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机构简介 文创资讯 信息公告 政策法规 展会活动 创意空间 创意精品 行业矩阵
您当前的位置 :创意天堂 > 创意天堂微信> 正文
亮相大运会!杭州企业让这只“太阳神鸟”腾飞
发布时间:2023-08-09
来源: 浙江文促会

7月28日,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成都拉开序幕。点火仪式开始,主舞台中心区域缓缓打开,由杭州文化企业浙江佳合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设计制作的“太阳神鸟”自下而上腾空而起。此刻,全世界的目光聚焦于此。

近年来,文化与科技赋能舞台的精彩“出圈”场面比比皆是,2021年东京奥运会开幕式上,1824架无人机组成东京奥运会的会徽,无人机在空中旋转变化,逐渐形成一个动感的地球,科技感觉十足,成为开幕式最亮眼的表演;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银河般的瀑布从天而降凝结成冰,近3层楼高的冰立方稳稳升起,绚丽的激光雕刻出的奥运五环从碎冰中缓缓升起,宛如夜空中璀璨的恒星。

科技手段在舞台艺术中的广泛运用,冲破了传统艺术表现的限制,给大众带来极致的视觉冲击和别样的感官体验,为舞台展现注入强大的创新能量和新生动力。

今年,“太阳神鸟”翱翔于大运会舞台,再次展现了我国舞台技术发展的新成就,如何让科技更好地赋能舞台艺术?创作出更多像“太阳神鸟”一样优秀的创新性作品,这将是舞台科技行业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

#1

科技创新助力艺术创作,数字化让舞台设计更富创意。

纵观历史,每一次科技革命的进步,都在促进舞台艺术的革新。早在20世纪初,电影从业者就已经开始在演出中通过大量使用诸如灯光、投影仪、放映机等设备将形象展示在荧幕上。

到了20世纪后半叶,电子科技革命不仅带来了舞台音响成效的变革,更是突破空间营造、环境渲染、情感共振等方面的限制,让观众能更加全身心地参与到舞台所传达的情感语境中。

近些年来,科技逐渐成为舞台演艺艺术创作的主力军。比如,佳合参与制作的《泰山九女锋 故乡月》沉浸式演出,巧妙地将演出设备隐藏起来,完成了艺术家和导演对于空间的极致和纯粹要求。比如,大型现实题材剧《天渠》中,剧组通过裸眼3D式的LED屏幕布局,表达“生命之渠”通水瞬间强劲的迸发力。不得不承认,使用高科技赋能舞台艺术是早已成为科技产业和舞台设计领域的趋势和共识。

科技创新拓展舞台表现维度,数字化拉伸艺术传播渠道。

这些年,线上结合线下的“双重演艺”已经成为常态化,而科技赋能舞台演艺一方面可以拓展舞台的维度,为空间营造提供更多选择。

一方面,机械转台、多媒体翻转屏等手段,在传统舞台美术设计的基础上,更有利于表演主体的渲染,强化观众与舞台的互动,而裸眼3D、全息影像、VR技术等手段也为演艺线上传播提供更多可能。由东方演艺集团出品的舞台诗剧《只此青绿》在空间上突破了镜框式格局,通过四层地面转台外加空着轨道和机械构成,创造出了高山流水般灵动的舞台效果。

另一方面,抖音、B站、小红书等媒体平台通过数字化,实现表演实况与观众感官的高效传递。AR、VR技术的应用,串联起了现实与虚拟空间的无缝对接,增强了观众全方位的互动体验。而4K、8K的高清影像传输画质更是实现了演艺线上的数字化高清显示。比如,华为和中国歌剧院联手打造的线上演播剧《舞上春》,就很好地体现了运用自由视角、虚拟现实、高清传输等技术,展现艺术和科技相融合的绝美画卷。

科技创新改变观演人员关系,数字化带给产业更多机遇。

数字化手段除了突破舞台效果和观众体验感受之外,虚拟还原的真实感受更能调动演员的情绪共鸣,从而产生更加理想的表演状态。比如,在今年深圳文博会期间的浙江展区,《碇步桥》舞蹈演员在沉浸式光影舞台上,犹如置身水墨江南,舞者在画中舞出了最美的姿态和情感。

