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机构简介 文创资讯 信息公告 政策法规 展会活动 创意空间 创意精品 行业矩阵
您当前的位置 :创意天堂 > 项目对接> 正文
中国动漫博物馆与萧山区东沙农耕博物馆 昨日正式签约结对共建
发布时间:2022-07-23
来源: 都市快报

昨天上午9点半,滨江白马湖畔的中国动漫博物馆高大亮堂的一楼展厅里,意气风发、整整齐齐坐满了人。

10分钟后,中国动漫博物馆馆长胡蔚萍与萧山区东沙农耕博物馆馆长范立峰上台,隆重举行了乡村博物馆结对共建签约仪式,并发布首场以“漫耕牵手·播种未来”为主题的漫耕文化体验线路。在座的20位小朋友,很幸运成为首批杭城小学生,有机会从现代炫酷的动漫博物馆走入原生态的东沙农耕博物馆,感受“现代动漫遇上传统农耕”的神奇碰撞。

“原来从动漫还可以这么穿越回宋代”

仪式结束后,在中国动漫博物馆讲解员的带领下,20位小朋友及家长参观了博物馆的二层——“动漫你的回忆”及三层——“动漫你的今天”。小朋友们都对二楼的费纳奇镜、走马灯、小鸟入笼等装置兴趣盎然,他们纷纷亲手操作这些样子奇怪的古老发明,眯起眼,转起手把,体验过后纷纷感叹动漫的神奇。

上到三楼,小朋友们最感兴趣的是三块大型互动屏,上面显示着无数气泡,每一个都代表了一部2004年以来问世的动画漫画和游戏作品,小朋友歪着脖子,不停地戳他们喜欢的泡泡,这样就能具体查看相应的动漫作品了。20位小朋友玩得不亦乐乎。

参观完二、三楼内容后,20组家庭来到动漫博物馆四楼教室参加“漫耕文化体验行”之“宋韵探博”知识有奖竞答,从动漫话题延伸出宋韵、农耕等知识点,现场气氛热烈,小朋友们个个争先恐后回答问题,动博馆宣教员还对每一题进行拓展讲解,让孩子们大开眼界,“原来从动漫还可以这么穿越回宋代,甚至更久远的新石器时代”。

像看西洋镜一样认识农具

午饭后,20组家庭乘大巴来到20公里之外的萧山区东沙农耕博物馆。当大巴驶入萧山区瓜沥镇农村时,西湖区文新小学府苑校区新四年级的学生王晨铭跟妈妈说:“我们好像回到爷爷家农村了。”

这是一家以萧山东沙地区农耕文化、花边工艺为主题的民营博物馆,成立于2013年1月,三层小楼里展厅面积900平方米,藏品1000余件。

在东沙农耕展区,陈列着从清朝到上世纪70年代萧山东片沙地农耕生活中使用过的器具,如:铁锹、水车、犁、织布机、稻桶、独轮车、畚斗、田箩、捣臼等,还有一些传统的生活用品,如:木盆、挑水用的木水桶、竹编书箱、木制压面机和脚盆、桶盘、牛皮箱、饭桶、米桶、挑箱、木立桶、竹立车等。这些都是当地村民二三十年间潜心收藏、征集而来的。孩子们像看西洋镜一样打量着这些旧时的农村用品。

一张1.5米的床要睡一家五口?

农耕博物馆里,除了三楼有一台立式空调外,其余楼层都没有安装空调。虽然闷热,但20组家庭听讲解听得饶有兴致。小朋友们对一楼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茅草屋很好奇,他们钻进去仔细打量,就这么小一间茅草屋,只有一副灶台、一张方桌、四条长凳和一张不足1.5米宽的床,一家老小的生活起居都在这里。

王晨铭盯着靠边摆的床瞪大了眼睛问道:“这张床怎么能睡得下家里的五口人呢?难道他们是坐着睡觉的?”吴韵雅是上城区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丁蕙实验小学新三年级的学生,她也有同样的疑惑。讲解员是60后,面对孩子们的发问,他忍不住笑了,指着床比划给孩子们看,“三个孩子都还小嘛,就靠着边,一、二、三,睡下来,大人嘛就睡在外边。你以为你们现在啊,一个人可能就睡一张1米床。那个时候家家户户都这样挤着睡的。等孩子大了,实在挤不下了,那就再添一张床。”王晨铭还是觉得难以置信。

吴韵雅,个子高高,白净秀气的一个小女孩。她一边擦着脑袋上的汗,一边说:“农耕博物馆挺有意思的,让我了解了很多农耕文化。这么多农耕用具,我都是第一次见,还蛮新奇的。我回去要写一篇日记。”吴韵雅妈妈平日常带女儿去博物馆,杭州及周边的博物馆基本上跑遍了,“农耕博物馆是第一次来,机会难得。感谢中国动漫博物馆带来的这次缘分。”

王晨铭妈妈说,她婆家在海宁农村,夏天,那里的老一辈还是起早贪黑干着农活;看看城里的孩子,家长们不惜花血本陪孩子们去往各地旅游,为孩子报各类夏令营和培训班,生怕因为自己的疏漏而耽误孩子的前途。“我真诚地希望社会可以给每个孩子补上农村艰苦生活的这堂必修课,让他们明白,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对于从事室外艰苦劳动的劳动者们,我们应该发自内心地尊敬。”

动漫博物馆结对乡村博物馆

今年1月,“乡村博物馆”作为“浙文惠享”的重要内容被列入省政府民生实事工程。3月,“乡村(社区)博物馆”被列入杭州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为推进乡村(社区)博物馆提升工作,充分激发党建、国有博物馆行业、高校科研、社会机构等力量,杭州市全面开展结对共建工作。

中国动漫博物馆是国家广电总局和中国动画学会批准建设的全国首家“国字号”动漫博物馆,此次与萧山区东沙农耕博物馆的携手共建,旨在借助动漫赋能,让东沙农耕文化可见、可感、可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