长期稳定的文化消费群体,只依靠高端消费这样的单一群体,不可能孕育出真正的市场。在&ldquo;价格决定市场&rdquo;的作用下,大多数人被挡在高票价的门槛外,拉动内需就遇到了瓶颈。</div> <div> <br /> &nbsp;&nbsp;&nbsp; 对于演出单位来说,为维持运转开销,不得不从高票价上找回成本。北京天桥剧场贵的票价可达上千元,中央芭蕾舞团原团长赵汝蘅说,他们在天桥剧场演出时,总想把票价下调,可低票价带来的是几百名员工工资、日常工作运转没有保证。</div> <div> <br /> &nbsp;&nbsp;&nbsp; 据了解,不少剧院营销渠道单一,在经营理念上还是简单地出租,大量设施投资只能摊进场租中,而演出单位为降低场租成本,只能把这些费用转嫁到票价上。</div> <div> <br /> &nbsp;&nbsp;&nbsp; 北京海淀剧院副经理贺启明说,他们经营主要靠场租,可一天两万元的场租让不少演出单位望而生畏。在红剧场常年演出《功夫传奇》的一位文艺单位负责人说,这里的场租一年达200万元。</div> <div> &nbsp;</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低票价的收益</strong></div> <div> &nbsp;&nbsp;&nbsp; 北京市文化界一年前就注意到了演出票价过高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大型场馆演出票价非常高,有的超过2000元。为此,从政府到部分演出单位开始采取各种办法降低票价。</div> <div> <br /> &nbsp;&nbsp;&nbsp; &ldquo;演出票价降低,让更多人受益,百姓的热情才会高涨;市场繁荣了,拉动内需才有了可能。&rdquo;北京演出行业协会秘书长杨红斌说。</div> <div> <br /> &nbsp;&nbsp;&nbsp; 据北京演出行业协会统计,2008年全市大型演出场馆平均票价为538元,这一价格尽管仍然较高,可同2007年600元的平均票价相比已有所下降。</div> <div> <br /> &nbsp;&nbsp;&nbsp; 北京市政府在2008年推出了一系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举措。市文化局推出&ldquo;周末场演出计划&rdquo;,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鼓励剧团到郊县演出,吸引了众多剧团的参与。京郊的群众只须花10元或15元,就可以到剧场欣赏到专业表演团体的精彩演出。</div> <div> <br /> &nbsp;&nbsp;&nbsp; 文化消费价格降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ldquo;周末场演出计划&rdquo;在北京周边的13个郊区县开展,2008年全年共演出717场,观众近35万人次。此外,政府主办的&ldquo;国际戏剧舞蹈演出季&rdquo;等各类大型演出活动,主办方都制订了较为合理的票价,演出105场,观众人数达15万人次。</div> <div> <br /> &nbsp;&nbsp;&nbsp; 在政府的引导下,一些演出场所也推出低票价演出。中山公园音乐堂&ldquo;打开音乐之门&rdquo;系列演出,就坚持10元到100元的低票价,在青少年中普及古典音乐,受到小观众与家长好评,暑期音乐会门票一般在演出前一周就告罄。</div> <div> &nbsp;</div> <div> &nbsp;</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培育市场的重中之重</strong></div> <div> &nbsp;&nbsp;&nbsp; 受访的多位文化界人士坦言,推行低票价,尚没有成为文化单位较为广泛的行为。他们建议,在金融危机下,政府应当适时加强有计划的补贴,尤其是直补到消费者身上,才能培育更繁荣的市场,拉动更广大的内需。</div> <div> <br /> &nbsp;&nbsp;&nbsp; 贺启明说,对剧团来说,演得越多,补贴就应该越多;对于剧场来说,接演出活动越多,补贴也应该越多,从补贴中降低票价。还有人认为,最好直接补贴观众,吸引他们进剧场,才是培育市场的根本之举、重中之重。</div> <div> <br /> &nbsp;&nbsp;&nbsp; 常年在海外演出的张长城说,有的国家为拉动文化市场,宣传策略就是&ldquo;你如果想拿回自己的部分纳税,就进剧院&rdquo;,这些国家只要百姓进剧场,每个座位都是有政府补贴的,所体现出来的就是适合普通市民消费的低票价。在我国,政府的补贴可以通过计入票价、发放文化消费券等多种形式实施。</div> <div> <br /> &nbsp;&nbsp;&nbsp; 中央芭蕾舞团近两年来实施&ldquo;芭蕾舞进校园&rdquo;,去年进校园演出20余场。在学校配合下,演出不用交场租,票价最低降至25元,同时还现场举办&ldquo;如何挑芭蕾演员&rdquo;、&ldquo;观众如何看演出&rdquo;等讲座,吸引了不少学生。舞团负责人说,如果政府在学生中实施&ldquo;拿补贴看演出&rdquo;办法的话,演出将更为火爆,而且培育的是一大批未来观众、潜在市场。</div> <div> <br /> &nbsp;&nbsp;&nbsp; &ldquo;政府支持,我们才能看得起,剧团或影院才能演得起。