通过虚拟数字技术,还能让舞台演艺走得更远。现场只需要通过可移动可拆卸可循环的机械装置,还原舞台最真实的效果,这极大地减轻了演出物资运输、人工物料、演员薪酬、场地费用等成本。

另外,舞台演艺数字化,也带动了科技配套产业链的延长,实现文艺创作与科技创新双产业链共发展的新格局。

#2

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为舞台演艺增加了新的卖点与多元展示手段,行业的创新发展也伴随着一些新思考。

技术与艺术。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为了迎合大众审美,标新立异的同时,有时科技反而喧宾夺主,弱化了舞台艺术本体的表达。随着舞台技术的快速发展,部分舞台设计在硬件设备配置上不断堆叠,科技舞台、数字展示、3D技术成为一些场馆活动的宣传“亮点”和推广“噱头”。有的创作者在文艺作品的创作中,弱化主题文化内容,偏向利用新科技手段,盲目追求舞台“炫酷”效果,忽视了作为舞台核心的文化艺术内容。

差异与雷同。在舞台中植入“高科技”似乎已成为当下舞台演艺展示的“主流”要素,新科技助力舞台创新已经成为许多编剧、导演的主要切入点。反观这几年国内的舞台演艺项目和作品,不难发现一些趋同之势。比如,极度重视高科技效果的打造、炫酷机械装置的堆叠、多种形式大屏直接展示人物和剧情内容等“雷同”手段让观众感到视觉疲劳。为了迅速打开市场、吸引流量、制造话题,过度科技化的舞台创作成为一场单纯的科技秀,失去艺术创作的初心。

设备与人才。进入智能阶段的舞台演艺,无论是创作还是表演都离不开人工智能,而人工智能的发展则需要具备强大的数据支撑,但在算力储备、标准化文化数据资源库等方面,国内目前还比较薄弱。艺术与科技融合,需要一批既懂艺术也能“玩转”明白科技的复合型人才,目前,这类复合型人才相对缺乏。如何跨界提升复合型人才培养能效,实现产、学、研的创新,需要高校、科研机构、文艺企事业、政府部门的相互协作与共同发力。

#3

新科技视野下,科技与艺术更好地融合于舞台之上,要适应未来发展的需求,突破自身的束缚。笔者用几句话来总结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持续发力。

坚持文化内核,内容创新发展。

要明白,科技并不是舞台演艺发展、体现现代意识的唯一手段,舞台演艺更需要关心内容本体,只有那些深挖本土文化,将经典元素植入舞台,让观众产生文化情感共鸣,洋溢着正能量的演艺才能赢得未来、获得口碑。

比如,杭州的《今夕共西溪》利用声、光、电、影一体化全新呈现,与西溪的自然美、人文雅和科技炫完美融合;山西的《重逢晋城》使用多种演绎方式,全方位展示了山西人仁、义、礼、智、信的人文精神;云南的《丽江千古情》综合了舞蹈、杂技、全景特效、装置艺术等元素,展现了丽江千年文化和历史风情。

适度把握平衡,坚守主流阵地。科技是一把“双刃剑”,这就要求舞台创作在“度”的把握上,明确“艺”与“技”所占的比重大小。在坚持以舞台艺术创作为“主体”的基础上,艺术创作处理好社会政治、市场经济、艺术行为与科技运用之间的关系。再者,舞台创作必须坚守文化主流阵地,对于文化素材选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正向意识引导舞台艺术形态。

大型舞台剧《最忆韶山冲》作出了良好范例,采用诗词和歌曲的形式展示毛泽东同志的一生,牢牢把握文化基调。佳合创新设计的超大规模矩阵舞台,突出了光影矩阵的复制延伸,呈现诗音光影画卷的唯美效果。

推动行业规范,培育专业人才。一方面,我国舞台科技创新行业还在发展初期,在标准制定、行业规范上与国外还有差距,急需尽快与国际接轨,吸纳相关先进成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推动舞台科技规范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深化舞台演艺行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将成为“智力保障”的前提。比如,地方艺术表演类院校跨界合作,探索新的课程设置模式与教学方法,通过空间突破、垂直贯通和跨界联合,实现有“艺”又有“技”的人才培养。

科技改变艺术,艺术升华科技。张开双手拥抱科技的同时,并不是一味索取。发挥好、利用好、协调好科技与艺术的关系,通过科技让观众忘记科技,冰冷的机械性终将幻化成为灿烂的行走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