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机构简介 文创资讯 信息公告 政策法规 展会活动 创意空间 创意精品 行业矩阵
您当前的位置 :创意天堂 > 言之有范> 正文
面向新发展阶段,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1-04-16
来源: 言之有范

今日看点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对文化产品的需求逐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也逐渐走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21年3月三部委出台了《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在新发展阶段,公共文化服务在未来时期将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逐步走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自2005年公共文化服务的概念首次提出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向逐渐明确,文化体制改革逐渐深入。近年来出台的相关举措更加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从理论到制度改革和具体实践的层层深入和逐步推进。

01.

“十三五”时期以来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历程

2016年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不断提升。在“十三五”时期的开局之年,2016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出台,随后2017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颁布,两部法律的颁布实施确立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同时促进文化治理能力朝着现代化推进。五年来,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日益完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公共博物馆、公共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继续免费开放,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扎实推进。根据央广网,截至2020年6月,我国共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6万个,覆盖率超过95%。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逐渐完善,在公共文化标准化、均等化的基础上出现了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新探索和新数字技术手段的应用。

02.

新发展阶段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基本方向

2000年我国的人均GNI(国民总收入)只有940美元,而2019年我国人均GNI(国民总收入)上升到10410美元,人均GDP也首次突破了1万美元的关口。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加强烈,享有更丰富、高品位文化生活的期盼日益高涨,这使得文化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进一步思考人民群众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变化和期待向往是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2021年3月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更好保障人民文化权益。同期,三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新发展阶段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任务包括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布局优化和空间提升、内容提升、社会参与、乡村文化治理和保障措施六个方面。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是品质发展、均衡发展、开放发展和均衡发展,是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继续深化公共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学技术、旅游,文化产业与事业融合。

新时期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应思考的问题

现代意义上的“公共”或者“公共性”是建立在产权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之下社会与个人、公与私二元对立基础之上的。公共需求即是区别于个人的具有社会共性的需求,公共部门的“公共权力”是由个人让渡而来的,满足公共需求是保证公民权利的体现,而公共文化需求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01.

正视公共文化需求差异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类的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不同层次的需求可以相互叠加和交叉,就个体而言,需求丰富而多样。从目前来看,我国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在一定程度上长期以来受到各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地理文化环境、文化习惯和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状况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导致不同地区的个人以及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差异较大,各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情况和供给方式也不尽相同。在“十三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建成的基础之上,不同地区之间的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应当根据当地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基础情况因地制宜。

农民日报调研发现,目前我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相对薄弱,标准化程度亟待提高,很多县级图书馆、文化馆低于国家评估定级最低标准,有的乡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筑年久失修,文化站服务管理跟不上,利用率有待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不仅是满足人民群众公共需求的抓手,也是推进我国农村地区经济与文化进步的推手。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应着眼于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利用和创新发展,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共同以文化的独有力量推动乡村文化融入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乡村文化建设。

02.

整合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资源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称公共文化设施是指用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建筑物、场地和设备,主要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体育场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家(职工)书屋、公共阅报栏(屏)、广播电视播出传输覆盖设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点等。不同的公共文化设施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资源各不相同,进入新发展阶段,各地区更应根据实际情况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建立文化资源联动和文化服务综合联动机制。例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可以根据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加强功能融合,定期进行文化资源和文化活动交流,提高综合效益,丰富人民群众文化服务。

03.

推进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以及数字中国建设的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平台和多种基础资源库、数据库逐步建成,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等多线上数字展馆建设逐渐完善,新型基础设施的网络服务不断提升,基础数字化硬件设施更加多样。根据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9.86亿。人们对于数字网络中游戏、音乐、文学、视频等文化需求不断增长,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和内容供给也应当考虑人民群众的数字文化需求逐渐增加的问题,发挥好数字设施的作用,丰富数字文化产品内容。在考虑青少年以及中老年群体的差异化需求基础之上,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追求,同时注意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的进程中为未来数字公共文化服务留好接口。

新时期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四大着力点

01.