&rdquo;家住天坛附近的市民齐丽萍说。她记得两年前,在天坛附近的公园等公共场所,由崇文区政府组织的百场电影进社区活动,吸引了许多市民。齐丽萍说:&ldquo;我们搬着小凳子,去晚了都没有地方,街道干部说,这些演出都是政府拨的款。&rdquo;</div> <div> <br /> &nbsp;&nbsp;&nbsp; 不少人认为,在补贴的同时,降低票价、培育市场还需要多策并举。比如在降低成本方面,国内有的演出宣传费用高达数万元甚至十几万元;国外剧院则是提前把全年宣传工作统筹安排好,比如一年演出300场,就拿出300万元统一&ldquo;打包宣传&rdquo;,每场演出宣传成本只有1万元。还有的国家通过年票、季票、套票的&ldquo;批发价&rdquo;或&ldquo;会员价&rdquo;让消费者选择,这种细水长流的销售方式也避免了高额的广告支出,为&ldquo;低价高质&rdquo;演出创造了的条件。</div> <div> &nbsp;</div> <div> &nbsp;</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ldquo;小剧场&rdquo;酝酿大市场</strong></div> <div> &nbsp;&nbsp;&nbsp; &ldquo;小剧场模式&rdquo;不但有助于拉动内需,而且还是一个解决&ldquo;文化民生&rdquo;的切入点</div> <div> &nbsp;</div> <div> &nbsp;&nbsp;&nbsp; 在金融危机中,北京等地文化市场出现一些民营小剧场,以其低成本、小制作、低票价、小规模演出的特点,吸引了较高的上座率,受到群众的欢迎,成为经济寒流中的文化暖风。</div> <div> <br /> &nbsp;&nbsp;&nbsp; 面对各地出现的竞相兴建&ldquo;大剧场&rdquo;之风,文化场所如何更亲民、实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的多位文化界研究专家认为,&ldquo;小剧场&rdquo;酝酿着大市场,而且可以起到改善&ldquo;文化民生&rdquo;等多重效果,这一现象需要引起文化部门高度重视并加以扶持。</div> <div> &nbsp;</div> <div> &nbsp;</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小剧场悄然而生</strong></div> <div> &nbsp;&nbsp;&nbsp; 在北京城区,近年以来出现不少小剧场。尤其在国际金融危机下,市区又出现民营投资的小剧场,其不断发展的趋势令人关注。</div> <div> <br /> &nbsp;&nbsp;&nbsp; 北京天艺同歌国际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樊星是一位民营企业家,他在金融危机下变卖了自己的房产,在宣武门路口兴建了一个小剧场群,目前正在紧张地装修,计划今年夏天开业。这里共包括5家小剧场,最大的可容纳280人,最小的只容纳80人。这个四合院式的小剧场群,除从事剧场演出外,还有戏剧创作与排练室、戏剧艺术展览室、戏剧茶室等,樊星计划把它打造成一个社交型文化消费场所。</div> <div> <br /> &nbsp;&nbsp;&nbsp; 三个月前,北京世博控股集团与美国百老汇倪德伦公司签约,将投资上亿元,在海淀区四季青镇建立包括30个小剧场在内的剧场集群。2008年间,北京增加了蜂巢、东图、蓬蒿等一批小剧场。北京市戏剧家协会秘书长杨乾武预计,到2009年底北京小剧场可能是2008年之前的三倍。这样的小剧场同样在广州、上海、西安等地涌现。</div> <div> <br /> &nbsp;&nbsp;&nbsp; 在经济寒冬中,这些小剧场演出都比较火。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沈望舒说,北京当地的小剧场去年全年演出2000多场,有的剧场一年上演300余场。在上海,从2008年11月到2009年3月,就有80多部小剧场话剧上演,这个数量超过2007年以前全年的产量。</div> <div> <br /> &nbsp;&nbsp;&nbsp; 只容得下80名观众的蓬蒿剧场,地处北京市交道口南大街一个胡同中。这家小剧场的创始人王翔前期投入大约100万元,拿到演出许可证后,3月3日开始正式演出。由十几名都市年轻人演出意大利著名剧作家皮兰德娄的话剧,成为这家小剧场的首场演出。</div> <div> <br /> &nbsp;&nbsp;&nbsp; &ldquo;演出不错,第一天满座,不少人还站着看演出。第二天又是满座。&rdquo;负责演出的导演曹曦说,&ldquo;门票只有50元,学生票30元。&rdquo;本刊记者在现场注意到,观众以年轻人为主,还有十几位中老年人。从19时30分开始,一个半小时的演出结束后,不少观众围着演员与导演很热烈地交流,直到10时才渐渐散去。</div> <div> &nbsp;</div> <div> &nbsp;</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从&ldquo;文化内需&rdquo;到&ldquo;文化民生&rdquo;</strong></div> <div> &nbsp;&nbsp;&nbsp; 王翔认为,小剧场对于拉动文化消费,效果将很明显。在蓬蒿剧场,低廉的票价吸引了100%的上座率,演出前后观众还可以在剧场外屋进行咖啡、茶、餐点等消费。