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机构简介 文创资讯 信息公告 政策法规 展会活动 创意空间 创意精品 行业矩阵
您当前的位置 :创意天堂 > 杭州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 正文
西湖柳树换月季?城市改造背后撼不动的文化认同
发布时间:2022-05-24
来源: 言之有范

近日,杭州西湖的柳树景观被改换为月季一事,引起了杭州市民乃至全网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柳树西湖风波使杭州独有的历史文脉特色再次走进大众视野,更体现了民众对城市文化风貌保护意识的苏醒,也反映了城市风貌保护与公共景观建设之间的问题。处理柳树与西湖的文化关系背后,是关于文化保护开发、城市更新治理、城市文化共生的深刻议题。

作者 | 王润清

引言

什么是城市文化?

或许是“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西湖垂柳,也或许是“种满南京城”的金陵梧桐,更或许是“花开时节动京城”的洛阳牡丹。

西湖柳树,不仅是在诗人的笔下,更在杭州的历史文化与群众的内心里。近期,杭州西湖边景观提升改造,在断桥边移走了 7 棵柳树,并换种成了月季花,引发杭州市民和网友热议。

对此现象,如何处理好柳树与西湖之间的文化关系,以及后续城市治理与民意所向之间的冲突是十分关键的。

七颗垂柳树,文化基因库

近日,杭州西湖边因7颗柳树被移走换成月季一事,频频登上热搜且受到杭州市政府及全国民众的广泛关注。

此事一出,引发了杭州市民的强烈不满,民众认为柳树不仅仅是西湖岸边的绝胜风景,更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累。随着事件的发酵,16日杭州市政府公开道歉,以“挑选柳树补植”最终收场。

守护记忆之城

杭州市民对西湖边柳树的在意,不仅是对城市景观的爱护,更是在守护杭州城的底蕴。城市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气质所在,也是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杭州之所以给予市民归属感,同时能够让其他游客输出自己的文化符号,与其在古代开始的西湖杨柳文化密不可分。

没有柳树的西湖,是不完整的西湖。《西湖志》记载:“滨湖垂柳万株,间以桃杏梅李。”柳树喜水、沿岸而生、长居湖畔,在久长岁月中,已与湖光山色融为一体,共同组成了 “淡妆浓抹总相宜 ”的西湖风光。

柳树,在中国文学中历史悠久,早在《诗经》中的《小雅·采薇》就有记载:“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西湖的柳,更是在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的喜爱与艺术创造下,呈现出柔美动人、意蕴隽永的形象。“西湖杨柳风流绝。满楼青春看赠别”、“遥想西湖烟柳色,深春风露水边声”、“ 最忆西湖柳阴底,扁舟欲去尚徘徊”。

柳树与西湖,承载了太多杭州人关于文化的历史记忆,它象征着西湖的柔美与秀气,二者合一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文化意象。

2007年,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11年,“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也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西湖从古至今受到无数旅客和行人的青睐,更是杭州市民日常休闲娱乐的文化场所。当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相连时,自然会想到春光尚好,桃红柳绿的景象,这种景观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也雕塑了集体的城市记忆。

保留人文特色  

早在2008年,国家就颁布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范围内进行园林绿地、河湖水系等自然状态的改变活动,应当保护其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历史建筑;制订保护方案,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去年,城市更新的话题也被列入了“十四五”规划与政府工作报告当中。

近年来,一些城市的景观规划动辄就要“大开大合”,形成千篇一律的整体风格,不然就是移栽网红花木,打造网红街景,将城市文化灌入流量。这些功利的城市治理行为,也许会带动一段时间的消费热涨,但却失去了原本的生活底色。 

针对柳树换成月季这一问题,杭州市西湖景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之所以要移栽是因为柳树生长在悬铃木树冠下,长期得不到充足光照,出现老化、空洞、“驼背”和严重倾斜,部分存在安全隐患。柳树属强阳性植物,这一段阳光条件差,已不适宜柳树生长,在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将柳树迁移。即使官方给出了合理解释,部分民众对此还是表示不满,他们认为没有柳树的西湖会不完整,是西湖的文化象征。 

无论何种看法,除了这次西湖移柳事件引发沸腾,实际上,很多历史文化名城在过去也发生过类似事件。比如,十年前,南京为修建地铁而移植梧桐树事件,其行为同样造成了部分南京市民的强烈不满,并发起绿丝带活动要求保护南京市内的行道树。2011年3月17日,南京市政府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古树名木及行道大树保护的意见》,承诺市政建设“原则上工程让树,不得砍树”,从政策层面上肯定了此次舆情事件的成果、安抚了民心、顺应了民意。

然而,近两年因根系发达破坏城市路面情况,广州市大量榕树被砍伐,事后,当地多名干部受到严肃问责。须知,榕树对广州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在南方城市漫长炎热的夏季,遍布大街小巷的榕树,以其强大的遮阳避暑功能,守护着一代又一代广州人。因此,各地市民对城市文化的执着远比预想要深厚许多。 

所谓城市更新,不是全盘否定而是塑造历史风貌,对传统文化继承并创新。西湖的“柳”是杭州市的特色,从植物景观到建筑布局,要想实现城市更新,就要学会因地制宜,侧重当地的文脉特色。

“致歉”话题热,城市治理课

这次的“西湖柳树风波”是危机,也是挑战。

针对这一事件的解决方式,杭州市政府的公开致歉可以说是解决危机的一个有效路径。政府管理者在陷入危机中能快速理解公众反馈,应对公众的情绪表达,其内在的自我认定与价值判断,起到了关键作用。随着柳树补种的陆续就位,此起事件也告一段落。但是,一波三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有价值的反思——城市管理应该如何接受公众的评判和监督?