抓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国家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大力投入使得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形成,但在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居民聚集区以及县城、农村等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仍是相对薄弱环节,如何更好地发挥公共文化的效益是促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之一。《意见》指出,要积极推动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项目。以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为抓手,优化布局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根据人民网,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有博物馆3410个,公共图书馆3189个,文化馆3325个,近55万个行政村(社区)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176个县(市、区)建成文化馆总分馆制,2155个县(市、区)建成图书馆总分馆制,分别占比89.47%、91.9%,我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建设逐渐完善。

近年来,我国各地图书馆、文化馆的总分馆制度逐渐落实,各地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总分馆制。如温州市的文化驿站,突破了传统的公共文化馆在城区服务人群和服务范围的限制,利用已有的文化中心和自建文化驿站以及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的力量,将文化驿站嵌入书店、咖啡、影剧院等公共场所。浙江发布微博显示,目前温州全市共建成文化驿站210个,实现5万人以上乡镇街道文化驿站建设全覆盖,自2015年成立以来,温州文化驿站项目年均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近3000场,参与活动的市民累计达28万人次。总分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缩短公共文化服务与人民群众的距离,更好地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为人民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元的公共文化服务。 

02 .

更新发展理念推进社会参与,提升文化空间

01、多种模式促进城乡公共文化空间创新拓展

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模式是自上而下的单向输送过程。在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动态和品质化以及提升公共管理效率目标基础上,在部分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政府职能从“划船”逐步转变为“掌舵”,逐步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运营。在部分适合社会化、市场化的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合同外包、代理经营、PPP模式等市场化工具的应用不仅为社会组织、企业提供更多空间,也由于企业等市场组织本身具有配置资源和效率提升作用以及可以在市场竞争中提供社会效益最大化和合理的服务等特性,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公共文化设施的效率,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好地文化服务。

02、多种力量共同参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塑造

公共文化空间的公共性体现在公共参与的开放性,社会参与更是体现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共建、空间和文化服务的共享。良好的公共文化空间不仅可以吸引居民参与到公共文化活动中,更可以形成独特的城市风格,提升城市软实力和文化魅力。近年来,城市文化记忆和老建筑改造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多方共同参与共建的城市书房、社区中的活跃的文化家等多种类型的公共文化空间逐渐涌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人文性和社会性提升了空间品质也培育了公共精神。其中《意见》也鼓励在都市商圈、文化园区等区域,引入社会力量,按照规模适当、布局科学、业态多元、特色鲜明的要求,创新打造一批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轻食餐饮等服务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文化业态,营造小而美的公共阅读和艺术空间。

03.

注重公共文化服务品质,打造文化内容

公共文化服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注重文化活动内涵的保障和原则的把握。文化是凝聚精神力量的纽带,公共文化服务关系民生和人的全面发展,也是促进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支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文化权益,适应人民对文化生活品质的需求,是提升人民文化生活质量的重要落点。通过精品的文化活动和文化节庆赛事活动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作用,面向不同群体开展大师课、读书会、公益音乐会、艺术沙龙、非遗手工记忆等多种类型的沉浸式、互动体验式公共文化活动,增强居民的参与感和满足感,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

04.

强化数字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人才队伍

随着我国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数字文化和文化消费也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不仅将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数据,也应当考虑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场景的打造和数字文化服务的日常供给。《意见》中也指出,鼓励公共文化机构与数字文化企业对接合作,大力发展基于5G等新技术应用的数字服务类型,探索发展数字文化大众化实体体验空间,探索有声图书馆、文化馆互动体验等新型文化服务方式等。

同时,文化人才是保障公共文化服务和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稳运营的关键。在基层地区更需要文化人才有理念、有信仰地扎根基层,扎实地掌握地区文化、民风民俗,为基层人民群众办好、组织好文化活动,因地制宜地为人民群众送上喜闻乐见多品类的文化和数字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需要文化人才和技术人才进入基层,保障好人民的数字文化权益,促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探索文化专项工作者、志愿者、文化能人、乡村骨干等多种人才共同参与基层公共文化和数字文化服务的运营和管理,做好人才培养,更好地发挥文化的力量。

结语

2021年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从文化政策的演变到文化体制的改革以及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随着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不断变化,公共文化服务更是应当“不忘初心”,及时总结文化服务、文化治理经验,促进民族地区、脱贫地区等共同发展,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朝着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央广网.一份文化成绩单透出百姓生活新变化——“十三五”期间我国文化建设成就综述

[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9078979272614668&wfr=spider&for=pc,2020-9-28.

[2] 文化和旅游部.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负责同志就《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答记者问[EB/OL].http://zwgk.mct.gov.cn/zfxxgkml/zcfg/zcjd/202103/t20210323_923234.html,2021-03-23.

[3] 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加强公共文化服务 推动乡村振兴[N].农民日报,2021-02-20(3).

[4] 刘若实,薛海.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研究——基于农民需求导向视角的实证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87-90.

[5] 人民网.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7453600366509380&wfr=spider&for=pc,2020-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