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机构简介 文创资讯 信息公告 政策法规 展会活动 创意空间 创意精品 行业矩阵
您当前的位置 :创意天堂 > 信息公告> 正文
关于印发《杭州市“十二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2-05-30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市委办公厅 市政府办公厅</strong></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关于印发《杭州市&ldquo;十二五&rdquo;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strong></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市委办发〔2011〕157号</strong></p> <p> 各区、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市直属各单位:<br /> &nbsp;&nbsp;&nbsp;&nbsp;《杭州市&ldquo;十二五&rdquo;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p> <p style="text-align: right;"> 中共杭州市委办公厅</p> <p style="text-align: right;">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p> <p style="text-align: right;"> 2011年12月31日</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杭州市&ldquo;十二五&rdquo;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strong></p> <p> 目录</p> <p> 前言 5<br /> 一、现实基础 6<br /> (一)主要成就 6<br /> (二)存在问题 9<br /> 二、发展形势 10<br /> (一)新机遇:国家、省、市政策利好不断 10<br /> (二)新趋势:文化与经济、科技日益交融 11<br /> (三)新要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刻不容缓 11<br /> (四)新动力:消费结构升级进一步加快 11<br /> (五)新挑战:区域间文化竞争日趋激烈 12<br /> 三、总体思路 12<br /> (一)指导思想 12<br /> (二)战略定位 13<br /> (三)发展目标 14<br /> 四、空间布局 15<br /> (一)布局思路 15<br /> (二)空间结构 16<br /> 五、行业发展 22<br /> (一)信息服务业 22<br /> (二)动漫游戏业 26<br /> (三)设计服务业 28<br /> (四)现代传媒业 31<br /> (五)艺术品业 33<br /> (六)教育培训业 36<br /> (七)文化休闲旅游业 38<br /> (八)文化会展业 40<br /> 六、重点工程 42<br /> (一)人才队伍开发工程 42<br /> (二)产业园区示范工程 43<br /> (三)大企业集团培育工程 43<br /> (四)文化精品创作工程 44<br /> (五)文创品牌建设工程 44<br /> 七、保障措施 45<br /> (一)进一步强化统筹协调 45<br /> (二)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 45<br /> (三)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 45<br /> (四)进一步严格督查考核 46<br /> (五)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 46<br /> (六)进一步促进对外交流 47<br /> (七)进一步营造发展环境 47<br /> 附件 49</p> <p> &nbsp;</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前 言</strong></p> <p> &nbsp;&nbsp;&nbsp;&nbsp;&ldquo;十二五&rdquo;时期(2011&mdash;2015年),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ldquo;生活品质之城&rdquo;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新形势下,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中心,已成为杭州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br /> &nbsp;&nbsp;&nbsp;&nbsp;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以文化为灵魂,以科技为支撑,以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为主体的知识密集型、智慧主导型战略产业。