两度回应,直面问题

11日上午,#杭州西湖柳树被换成月季#这一话题冲上微博热搜,阅读达1.3亿次,讨论8000余次,绝大多数网民表示“不理解”、“不接受”,不少人留言:“没有杨柳的夏天西湖缺少灵魂”“文化被破坏了”。

当日下午西湖景区管理处就柳树生长倾斜病变问题已作出回应。消息放出之后,部分网友已然存在质疑,认为:“斜柳才更有韵味”“月季不大气,不适合西湖”。11日傍晚,面对几乎一边倒的批评声,景区管委会迅速作出回应,通过官方微博发布重要说明,表示将尊重政府、专家、市民等多方面意见挑选高度不高、造型优美的柳树补种,力保新种的柳树能融入现有生长环境,与西湖景观相协调,尽量恢复景观原貌。实现了官意与民意之间的良好互动。

纠正与反思  

就“城市共治”的话题来说,这次事件无疑再次提醒人们,城市的文化底蕴与居民幸福感,不仅仅是GDP的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居民本身能否得到人格与权利的尊重。

从“还湖于民”到“断桥还柳”致歉背后体现的是面对民意质疑时城市管理者的敬畏之心。无论是杭州市还是浙江省,在本次“西湖风貌和文化保护”民意恳谈会上的一个细节也值得其他省市效仿。杭州把参加恳谈会的8位专家、媒体与市民代表聘为西湖风貌和文化保护督导顾问,让民众充分拥有参与权和决策权。这次恳谈会并不是简单的就事论事,而是政府需要保持一种长线的压力,尽可能让类似事件不再发生。

尊重与升级

这一次,杭州市政府的面对社会事件的快速处理,也为今后的城市治理上了关键的一课。政府用明确的致歉态度和充分的实际行动进行及时回应,颇令民众认同,也显示出了政府的公众素养及亲民躬行之力。

在城市改造和更新过程中,管理者要更加注重对城市的风貌保护,柳树之于西湖、梧桐之于南京是不可或缺的存在。这些景观承载着民众对待文化意境的美好记。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之所以蓬勃发展,展现强大活力的内核源于民众的创造力。这对管理来说是巨大的自我考验,需要理性的光芒和可贵的勇气。在现代城市建设和治理中,坚守民意,作出科学决策显得至关重要。

西湖风貌改变,还需倾听民众

无论是杭州的西湖还柳、还是南京的梧桐保护、广州的榕树风波,这其中体现的是民众对城市文化风貌保护意识的苏醒,也反映了城市风貌保护与公共景观建设之间的问题。虽然本次冲突得到了政府的及时响应,但是针对之后杭州城的城市更新建设,也引发了后续的一系列思考。

为了防止政府与管理者对城市文化建设的“一刀切”政策,2019年我国颁布了《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指出重大行政决策应当遵循的三条原则:科学、民主、合法。管理者要通过科学思维,利用科学手段听取各方意见,并保证决策内容符合法律规定和规章制度。

杭州市委书记表示,此次西湖掘柳事件教训十分深刻,城市保护和修复开发景观的相关决策也应当遵循以上原则。西湖风貌和文化保护是杭州市高水平建设历史名城的重要基点,是实现人民共建共享美好生活空间的重要举措。

首先,要想保护文化风貌就要回答城市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文化名片,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应该立足于什么?谈起一座城市,我们常常会想起知名的文化景点,景点作为城市名片对打造城市特色化建设十分必要。在城市化告诉发展的当代社会,若不注重发扬城市文化,则会出现城市之间高度同质化的现象,所以城市的发展更新更要关注历史文化的保护。 

其次,对历史文物而言,要本着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的态度去进行改善和修复,西湖的柳树几百年来已经拥有厚重的历史美感,是居民幸福生活的代名词。因此,要想实现人文思想与自然景观的融合,必须做到深入民心,人们只有在与景观不断互动中,才能感受并传播城市文化。 

再者,作为政府以及景区管理者要加强学习,深化对西湖世界文化遗产内涵的理解,不断提升对西湖风貌和文化保护重要性的认识,认真落实相关的工作举措,让西湖这一人类共同的财富永续传承。个人的审美在进入职业规划当中就要转化成公共的审美视角。在城市建设中遵从民意、尊重民声,回应百姓关切,在“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中形成思想、制度、工作各方面的标准和规范,进一步使西湖、杭州更有温度。 

城市管理者用月季代替柳树的这一方式,略显简单粗暴,直接将品种进行调整,缺乏对西湖几千年来文化及历史的尊重,也低估了民众的审美偏好和对文化的归属感。西湖景观作为世界重要的文化遗产,它的景观改造没有顺应民意,也没有考虑民众背后的公共文化情感价值。民众的审美需求在不断提高,参与城市共建的议事能力也在加强。

人们希望自己能够参与到新时期的城市建设当中,同时也希望城市文化的更新能够符合自己的审美需求。

结语

真正的文化自信,需要去了解传统、尊重文脉,熟悉文化,可持续的文化遗产保护应该做到遗产再生,柳树作为历史承袭的自然景观,早已与西湖融为一体,凝结成杭州的文化意象、审美意识,延续在城市建设发展中。

不止杭州,许多城市景观对其而言都有特殊的文化意义,在进行城市文化品质提升的同时,要看到它的共情价值。所以,城市创新、改造、提升,需要历史文化底蕴打底,才能赢得社会公众的情感认同、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