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机构简介 文创资讯 信息公告 政策法规 展会活动 创意空间 创意精品 行业矩阵
您当前的位置 :创意天堂 > 名家视野> 正文
为什么会策划一个江南生活美学主题展?浙博副馆长蔡琴诠释她眼中的江南
发布时间:2022-08-03
来源: 都市快报

7月28日,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内,《江南生活美学展》揭幕。

将江南的故事娓娓道来,一展中国人在平凡生活中的雅俗乐趣,烘托传统文化的美学意境,进而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展览由浙江省文物局、安徽省文物局和上海市文物局指导,展出来自浙江省博物馆、安徽博物院、中国茶叶博物馆和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117件唐、宋、元、明、清等历代珍贵文物,从琴、棋、书、画、诗、酒、花、茶、香的角度解读江南文人的生活美学,探寻雅致风物背后的生活之道。

绝大部分为珍贵文物,其中近三分之一是首次展出,包括:东晋越窑青瓷点彩香熏、五代白釉花口盏托、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注子温碗、明代白玉螭耳觥形杯、嘉定封氏手刻荷花螃蟹笔洗等。

作为展览策展人,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蔡琴对于江南生活美学历史内涵的挖掘和演绎,更多的是在对展品意义表达的选择上,关注时空交错变化,关注观众不同文化背景,关注展场与观众间的碰撞与交流。

什么是江南?

江南一直都是一个诗情画意的地方,江南人将古典的风雅完美融入进了日常生活,“琴、棋、书、画、诗、酒、花、茶、香”等文化符号,传递出了江南文化中温婉秀丽、精致典雅的文化特征。

在蔡琴看来,江南,除了地理概念和行政区划概念之外,还有第三层含义,它逐渐从一个地理名词、行政区划变成被世人向往和憧憬的精神原乡。

“这是一个长期衍变的历史过程,不同时期先后呈现出阶段性的特色。比如,六朝以前的江南是刚毅勇武的。至东晋以后,人文荟萃、雅士代出。南宋,社会稳定,商贸昌盛,江南成为中国最富庶的地方。士大夫有足够的财富和足够的时间,就是现在所说的有钱有闲,追求更加讲究的生活方式,打造系统的美学原则。”蔡琴说,“这种风尚慢慢地扩展到普通市民阶层,从建筑、家具、生活用品、衣饰、饮食等日常生活中提炼出精致风雅的品味,更展现在文学、书画、工艺等作品中,给我们留丰盛的文物遗产。”

为什么会策划一个江南美学主题的展览?

“回想起策划展览是在2017年底,当时‘江南’还不是个热词。在向省文化厅外事处申请项目时,我一直在想,博物馆出境展览如果不是把馆藏文物做成以按门类或时间排序的‘精品展’,那么,一定会问:展什么主题?用什么展?观众能够感受到什么?”

蔡琴说:“江南园林给人精神上的滋养远远超过了实际的功用,因为它们诞生在一种宽阔、平静、悠闲的环境里,用的是天然的材料,连钉、楔、砦、销都是。中国古典社会的‘学而优则仕’又决定了文人在社会生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就这样,纯天然的材料、精良的加工技艺和文人审美三位一体构筑成江南园林永恒的魅力。”

浙江是吴越文化的发源地,经过历史长河,到了宋代,特别是南宋,社会稳定,商贸昌盛,从士家大族至市井百姓,不懈于追求美好的生活,从建筑造景、家具陈设、工艺器皿、衣饰饮食等生活中提炼出高雅的品味,创造出丰厚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亦成为中华文化中精致典雅的江南美学的代表,直至今日。

浙博收藏的古琴、书画、茶具、香具、花瓶等等,看似一个个具体的物化的生活符号,反映的却是物和精神之间的和谐法则,升华到人性和人学的高度。

于是,代表中国传统生活美学中的精致与典雅、满足现代社会高速发展中人对和谐生活和沟通交流渴求的“琴、棋、书、画、诗、酒、花、茶、香”成为选择,把地域范围缩小至“江南”,也更加符合浙江省博物馆的价值使命。