&ldquo;十一五&rdquo;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先后作出了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构建&ldquo;3+1&rdquo;现代产业体系(其中&ldquo;3&rdquo;是指一、二、三次产业,&ldquo;1&rdquo;是指文化创意产业)和发展十大产业的重要部署,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举措,有力地推动了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为下一阶段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br /> &nbsp;&nbsp;&nbsp;&nbsp;本规划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共浙江省委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决定》、《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mdash;2015)》、《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若干意见》等精神,并与有关专项规划相衔接,是今后一段时期推动我市文化创意产业科学、健康、快速发展的指导性文件。<br /> &nbsp;&nbsp;&nbsp;&nbsp;本规划的范围涵盖整个杭州市域,其中杭州市区为重点规划范围。<br /> &nbsp;&nbsp;&nbsp;&nbsp;本规划所指文化创意产业,在统计体系上参照2011年7月杭州市统计局《杭州市十大产业界定及2010年基础数据》。<br /> &nbsp;&nbsp;&nbsp;&nbsp;规划期限是2011&mdash;2015年。规划基期为2010年。<br /> &nbsp;&nbsp;&nbsp;&nbsp;<strong>一、现实基础<br /> &nbsp;&nbsp;&nbsp;&nbsp;(一)主要成就</strong><br /> &nbsp;&nbsp;&nbsp;&nbsp;1.产业实力不断提升。据统计,自2007年以来,全市文创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于全市GDP增速6.1个百分点。2010年,全市文创产业增加值突破700亿元,达到702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11.8%,同比增长16.2%,高于全市GDP增速4.2个百分点,高于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速3.9个百分点,其中核心层实现增加值460.36亿元,占全部文化创意产业的65.6%。全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限额以上企业资产总计1914.89亿元,同比增长24.9%;从业人员为28.06万人,同比增长13.9%。<br /> &nbsp;&nbsp;&nbsp;&nbsp;2.行业地位日益突出。2010年,全市动漫游戏业完成原创动画片42部35008分钟,同比增长27.7%,年产量连续两年居全国各城市第一,有47部原创动漫游戏作品远销9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境外销售额1192万美元,出口额同比增长86%。浙大网新、阿里巴巴、浙江中南集团跻身全国民营企业500强。西泠拍卖的首位度不断提升,2010年秋拍成交额突破10亿元,创历史新高。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文创企业上市融资,目前,认定中博展览、宇天科技、思美传媒等10家文创企业为创业板上市培育对象,其中顺网科技、华策影视、宋城旅游等5家企业成功登陆创业板,其余企业上市工作正在积极筹备中。<br /> &nbsp;&nbsp;&nbsp;&nbsp;3.园区建设扎实推进。目前,全市市级文创园总数达16家,文创特色楼宇24家。其中,截至2010年底,首批认定的十大文创园区建成面积为124.4万平方米,同比增加57.16万平方米,增幅达85.01%;使用面积为52.77万平方米,同比增加11.54万平方米,增幅达27.99%;企业数量为1437家,同比增加600家,增幅达71.68%;就业人数为23074人,同比增加8042人,增幅达53.50%,园区的集聚效应得到不断提升。<br /> &nbsp;&nbsp;&nbsp;&nbsp;4.人才队伍持续壮大。截至2010年底,已成功引进潘公凯、余华、约翰&bull;霍金斯、刘恒、邹静之、赖声川、朱德庸、蔡志忠等一批国内外文化名人以不同方式入驻西溪创意产业园、之江文化创意园、白马湖生态创意城等园区。认定10家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和14家大学生实训基地,共实训大学生5148人次。每月1次的&ldquo;西湖创意市集&rdquo;、&ldquo;酷卖街&bull;动漫市集&rdquo;、&ldquo;创意力量大讲堂&rdquo;等活动,已经成为青年设计师、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学习交流的重要平台。<br /> &nbsp;&nbsp;&nbsp;&nbsp;5.政策体系逐渐完善。