</div> <div> <br /> &nbsp;&nbsp;&nbsp; &ldquo;蓬蒿人,即普通人,这个典故取自唐朝李白的诗&mdash;&mdash;&lsquo;仰天长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rsquo;。&rdquo;王翔说,&ldquo;反其意而用之,蓬蒿剧场的意思就是?期望更多的普通人,也能走进剧场,走向阳春白雪,这是我的梦想。&rdquo;</div> <div> <br /> &nbsp;&nbsp;&nbsp; 北京市东城区图书馆小剧场话剧《办公室有鬼》,以低票价、搞笑精致的剧情,24场演出上座率达90%。在一家外资公司当会计的年轻人小金常与同事来小剧场看演出。他表示,现在经济形势不好,业务少,来看看戏剧可以为自己减压。而金融危机对市场的挫伤,丝毫没有影响到小剧场市场,三五十元的票价对于自己来说只是一顿快餐的价格。</div> <div> <br /> &nbsp;&nbsp;&nbsp; 沈望舒说,&ldquo;小剧场模式&rdquo;不但有助于拉动内需,而且还是一个解决&ldquo;文化民生&rdquo;的切入点。一方面,可以带动戏剧欣赏、戏剧服装、乐器、灯光、音响等舞台演出设备产业,还带动交通运输、餐饮与旅游等行业,并且有利于就业;一方面,北京的不少小剧场演出专攻喜剧,推出的&ldquo;减压话剧&rdquo;十分受都市年轻人欢迎。</div> <div> <br /> &nbsp;&nbsp;&nbsp; 樊星说,正常情况下,剧场应该以中小型为主体,平均每三五个大剧场配备100个小剧场的规模较为合理。在国外尤其是百老汇,有大量小剧场。百老汇满足上千万市民与游客的文化消费需求,创造了数亿美元票房,带动附近餐饮、礼品等行业,为纽约创造了上万个就业岗位。大小剧场的合理搭配,还可以把小剧场、低消费培育出来的观众群,逐渐吸引到大剧场中。在他打造的小剧场中,就计划通过观戏、聊戏、教戏、彩排公开日等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市场。</div> <div> <br /> &nbsp;&nbsp;&nbsp; 演出界人士说,小剧场还解决了一批演出团体没有演出场所的问题。北京不少大型演出场所场租贵,最低两三万元,有的演出场所闲置;而小剧场场租只是它的1/10,有的甚至不要场租,方便了一些民间的演出单位。</div> <div> &nbsp;</div> <div> &nbsp;</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敢于做&ldquo;小&rdquo;文章</strong></div> <div> &nbsp;&nbsp;&nbsp; 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认为,小剧场在当前金融危机下具备多重效用,值得有关部门重视。政府应该敢于做&ldquo;小&rdquo;文章,在扶持文化产业政策中,有必要考虑到小剧场。</div> <div> <br /> &nbsp;&nbsp;&nbsp; 沈望舒说,近几年来,国家在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营业性演出、鼓励发展民营文艺团体等方面,出台了不少政策与法律法规,在市场准入、业务指导、对外交流、经济鼓励、减税免税等方面,政策逐步放宽,为社会资源向演艺业汇聚以及文化生产力的迸发,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当前,这些政策也可以体现在小剧场身上。<br /> &nbsp;</div> <div> &nbsp;&nbsp;&nbsp; 小剧场相对大剧院来说还是新生事物,王翔创办小剧场期间,在区工商、卫生及环保等部门审批时,遇到了没有先例或标准可循的困扰,导致剧场从建成到演出,花费了半年时间。此外,由于小剧场效益低,有时甚至要搭钱,身为牙医的王翔只能靠着自己三个小诊所的收益维持着小剧场半年内的水电等支出。广州市去年年底的小剧场话剧《多宝多宝》,在票房不错的情况不得不停演,主要问题就是缺乏资金,最后有关部门垫钱才确保不赚不亏。</div> <div> <br /> &nbsp;&nbsp;&nbsp; 文化界人士建议,一是可以在北京、广州、上海等有一定基础的城市,搞小剧场建设试点,给予扶持,观察其效果;二是对于民间小剧场给予多种补贴,比如对剧场建设进行补贴,对演出达到一定场次或达到一定数量的剧场补贴;三是放开小剧场及演出团体在民政部门按民办非企业性质登记法人资格,予以非营利企业的减免税待遇,并简化审批程序。</div> <div> <br /> &nbsp;&nbsp;&nbsp; 要做&ldquo;小&rdquo;文章,有关部门还可以改变资金、资源投入方式,用政策激活演出市场。比如把城市中一些闲置的、不利于大规模开发的小片地块利用起来,或改造一些效益不好的大剧场,设置小剧场,或由政府出资建成小剧场,交由小剧团使用,一定年限再回收投资。</div> <div> &nbsp;</div> <div> &nbsp;</div> <div> 送:市委常委,市人大、市政协党组书记,省文改办</div> <div> 发:市文化创意产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市属各有关单位,各区、县(市),十大文化创意产业园</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