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机构简介 文创资讯 信息公告 政策法规 展会活动 创意空间 创意精品 行业矩阵
您当前的位置 :创意天堂 > 言之有范> 正文
读书分享 | 《艺术文化经济学》为你讲述艺术背后的经济故事
发布时间:2019-06-25
来源: 言之有范

近年来,文化经济学的相关书籍着实不少,尽管偶有佳作,但大都流于宏观讨论,只有广泛框架,未有深刻分析。作为若干美国大学艺术经济学教科书的《艺术文化经济学》却是结合文化经济理论与个案实践的成功之作。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很有趣,且通俗易懂。即便你对艺术和经济学知之甚少,这本书还是可以帮你搞懂“为什么持续购买CD的乐趣具有边际效益递减现象”之类的问题。

一、作者简介

詹姆斯·海尔布伦是福坦莫大学的退休经济学教授,曾任国家艺术基金会(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NEA)的咨询顾问。其著作有《城市经济和公共政策》(Urban Econmics and Public Policy)(1987年出版),《房地产税和城市住房》(Real Estate Taxes and Urban Housing)(1966年出版)。

早在八十年代,詹姆斯·海布伦与查尔斯·盖瑞就已开始针对艺术经济的不同范畴进行研究和写作。他们有着对艺术经济学的相当研究成就与教学经验,遂能在这本著作中就表演艺术市场、艺术生产力、博物馆经济学、艺术经济政策等议题作出综合而深刻的分析。

在书中,两位教授一方面以传统经济学工具具体地分析个别艺术发展,如表演艺术的产业与市场形态,另一方面以社会学与历史的角度诠释不同地方,包括美国、加拿大和澳洲的艺术产业成长。透过以经济学为主轴,以社会学、史料研究、政治学等学科配合而成的理论架构,试图为《艺术经济学》设定一个自主的理论空间,可以说是一本为艺术经济学抛砖引玉的先驱之作。

二、核心观点

《艺术文化经济学》调查研究了美术和表演艺术的经济现状,也涵盖了美国联邦、州和地方各级对艺术文化的公共政策,在第二版中还提供了更多国际艺术部门的研究。作者着眼于艺术的历史发展,研究现场表演艺术和美术的消费和生产,艺术市场的运作,表演艺术公司和博物馆的财政问题,以及公共政策的关键作用。最后探讨了美国艺术和文化的未来。书中的理论性概念都是从基础开始的,即便没有经济学背景的读者也能够理解。不仅适合该领域的学术性读者拿来作为艺术和艺术管理经济学的核心教材或艺术社会学的补充教材,也适合对艺术寻求系统分析的一般读者。

本书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绪论,包括第1、2、3章。第1章首先界定了本书计划研究的领域,并解释了本书的思维逻辑,最后按照所界定的艺术领域,对美国艺术部门的经济规模进行了估算。第2章则描述了美国、加拿大以及澳大利亚的艺术增长,对所谓美国在20世界70年代和80年代经历了“艺术大繁荣”,并对其做了评价,强调分析了随之而来的艺术活动的衰退。第3章着眼于美国艺术观众的规模和特征,讨论了影响上座率的社会经济因素,并把美国的艺术参与率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

第二部分是由第4章至第8章组成。这一部分讨论了微观经济学中的供给和需求及其二者在市场中的相互影响,并将这些分析工具运用到了对表演艺术的分析。

第9章和第10章是本书的第三部分,分析了油画和其他美术作品的市场情况,以及艺术博物馆经济学。第9章从微观经济学角度阐释了艺术市场的运作以及画家和雕塑家是如何通过为市场创作作品而生活的。第10章则讲的是将艺术问题作为一项投资来看待。

第四部分包括第11章至第13章,分析了国家对艺术所采取的公共政策。第11章分析了艺术公共津贴的经济合理性。第12章和第13章讨论艺术的政治经济学,其中第12章介绍对艺术领域的私人捐赠,讨论私人资助相对于公共资助的利弊,并在同时考虑二者的情况下,比较美国和其他国家的资助水平。第13章主要讨论美国艺术公共补贴的历史、规模及模式。

其余章节为第五部分。第14章探讨了表演艺术中教育、培训及工会的作用,提供了由于教育程度和性别不同而形成的艺术家收入的数据。第15章分析了艺术活动的地理分布,解释了为什么艺术活动在大城市里高度集中,并分析了艺术在城市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第16章分析了大众传媒、流行文化同本书主题即高雅艺术的形式之间的关系。最后一章则对未来美国文艺事业做了一些推断和预判。

三、思辨与启示

1

政府应该补贴艺术吗?

政府是否应该补助艺术是长久以来争论的议题。在西方,一些经济学家对于政府补助艺术的见解,往往以市场供需为判断,由此提出了市场失灵的问题。当一个市场能够有效运作时,是不需要政府干预的,也无需宏观调控或紧缩,由市场机制决定。那么,为什么艺术是否也能和其他商品一样由市场机制来决定?因为艺术市场运作并非总是具有成效,市场失灵现象使得政府必须介入艺术。本书提出造成市场失灵的主要因素是垄断、来自外部的因素、公共财政、降低成本行业与缺乏资讯,并以此检视这些因素是否出现在艺术文化领域之中。另一方面,从艺术的外部效益或集体效益问题入手,认为艺术的外部效益成为艺术获取补助的理由。以教育为例,教育为受教育者制造个人效益,也提供外部效益给整个社会。外部效益是每个受教育的成员给其他社会分子的利益。由于全体消费的外部效益让社会成员普遍受益,它也可被称为“集体效益”。

2

艺术会带来集体效益吗?

对于教育外部效益的分析和描述,对于艺术也同样适用。虽然艺术跟教育都能提供个人效益给消费者,这些效益是人们在欣赏现场艺术表演、参观博物馆和画廊或接触其他艺术品所得到的乐趣与教化。这些乐趣和教化被归类为外部或集体效益。正是因为问题的特殊性,艺术文化的外部收益可能是分散的、难以察觉的。其中包括以下几项,一是留给后代的遗产,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将艺术文化保存起来作为留给后代的遗产正说明了它具有集体收益;二是民族认同以及威望,有些人因为自己国家的艺术家或表演家得到国际的认可而感到自豪,许多国家都因为本国诞生了伟大的艺术家及其遗产所带来的切实的集体效益而带来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三是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艺术活动可以吸引外地消费者,带动流量,促进消费,同时能够营造城市文化氛围,招商引资到城市。

结语

本书对美术、表演艺术等高雅艺术这一主题进行综合性调查的首次尝试,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随着我国对于艺术与文化领域的关注程度逐步提高,这本书有助于我们正确了解西方文化经济学的现状,从而为科学研究我国艺术文化领域的经济学提供可靠借鉴和重要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