先后制定出台了《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若干意见》、《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统筹财税政策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意见》、《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利用工业厂房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实施意见》、《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我市文创企业创业板上市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市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金2010年达2.82亿元,2007年以来共对全市1360个文创产业项目进行扶持,带动社会投资约150亿元。与杭州银行等9家在杭金融机构签订了融资战略合作协议,构建文创产业融资战略合作机制,2010年签约合作银行为杭州文创企业提供了45亿元贷款。推出1.6亿元规模的文创产业银政投集合信贷产品&ldquo;宝石流霞&rdquo;、&ldquo;满陇桂雨&rdquo;,为全市92家文创企业提供融资服务。<br /> &nbsp;&nbsp;&nbsp;&nbsp;6.品牌打造成效明显。以西泠印社为主申报的&ldquo;中国篆刻艺术&rdquo;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宋城千古情》等3部作品获全国&ldquo;五个一工程&rdquo;奖,电视连续剧《中国往事》获韩国首尔电视节最高奖。杭产动画《梦回金沙城》成功入围第83届奥斯卡;中国国际动漫节被国家广电总局和中国动画学会评为&ldquo;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动漫节展&rdquo;;杭州高新区国家动画产业基地获得国家广电总局颁发的&ldquo;最佳动画产业基地奖&rdquo;;西湖数字娱乐产业园成功申办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获得了&ldquo;2009年度中国动漫游戏行业&mdash;&mdash;全国优秀高新技术产业园区&rdquo;称号;之江文化创意园被国家科技部、教育部联合命名为&ldquo;中国美术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创意)园&rdquo;;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杭州建立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br /> &nbsp;&nbsp;&nbsp;&nbsp;7.文化会展优化提升。中国国际动漫节实现永久落户杭州,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六届,其中第六届动漫节共吸引了47个国家和地区的365家动漫企业参展,161万人次参加了动漫节各项活动,签约项目近200个,动画片意向成交量达13.28万分钟,成交总金额达106亿元。成功举办四届中国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其中2010年杭州文博会吸引16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参展,国内外观众突破30万人次,完成签约项目36项,项目意向成交及意向投资额达32亿元,实际成交额及项目落地资金达13亿元。此外,还成功举办了国际雕塑年鉴展、CIOFF亚太民间艺术节等一批文化类会展项目。<br /> &nbsp;&nbsp;&nbsp;&nbsp;8.组织机构得到健全。建立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指导委员会,负责产业发展战略及重大事项的决策。成立隶属市委宣传部的相当正局级财政补助事业单位市文化创意产业办公室,负责规划制定、政策完善、人才培养、综合协调、检查考核等工作。全市13个区、县(市)完成机构组建工作,新设立的文创办均为相当当地正局级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均在5人以上。八大行业牵头部门均落实具体责任处室推动所管辖产业的发展,组织协调作用进一步加强。<br /> &nbsp;&nbsp;&nbsp;<strong>&nbsp;(二)存在问题</strong><br /> &nbsp;&nbsp;&nbsp;&nbsp;近年来,虽然杭州文创产业发展整体保持了较好态势,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与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产业发展不够协调。这种不协调不仅表现在八大重点行业的发展上,在区、县(市)之间,文创产业发展的&ldquo;二元结构&rdquo;问题也较突出。二是园区竞争力不够强。据调查显示,与北京、上海相比,我市的文创园区在集聚度、投资强度、品牌知名度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三是文化创意人才仍然紧缺。不仅人才总量上仍有不足,而且队伍结构性短缺也较突出,部分行业的人才建设举措有待加强,既擅长创意产品开发又精通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仍十分缺乏。四是国际化程度不够高。