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机构简介 文创资讯 信息公告 政策法规 展会活动 创意空间 创意精品 行业矩阵
您当前的位置 :创意天堂 > 设计服务> 正文
“四川设计师连”的爱心集结
发布时间:2012-03-28
<p>&nbsp;&nbsp;&nbsp; 余静赣是广州一家公司的董事长,此前20余年,一直从事空间设计。去年5月8日,他带着一批设计师来到了都江堰,在这片风景旖旎的土地上寻求设计灵感。地震发生后,他并没有回到广州,而是集结建筑人才,在绵竹、什邡、都江堰、汶川等地建了40多个爱心设计救助站,帮助灾区重建&mdash;&mdash;<br /> <br />   灾区需要专业建筑人才。余静赣南下广州&ldquo;招兵买马&rdquo;<br /> <br />   4月21日晚上7点,暮色渐浓,在开往青川的汽车上,余静赣神色严肃。<br /> <br />   这是他第一次去青川。如果不出意外,他将把设计师连带到青川。而在此之前,由他&ldquo;集结&rdquo;的建筑技术队伍已遍及汶川、绵竹、什邡等多个重灾区。<br /> <br />   去年5月8日,余静赣带着一批设计师来到都江堰寻求设计灵感,同时在市内的一所大学讲学。地震发生后,侥幸逃生的他们被迫中断了手上的工作,转而投入抢险。<br /> <br />   &ldquo;哭了不知道多少次。&rdquo;工作中的余静赣,一向以坚韧著称,但是灾难的惨烈程度,还是超越了他的心理承受能力。第一阶段的抢险救灾结束后,他并没有回到广州,而是继续深入汶川、绵竹、什邡等各个重灾区,带去筹集的物品和善款。<br /> <br />   去年6月,灾区已经由抢险救援阶段转向临时安置,其中部分地区已开始了永久性住房的选址重建。在这个过程中,余静赣发现,灾区最稀缺的其实不是食品和药品,而是具有专业知识的建筑类人才。<br /> <br />   让他印象尤其深刻的是,在汶川的很多山寨里,难以见到一个工程师,更没有建筑师,建房沿用的都是丈夫砌墙、妻子背沙、孩子搬砖的旧模式,村民根本不知道政府所要求的圈梁和构造柱是什么;在绵竹,有13万户的房子需要重建,但是结构工程师只有几个&hellip;&hellip;<br /> <br />   &ldquo;灾区太需要建筑设计人才了。&rdquo;为此,他赶回广州,联合《羊城晚报》,公开发布了一则颇有创意的招人启事:<br /> <br />   我决心带&ldquo;爱心集结号&middot;四川设计师连&rdquo;义务支灾设计三年。现急需副总建筑师一名、规划师结构工程师各一到二名,另需建筑学专业研究生、本科生或建筑师五到十名。<br /> <br />   启事发出后,立即得到设计界的热烈响应,不到两天时间,就有60多名设计师和上百名建筑学专业的大学生打来电话,其中包括清华、北大、同济等高校在校生,以及全国很多建筑装饰公司的设计师。<br /> <br />   队伍集结完成后,他立即带领大家赶赴四川。第一站到绵竹,建立了第一个灾区设计服务中心。稍后,余静赣又在绵竹、什邡、都江堰、汶川等地建了40多个爱心设计救助站。他打算,今年内在灾区建立200个设计救助站。<br /> <br />   &ldquo;去年9月到12月,绵竹救助站外面找我们设计的队伍排得像长龙,我们的设计队伍基本上没闲过。&rdquo;余静赣告诉记者。&ldquo;我们的优势在于免费提供个性化服务。&rdquo;接到百姓申请后,设计救助站会立即派人实地考察,最后制图、出图,再交设计院审批,最后提交施工方施工。据了解,经他们团队所设计的中小学达50多所,其中有三所被采用,民房等其他设计更是多得数不清。<br /> <br />   地震带走的记忆要找回来。设计中,新房子必有&ldquo;老家&rdquo;的温馨<br /> <br />   4月20日下午2点,绵竹市新市镇石虎村,60多岁的陶大生老人正悠闲地坐在自家门口喝着小酒,遇到熟人,便大声地招呼别人喝上两口。<br /> <br />   距离他不远处的土墙外,几棵小桉树,正迎着初夏的阳光,绽放出一片养眼的淡绿,旁边的小屋里,偶尔传来几声猪叫。