由展览策划引发的思考

蔡琴在《博物院》2019年第2期发表题为《源于古典 再造当下——由“江南生活美学”展览策划引发的思考》文章(节选):

在主题、内容、空间明确的前提下,如何让展览的叙述形式有机地和展览的载体与内容联系起来而不流为一种空洞的形式?展览的叙事,真正关涉到如何在某一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景象中发现问题,如何在视觉语言和观念表达之间进行有意义的转换,如何让受众体验展览叙事的张力和可能性。所有这些创造性的工作,从根本上来说都需要围绕博物馆的使命价值坐标来进行。

“琴棋书画诗酒花茶香”,是中国人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生活方式,既宏观又微观。因此,采取一种以文化与历史宏观主题再现为核心、以微观控制为形式的叙事方式。

展览把“琴棋书画诗酒花茶香”九方面内容整合成四个单元,第一单元“一枝红艳露凝香”(花和香),第二单元“此曲只应天上有”(琴),第三单元“人间有味是清欢”(茶和酒),第四单元“忘忧清乐在枰棋”(棋),用诗意和书画、故事贯穿全场。展览对“江南生活美学”重新“书写”,突破单纯的九个物质载体的框架,采用透视、平行叙述的策略,对各个物质载体之间的联系和互动进行重构,打破前后次序和中心主义,容纳更多的角度,充满更大张力,在平等、全面的框架中铺陈出立体的图景。这种叙事形式激励了一种新的解读方式,即更基于主观的参与。观众可通过自由联想将这个空间不断地重组,展品背后的意义可以被无限地讨论和再讨论。通过这种叙事,这些图像和展品跨越时空的界限。

“江南生活美学”展示的归属感不仅是精神上的,同样在物质上是真实存在的,在展品的选择上,无论展品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生活的还是艺术的,从本体细节和信息、诗意、社会变迁和故事入手,古典和当代艺术相互激发,互相启迪,形成视觉和审美上的对话。在这种复杂的对话中,建立起关于古今、中西之间关系新构想。

展品的选择着力于细节、故事、当代性,打开了一个被创造并赋予生命的叙事空间,传递自身身份及归属感和文化标志性,重现历史的复杂性,使之变得清晰而有意义。“江南生活美学”是一个很好的展览主题,观众也容易接受。但是,如果展览的叙事痴迷于艰深的思辨,而拙于与观众的对话,且观众又缺乏足够的相关的知识训练,无法形成系统性的、规范性的看法,就容易造成观众与展览的隔离。

“江南生活美学”在展品的选择上,特别关照当代部分作品。当代艺术家和手工艺工匠带着好奇心和探索欲,从古典出发,通过记录“江南生活美学”的时代变化的载体,表达内心情感。这些展品代表着变化,一种是时代风格的变化,一种是生活方式的差异,不是复制,而是重塑,把古今用一种对自然理解的共通性逻辑融合为一体。

“江南生活美学”通过引人入胜的视角来讲述故事,吸引观众,引发共鸣。“讲故事”是一个展览叙事能力的体现,不仅通过思想,而且还要通过情感来影响观众,提升心灵体验和精神意趣,把展览的美学主题变成了生活主题。博物馆“讲故事”需要超越传统的理念,将自己融入观众的感受之中,探索更深层次的展览叙事内涵。

每个观众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感受到这种美是最重要的。展览叙事的当代性,促使观众更深刻地领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文化更替,而观众自身也参与和创造了这种文化更替。“江南生活美学”的实践吸引了不同年龄、族群的人们。传播知识,激励创新,是每一座博物馆的核心使命。

在蔡琴看来,在展览生产愈加制度化的今天,博物馆能否保持最高的质量,并对广大公众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和激励性,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

而“江南生活美学展”显然是一次成功的探索。据了解,明年,以浙博馆藏为基础的同名文物展将在浙江省博物馆进行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