目前我市与欧美、日本及港澳台等地初步建立了合作关系,但力度还不够大,合作还不够深入;文创企业&ldquo;走出去&rdquo;工作仍有待加强。五是中介服务不够完善。与同类城市相比,我市文创中介组织数量偏少,规模偏小,自律机制尚未健全,产业中介作用尚未充分发挥。<br /> <strong>&nbsp;&nbsp;&nbsp;&nbsp;二、发展形势</strong><br /> &nbsp;&nbsp;&nbsp;&nbsp;<strong>(一)新机遇:</strong>国家、省、市政策利好不断。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ldquo;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rdquo;。在2010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中,将&ldquo;建设全国文化创意中心&rdquo;作为杭州城市发展功能定位之一。中共浙江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通过了《中共浙江省委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决定》,全面部署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各项工作。在《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mdash;2015)》的&ldquo;一核三极七心四带&rdquo;文化产业发展总体布局中,将杭州定位为全省综合性的文化产业发展核心。《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等十大产业。国家和省、市一系列重大决策,为杭州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带来了难得的战略机遇和有利的政策空间。<br /> &nbsp;&nbsp;&nbsp;&nbsp;<strong>(二)新趋势:</strong>文化与经济、科技日益交融。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文化与经济、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趋势日益明显,文化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这一发展趋势,使得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等物质要素对经济的制约和决定作用越来越弱,而智力因素对经济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强,文化不再是经济产品的附属物和装饰品,已经成为了经济的实体内容。在文化与经济、科技日益交融的大趋势下,把握机遇,抢占先机,积极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做大、做强文化创意经济,已成为杭州&ldquo;十二五&rdquo;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br /> <strong>&nbsp;&nbsp;&nbsp;&nbsp;(三)新要求:</strong>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刻不容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ldquo;十二五&rdquo;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目前,虽然杭州市人均GDP已超过了1万美元,但产业层次不高、技术含量低、产品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依然突出,环境、资源、要素的制约日益明显,经济发展方式亟待解决。而文化创意产业具有消耗少、低污染、高附加值、渗透性强等特点,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化,有助于杭州率先迈入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后工业化时代。<br /> <strong>&nbsp;&nbsp;&nbsp;&nbsp;(四)新动力:</strong>消费结构升级进一步加快。国际发展经验表明,在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区域消费结构将呈现加快升级趋势,人们将更多地注重对精神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2010年杭州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达到10103美元,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的城市。今后一段时期,随着我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杭州居民的消费结构将加速转型,消费能级将不断提高,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也将进一步扩大,这为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br /> <strong>&nbsp;&nbsp;&nbsp;&nbsp;(五)新挑战:</strong>区域间文化竞争日趋激烈。