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机构简介 文创资讯 信息公告 政策法规 展会活动 创意空间 创意精品 行业矩阵
您当前的位置 :创意天堂 > 文化会展> 正文
笔情刀趣下的丁敬篆刻艺术 兼论浙派风格的兴起
发布时间:2022-01-10
来源: 杭州日报

丁敬生前虽已饮誉天下,但并未冠以其为浙派、西泠派领袖之称谓。时人评赞他多用“杭州丁布衣”“杭郡丁敬身”“武林丁龙泓”等,他的印风在其身后才发展声势盛隆,被尊为“浙派始祖”。

丁敬的篆刻形式丰富多样,前文已经叙述到,丁敬的印风是在吸收了前人各家基础上,并在清初朴学兴起的背景下,逐渐形成的,以丁敬为代表的浙派印风有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在刀法上开始追求拙朴味,朱白文印皆如此。对于丁敬的印风,罗叔子和余正都曾著书做过分类概述,本文在他们的基础上列举最能代表其印风艺术的作品,分述如下:

(一)朱文类:

1.细圆朱文。如乾隆二十五年(1760)66 岁所刻的“敬身”;乾隆二十九年(1764)70 岁所刻的“云烟供养”,笔画婉转遒劲,此类朱文印在汉印中很少见,貌似宗宋元,但丁敬的线条具有强烈的金石味。

2.方角朱文。这是以丁敬为主的典型的浙派风格,以乾隆十二年(1747)53 岁所刻的“西湖禅和”;乾隆二十六年(1761)67 岁刻的“丁敬身印”为代表,用碎刀法,方折转角,如屈铁盘丝,线质劲挺有拙朴味,丁敬也是间接吸收了明代诸家的经验,加以改造,演变成为浙派朱文的典型印式。

3.方圆结合的朱文。此类朱文印富有创新,如乾隆二十五年(1760)66 岁所刻的“砚林亦石”作为代表,方圆互用来表现小篆和缪篆(汉摹印篆)相结合的字体,曲直附势,玲珑精巧,具有独创性和代表性。此类印风对后世影响很有启发。

4.仿古玺的朱文。粗边细文,完全仿古玺印(时称秦印,或先秦印)。如乾隆二十二年(1757)63 岁所刻的“上下钓鱼山人”可为代表,说明丁敬的取法很广泛且有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二)白文类:

1.仿汉官私印。从汉官印和私印中来,有深厚的汉印基础,也吸收了明人的经验,看上去较为普遍,但在字法、刀法上表现出自家面目,印风雄厚饱满。如乾隆十九年(1754)60 岁所刻的“梁启心印”、“白云峰主”等,此类印对蒋仁、黄易、奚冈诸家影响特别大,他们对此吸收消化后,成为浙派白文的典型印式,最能代表丁敬风格。

2.仿汉玉印。从汉玉印中来,细白文,刀锋拙朴凝冻,印面朱多白少,醒目了然。丁印及丁以后浙派诸家中所占比例较少,至赵次闲方有独到面目。如“敬身父印”、乾隆二十九年(1764)70 岁所刻的“蕅厓道人”。

3.粗白文印。这类白文印创作相对比较早,主要受到明人书画上的钤印启发,如沈周的书画用印“白石翁”,此类印并不具代表性,但线条厚润,印面气息饱满,也算是一种风格。如乾隆五年(1740)46 岁所刻的“玉几翁”。

4.创造性的白文印。字体多作圆转角,笔画富有圆突的厚实感,但起刀和收刀稍尖细,刀痕俱见,字间排列较宽,设计感极强。如乾隆二十三年(1758)64 岁所刻的“赐紫沙门”、乾隆二十五年(1760)66 岁所刻的“小山居士”等。

丁敬印风最大的特点是体现在“笔情刀趣”的“刀趣”上,篆刻艺术的创作体现除了在篆法和章法外在很大程度上凭借于此,丁敬所代表的浙派切刀其优点在于:“不止不流,若即若离,能表现出笔势的凝重苍老;像书法中的折钗股、屋漏痕,别有一股沉厚的情味。清代丁敬开创的浙派,以细碎切刀,表现字画的古拙,恍如万丝清泉,欲注若止,欲止又注,叮咚有声,引人入胜。”丁敬的朱白文印,不管面貌如何多样化,印面都有剥蚀和冶铸的金石感觉,有一种古拙浑穆感,这也是浙派印风的显著面貌。浙派(又称西泠印派,浙宗、南宗)自丁敬创始,以后七家传承延续,其间亦有变化起伏,但二百五十年来发展脉络整体是清晰的。

——本文摘录自《西泠艺丛》总第83期“沈尹默书风研究”专题,《从影响丁敬篆刻的相关人物之视角探析丁敬及浙派篆刻艺术》,文/许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