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机构简介 文创资讯 信息公告 政策法规 展会活动 创意空间 创意精品 行业矩阵
您当前的位置 :创意天堂 > 言之有范> 正文
工匠精神,我们本不该陌生
发布时间:2016-03-22
来源: 言之有范

“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在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到了“工匠精神”一词。工匠虽然已经淡出了现代生活良久,但工匠所代表的精益求精、推陈出新的精神却永远不过时。长期以来,我国的传统制造业面临着大而不强,产品档次不高,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的挑战。然而,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转型升级,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不断扩大,“工匠精神”也将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和文化内涵,引领中国制造向新的阶段迈进。

工匠精神的内涵

“匠人”这个词起源于手工业,在传统手工业的制作过程中,劳动者凭借其纯熟的技艺打造出精美的产品,凭借精确的掌控能力把握劳动的整个过程。匠人们喜欢不断地雕琢自己的作品,不断改进自身的工艺技巧,享受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他们对细节有很高的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著的坚持。所谓的“工匠精神”就是指这种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精神,隐含着手艺人的专注和对完美的追求。“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不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态度。也就是说,“工匠精神”必须是个性化而非标准化的。

随着机器大生产时代的到来,手工业逐渐衰落,“匠人”的社会地位也随之没落,标准化的大批量生产似乎也与“工匠精神”构成了矛盾,机器大生产让“匠人”与时代渐行渐远,它只能以极少的数量保留在一些传统的领域中,比如瑞士的钟表制造、欧洲的奢侈品手工皮包、中国的古法酿酒工艺等等。当我们从电影《王牌特工》里面那些精致无比的西装定制中感受到一丝不苟的皇室般优雅的英伦范儿时,正是由于其中蕴含的“工匠精神”之魂带给我们震撼和快感。

虽然说,追求质量的完美与追求利润本来是相对立的,在中国的古代,最完美的陶瓷、建筑等手工艺品也几乎都是出自不计成本的皇室、官窑。但是,中国的民间也不乏“俗世奇人”。从鲁班的匠心独运,到庖丁解牛的游刃有余、《核舟记》描述的鬼斧神工,甚至冯骥才笔下的“泥人张”、“刷子李”等等。我国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那些传承至今的民间手工艺技法,恰恰是依靠传承者们的“工匠精神”才得以长久流传。

工业时代并非不能再有“工匠精神”。不论是以“匠人精神”著称的日本,还是率先进入“工业4.0”的德国,都是依靠着对专注、坚持、精准、务实的工匠精神的坚守,依靠细节的品质经受了岁月的考验,留下了许多传承百年的品牌。在2015年的劳动节,央视推出了8集的系列节目《大国工匠》,讲述了8个工匠用“8双劳动的手”所缔造的神话。这8位工匠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令人震撼的“中国制造”。工匠的故事在节目播出后引起过社会的热议,也唤起了寻找失落的“工匠精神”的意识。

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如今的“工匠精神”,不再仅仅停留在技法的层面,更多的是表现为一种职业精神和职业品质。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制造业大国来说,更是需要“工匠精神”来改善现存的问题,向新的阶段进步。我们应该将这种精神置于时代中,在传统精神中赋予时代内涵,使之成为新的促进发展的不竭动力。

个性化与自主创新

“工匠精神”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引发了代表委员们的热议。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元全说:“工匠精神要求在产品的个性化、质量和档次上下功夫,要人无我有,而非千篇一律;要追求质量,而非粗制滥造。”个性化与定制化生产正是“工匠精神”在实际操作中的体现,而其本质在于自主创新。实现产品的个性化,必须要依靠创新驱动,不断地推陈出新,才能在竞争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打造自主创新品牌,提高软实力。

设计服务与文化附加值

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工匠精神”的内涵则充分体现了设计服务的引领作用。加快实现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工业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推动工业设计服务领域延伸和服务模式升级,是传统制造业转型的重要抓手。只有通过创意和设计,为传统制造业增加文化内涵,提高传统制造业的文化附加值与科技含量,才能跻身制造业强国,实现向设计服务型制造业的转型,最终走向“中国创造”的模式。

供给侧改革与精品化生产

“工匠精神”无疑是供给侧改革所必需的精神内涵。在文化产业领域,供给侧改革强调文化产品坚持创新和精准供给。现如今,文化产品的生产无法满足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迅猛发展所引发的高端文化需求,文化产品的生产难以保证高质量、精品化和精准的市场定位。因此,必须要充分激发文化市场的活力,引导文化企业以质量和内容为基准,以创新和多元为目标,不断提供高质量文化产品的供给;提供高质量、对口味、适应现代传播方式的公共文化服务与产品,为培养文化消费习惯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互联网+”与科技含量

在互联网和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工匠精神”不仅体现了对产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追求,更是不断吸纳最前沿技术,创造新成果的要求。如今,文化产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新技术的支撑,文化创意内容和现代科技的融合,正在推动文化产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网络文艺和数字内容产业的繁荣发展,培育出了更多的文化新业态。只有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传播、消费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才能够实现文化与科技相结合形成的“集成创新”效应。

要依靠创新驱动保持生命力、提高软实力,既需要天马行空的“创造力”,也需要脚踏实地的“匠心”。虽然“匠人”已随时代远去,但“工匠精神”却可以被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被永久地传承。正是这些传统精神中不变的文化内涵,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不竭的内在动力,我们要发掘传统精神的文化内涵并给以新的时代精神,使之潜移默化地渗入到社会氛围当中,才能使中国文化的筋骨更强健、品牌更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