近年来,文化发展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关注,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长远发展战略,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新一轮文化竞争越来越激烈。目前,国内主要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纷纷出台强有力举措,加快抢占文化发展先机。比如,北京的文创产业已成为全市第二大支柱产业,2010年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达12.3%;深圳、上海已获全球创意城市网络&ldquo;设计之都&rdquo;称号。新形势下,进一步增强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和发展意识,积极推动我市文创产业发展掀起新高潮,取得新突破,已经成为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重要现实课题。<br /> <strong>&nbsp;&nbsp;&nbsp;&nbsp;三、总体思路</strong><br /> &nbsp;&nbsp;&nbsp;&nbsp;<strong>(一)指导思想</strong><br /> &nbsp;&nbsp;&nbsp;&nbsp;以邓小平理论和&ldquo;三个代表&rdquo;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的战略目标,大力实施&ldquo;软实力提升&rdquo;战略,重点破解关键瓶颈制约,着力做好&ldquo;名人、名园、名企、名品、名牌&rdquo;文章,进一步提升全市文化创意产业的知名度、美誉度、贡献度与竞争力,为杭州共建共享&ldquo;生活品质之城&rdquo; 和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作出应有贡献。<br /> <strong>&nbsp;&nbsp;&nbsp;&nbsp;(二)战略定位</strong><br /> &nbsp;&nbsp;&nbsp;&nbsp;&ldquo;十二五&rdquo;时期,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定位是:<br /> &nbsp;&nbsp;&nbsp;&nbsp;&mdash;&mdash;促进杭州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柱产业。做大、做强文化创意产业,着力增强文创产业的渗透力、拓展力与竞争力,积极促进文创产业与旅游、信息、工业、农业、建筑等行业的不断融合,促进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和城市有机更新,为杭州乃至浙江的经济转型升级与发展方式转变作出新贡献。<br /> &nbsp;&nbsp;&nbsp;&nbsp;&mdash;&mdash;推动杭州实现率先发展的示范产业。充分发挥文化优势、环境优势、人才优势、产业优势与市场优势,集聚创意要素资源,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积极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中心,在杭州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方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br /> &nbsp;&nbsp;&nbsp;&nbsp;&mdash;&mdash;提升杭州城市软实力的核心产业。既要关注经济硬实力,更要关注文化软实力;既要修复自然生态,更要修复人文生态;既要打造投资者的天堂,更要打造文化人的天堂,围绕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目标,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效提升城市软实力,进一步增强杭州的知名度与美誉度。<br /> &nbsp;&nbsp;&nbsp;&nbsp;&mdash;&mdash;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民生产业。坚持突出重点与统筹兼顾相协调,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使之成为提高人民群众经济生活品质、文化生活品质、社会生活品质、环境生活品质的民生产业。<br /> &nbsp;&nbsp;&nbsp;&nbsp;&mdash;&mdash;推进城市国际化战略的先导产业。着力打好西湖牌、浙江牌、中华牌、国际牌,开拓全球视野,扩大对外开放,推进科学招商,充分利用国内外&ldquo;两个市场、两种资源&rdquo;,促进国际高端文化创意要素集聚,使之成为杭州推进城市国际化战略的先导产业。<br /> <strong>&nbsp;&nbsp;&nbsp;&nbsp;(三)发展目标</strong><br /> &nbsp;&nbsp;&nbsp;&nbsp;以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ldquo;文创内容中心、文创人才中心、文创科技中心、文创金融中心、文创交流中心、文创研究中心&rdquo;为依托,把杭州打造成为以文化、环境、生活、创业高度融合为特色的全国文化创意中心。