<br /> <br />   恬淡的乡村生活,与震前没有两样。而在半年前,情况却不是这样的。去年大地震中,陶大生的几间土房都成了危房,连房子周围的几棵老树都被倒塌的墙体压断了。<br /> <br />   不要小看那几棵树,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那些树同样是他人生的伴侣。为此,地震后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沉浸在失落中。面对当地村委会送上来的重建图纸,他看了一眼,就扔到一边去了。&ldquo;好看,太好看了,但那不是我的。&rdquo;图纸上,是别墅样的漂亮房子,但在他眼中,这无疑是海市蜃楼,&ldquo;漂亮当然漂亮,但是找不到一点家的感觉。&rdquo;<br /> <br />   9月,余静赣的团队来了。他们了解到陶大生的情况后,经过商量,拟订了初步的设计方案。而贯穿方案的指导思想就是,?可能保持房屋的原貌,除了在重要地方加装一些支撑梁柱以增强房屋的抗震性能之外,对于墙体和整体结构不做大的改动。<br /> <br />   几天后,当他们打开图纸,老人惊喜地看到,房子周围先前倒掉的几棵树又&ldquo;长起来了&rdquo;,地震中被砸死的小猪又&ldquo;复生&rdquo;了,连门前被泥土淹埋的一条水沟也被清理了出来。<br /> <br />   &ldquo;就要这个样子!就要这个样子!&rdquo;看到老屋重新回来了,老人高兴得不得了,一切都回到了过去。为了给加固的陶家装饰一番,队员们甚至骑着自行车跑到乡下&ldquo;淘宝&rdquo;。在一废墟中,他们揭下一张门神图,还捡一个缺了口的陶瓷大缸,正好回来养一盆花,一把丢弃的竹椅,给老人放在树下乘凉&hellip;&hellip;<br /> <br />   &ldquo;我们的设计队伍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空间。&rdquo;在余静赣看来,&ldquo;修复家园,不仅仅是帮村民修补一下房子那么简单,更为关键的是帮助他们重树生活的信心。&rdquo;<br /> <br />   小学不需要豪华配置。安全自然,有利孩子们快乐成长<br /> <br />   长长的回廊能够捉迷藏,高高的皂荚树上鸟儿在栖息歌唱;浅浅的水池里生活着各种鱼儿,只要挽起裤脚,就可以与它们零距离接触;矮矮的房子只有几米高,危急时刻,只要几秒钟就可以跑到室外&hellip;&hellip;&ldquo;安全、自然、朴素,这是这座建筑物最大的特征所在。&rdquo;最终被采用的绵竹市春益小学的设计方案,是余静赣心中的骄傲。<br /> <br />   从图纸上看,整个学校为院落式的,包括教学楼、图书馆在内的很多建筑都只有一层高,校园内遍布水池、小山、树木和回廊,体现着浓郁的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与其他一些地方强调用一些新技术、新材料来增强抗震能力不同,他们的设计强调的是降低建筑高度,从而达到增强安全性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建筑能够给学生带来亲近自然的机会。<br /> <br />   设计之初,老余就召集设计团队,商定了最终的设计理念,在设计前的一次会议上,他曾这样讲到:这是一所普通的乡镇小学,不需要超大的规模和豪华的配置,不要让维护它的营运成为师生日后的负担。老余动情地描述他理想中的学校。<br /> <br />   为了考量孩子们的真正需要,团队还主张设计师以孩子们24小时的生活为轴心,换位思考。&ldquo;把这个过程中无数个新发现集中起来,就成为了我们设计的全部。&rdquo;老余说,建筑设计要以人为本,但这个人绝对不是我们,而是今后使用这个建筑的主人。<br /> &nbsp;</p> <div class="b4 text-d"><docfrom></docfrom></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