到2015年的具体目标是:<br /> &nbsp;&nbsp;&nbsp;&nbsp;&mdash;&mdash;总体实力进一步提升。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以明显高于GDP的速度递增,在GDP中的占比力争达到15%左右。<br /> &nbsp;&nbsp;&nbsp;&nbsp;&mdash;&mdash;发展贡献进一步提高。全市文创产业利润收入以明显高于全市产业增加值的速度增长;限额以上文化创意企业就业人数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递增。<br /> &nbsp;&nbsp;&nbsp;&nbsp;&mdash;&mdash;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核心层在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中占比达70%左右,八大重点行业在全国的首位度进一步提升。<br /> &nbsp;&nbsp;&nbsp;&nbsp;&mdash;&mdash;集聚效应进一步增强。全市市级文创园区使用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集聚企业数量超过4000家,园区企业营业收入在全市文创产业总收入中的比重明显提高。<br /> &nbsp;&nbsp;&nbsp;&nbsp;&mdash;&mdash;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引进行业领军人物100名左右,培养本土优秀文创人才1000名左右,实训大学生数量超过10000名。<br /> &nbsp;&nbsp;&nbsp;&nbsp;&mdash;&mdash;文化精品进一步涌现。打造一批&ldquo;百姓叫好、市场叫座&rdquo;可供市场长年演出的精品剧目,推出一批具有时代特征、杭州特点、中国特色和较大影响力的精品力作。<br /> <strong>&nbsp;&nbsp;&nbsp;&nbsp;四、空间布局<br /> &nbsp;&nbsp;&nbsp;&nbsp;(一)布局思路</strong><br /> &nbsp;&nbsp;&nbsp;&nbsp;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布局的总体思路是:以丰富的现代美学创意、丰厚的传统人文底蕴和优美的自然风景为依托,充分体现&ldquo;五水共导&rdquo;的核心内涵,以&ldquo;环西湖、环西溪、沿运河、沿钱塘江&rdquo;为主线,以&ldquo;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rdquo;为重点,充分发挥各区、县(市)的产业优势和区位特点,积极拓展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逐步形成 &ldquo;两圈集聚、两带带动、多组团支撑&rdquo;的文化创意产业空间新格局,为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中心提供良好的空间载体。<br /> &nbsp;&nbsp;&nbsp;&nbsp;空间布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是:(1)充分尊重各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基础,有利于最大限度发挥潜力;(2)坚持&ldquo;一主多副&rdquo;或&ldquo;两主多副&rdquo;的发展思路,有利于推动园区从企业集聚向产业集聚、从扩容到提质、从增量到增效的转变;(3)坚持突出重点,注重资源整合,围绕市级园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4)结合杭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和杭州都市经济圈建设,有利于促进城市的有机更新与产业的转型升级;(5)依托国家高新技术园区、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有利于促进文化与科技相融合;(6)结合杭州建设学习型、创新型和生态型城市,有利于提高城市综合能级和人们的生活品质。<br /> <strong>&nbsp;&nbsp;&nbsp;&nbsp;(二)空间结构</strong><br /> &nbsp;&nbsp;&nbsp;&nbsp;两圈集聚:构筑环西湖文化创意产业圈和环西溪湿地文化创意产业圈,充分发挥自然山水赋予的灵气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打造成为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区。<br /> &nbsp;&nbsp;&nbsp;&nbsp;环西湖文化创意产业圈&mdash;&mdash;以西湖为中心,充分发挥环西湖区块的文化、景观、科技与人才等优势,重点建设西湖创意谷、山南国际设计创意产业园和南宋御街中北创意街区,努力打造集设计服务、时尚消费等为一体的文化生产力高度集聚的文化创意产业群。<br /> &nbsp;&nbsp;&nbsp;&nbsp;1.西湖创意谷。该园位于上城区,规划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包括开元198、时尚创意园、江南艺术品交易中心、金巢新经济园、LOMO创意园、国博艺术中心、劳动路涌金创意家园,主要发展建筑景观设计业、艺术品业及时尚消费等特色产业。到2015年,园区集聚企业数量350家,营业收入9亿元,利税8000万元,就业人数15000人。<br /> &nbsp;&nbsp;&nbsp;&nbsp;2.山南国际设计创意产业园。该园位于上城区,规划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主要发展建筑设计业。到2015年,园区集聚企业数量300家,营业收入200亿元,利税 8亿元,就业人数 18000 人。<br /> &nbsp;&nbsp;&nbsp;&nbsp;3.南宋御街中北创意街区。该园位于下城区,规划建筑面积10.16万平方米,主要发展时尚消费、文化休闲旅游等产业。到2015年,园区集聚企业数量300家,营业收入60亿元,利税1.5亿元,就业人数3500人。<br /> &nbsp;&nbsp;&nbsp;&nbsp;环西溪湿地文化创意产业圈&mdash;&mdash;以西溪湿地为中心,充分利用湿地优美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文化风俗,以西溪创意产业园和西湖数字娱乐产业园、创意良渚基地为重点,打造以影视与艺术创作和文化休闲旅游为主的综合性、创新型文化创意产业群。<br /> &nbsp;&nbsp;&nbsp;&nbsp;4.西溪创意产业园。该园包括东、西两大功能区,总规划面积约7万平方米,其中东区为影视产业集聚区,西区为艺术村落区。园区通过发挥&ldquo;生态、文化、名人&rdquo;三大优势,加强影视、艺术特色产业培育,优化园区产业布局及项目配套,促进名人、名企集聚,着力建设国内较大影响力的高端文艺人才集聚地、影视产业原创地和高端影视制作地,争创全国一流名园。到2015年,东、西两区集聚企业数量50家,营业收入35亿元,利税3亿元,就业人数1800人。<br /> &nbsp;&nbsp;&nbsp;&nbsp;5.西湖数字娱乐产业园。该园位于西湖区,为国家级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规划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已完成),重点发展动漫、网络游戏、手机游戏、数字音乐等行业,培育打造以数字娱乐产业为核心的数字娱乐产业群。到2015年,园区集聚企业数量200家,营业收入20亿元,利税1亿元,就业人数6000人。<br /> &nbsp;&nbsp;&nbsp;&nbsp;6.创意良渚基地。该园位于余杭区良渚镇,主要包括玉鸟流苏、美丽洲公园等区块,规划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该基地以良渚文化的深厚内涵和自然资源为依托,突出良渚文化和玉文化元素,重点发展文化生态旅游、时尚消费创意设计和文化会展等产业,以此带动良渚镇及周边区块的和谐发展。到2015年,园区集聚企业数量100家,营业收入40亿元,利税3.5亿元,就业人数11000人。<br /> &nbsp;&nbsp;&nbsp;&nbsp;两带带动:构筑沿运河文化创意产业带和沿钱塘江文化创意产业带,进一步突出产业集聚度,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br /> &nbsp;&nbsp;&nbsp;&nbsp;沿运河文化创意产业带&mdash;&mdash;以运河为轴线,整合开发运河文化资源,重点加快运河天地文化创意园、乐富智汇园、杭州创新创业新天地建设,打造集设计服务、旅游观光、民俗风情于一体,特色突出、个性鲜明的文化创意产业群。<br /> &nbsp;&nbsp;&nbsp;&nbsp;7.运河天地文化创意园。该园主要位于拱墅区运河段,规划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包括LOFT49、唐尚433、杭丝联166、元谷文化创意园、西岸国际艺术区和浙窑陶艺公园等分园。该园以工业遗存、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为特征,各基地适当错位发展,主要培育文化艺术、建筑景观设计及广告设计等产业。到2015年,园区集聚企业数量300家,营业收入180亿元,利税7.5亿元,就业人数25000人。<br /> &nbsp;&nbsp;&nbsp;&nbsp;8.乐富智汇园。该园主要位于拱墅区,规划建筑面积10.6万平方米,主要发展设计服务业、广告业、影视业等。到2015年,园区集聚企业数量超过130家,营业收入8.85亿元,利税8000万元,就业人数1600人。<br /> &nbsp;&nbsp;&nbsp;&nbsp;9.杭州创新创业新天地。该园位于下城区北部传统工业区(杭州重机厂区块),规划建筑面积为30万平方米,由一组团工业遗存、二组团酒店式公寓、三组团SOHO办公区、四组团商业零售步行与SOHO办公区、五组团大型购物中心与商务办公区、六组团新型都市工业示范区、七组团科研孵化区和八组团工业公园组成,重点发展以建设新型都市工业示范区为特征的工业设计与科技孵化等产业,带动杭州次级商务中心的建设。<br /> 沿钱塘江文化创意产业带&mdash;&mdash;以钱塘江为主线,充分体现杭州大气开放的新时代精神,依托各区块的文化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打造集动漫游戏、信息服务、工业设计、教育培训等产业为一体的各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群。<br /> &nbsp;&nbsp;&nbsp;&nbsp;10.之江文化创意园。该园位于西湖区(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总规划面积为2351亩。依托中国美术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创意)园,以&ldquo;国际化、品牌化、专业化&rdquo;为方向,按照创意的基地和平台、产业的集聚和品牌、艺术的摇篮和家园&ldquo;三位一体&rdquo;功能定位,发挥核心示范区凤凰&bull;创意国际园区、美院七号楼、凤凰国际大厦、象山艺术公社和外桐坞艺术村落五大主体项目及山北创意产业拓展区和综合配套区的带动作用,建设集产业发展、孵化、展览、休闲等为一体的文创园区。到2015年园区集聚企业数量500家,营业收入8亿元,利税1亿元,就业人数3500人。<br /> &nbsp;&nbsp;&nbsp;&nbsp;11.白马湖生态创意城。该园位于杭州高新开发区(滨江)南部区块,规划总面积约20.5平方公里,主要依托区域高科技产业优势,注重保护利用自然生态和文化资源,推动动漫艺术与信息科技、旅游休闲业相结合,重点发展动漫游戏产业,兼顾信息服务业、设计服务业、文化休闲旅游业等,打造&ldquo;宜业、宜居、宜游、宜文&rdquo;的综合性生态文化创意城。到2015年,园区集聚企业数量450家,营业收入50亿元,利税5亿元,就业人数1万人。<br /> &nbsp;&nbsp;&nbsp;&nbsp;12.高新区国家动画产业基地。该园位于杭州高新开发区(滨江),为国家级动画产业基地,规划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主要发展动漫游戏产业、设计服务业、现代传媒业和文化会展业。到2015年,园区集聚企业数量120家,营业收入10亿元,利税1亿元,就业人数4000人。<br /> &nbsp;&nbsp;&nbsp;&nbsp;13.东方电子商务园。该园位于江干区,规划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主要发展电子商务、设计服务等产业。到2015年,园区集聚企业数量160家,营业收入10亿元,利税1亿元,就业人数5000人。<br /> &nbsp;&nbsp;&nbsp;&nbsp;14.湘湖文化创意产业园。该园位于萧山区,一期建筑规划面积8万平方米,主要培育发展设计服务、文化休闲旅游、教育培训业等产业。到2015年,园区集聚企业数量120家,营业收入3亿元,利税1亿元,就业人数2000人。<br /> &nbsp;&nbsp;&nbsp;&nbsp;15.下沙大学科技园。该园位于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建筑面积88万平方米,包括传媒文化创意产业园、和达创意设计园和新加坡杭州科技园等16个分园,重点培育和发展工业设计、电子商务、影视传媒和服装设计四大产业。到2015年,园区集聚企业数量460家,营业收入30亿余元,利税4000万元,就业人数1.3万余人。<br /> &nbsp;&nbsp;&nbsp;&nbsp;16.分水制笔创意园区。该园位于桐庐县分水镇,规划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结合区域制笔产业,主要培育发展工业设计业,不断提高制笔的技术研发实力与水平,提升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到2015年,园区集聚企业数量超过310家,营业收入52亿元,利税2700万元,就业人数18600人。<br /> &nbsp;&nbsp;&nbsp;&nbsp;多组团:根据各区、县(市)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结合楼宇经济、总部经济与城市综合体建设,依托各地资源禀赋条件,大力推进&ldquo;文创西进&rdquo;,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培育一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园(楼宇),建设一批特色文创产业街道、乡镇,推动文创产业组团发展。<br /> &nbsp;&nbsp;&nbsp;&nbsp;&mdash;&mdash;以杭报集团、杭州文广集团、杭州出版集团及在杭省级新闻单位为依托,发挥比较优势,加快九堡杭州数字出版印刷产业基地、杭州出版传媒创意广场、浙江传媒创意产业园、人民书店文创产业综合体、富阳阳光文化创意大厦等园区建设,打造现代传媒类文化创意产业组团。<br /> &nbsp;&nbsp;&nbsp;&nbsp;&mdash;&mdash;以高新技术产业区、高教园区为依托,加快阿里巴巴淘宝城、赛博工业创意园、467创意产业联盟、富阳银湖科创园等新兴园区建设,培育发展若干以工业设计、信息服务、教育培训等为特色的环高新、环高校文化创意产业组团。<br /> &nbsp;&nbsp;&nbsp;&nbsp;&mdash;&mdash;依托丰富的文化内涵、风景旅游资源和体育基础设施,突出休闲、娱乐、时尚等元素,培育发展尚城文化创意园、黄龙体育文化创意园、大美丽洲文化旅游综合体、径山禅茶文化旅游综合体、临安太湖源创意基地、桐庐县文化博览园、千岛湖姜家风情文化创意基地、黄公望风情小镇、新沙岛风情小镇等文化休闲旅游组团。<br /> &nbsp;&nbsp;&nbsp;&nbsp;&mdash;&mdash;结合区、县(市)块状经济发展,以设计服务、运动休闲等产业为重点,培育发展萧山文化创意产业中心、杭报金都&bull;临平绸厂创意文化园、中纺116时尚设计创意园、天星龙创意设计广场、1737三里亭建筑设计聚落、东洲运动休闲创意园、杭州潇洒运动休闲公园等产业基地,打造块状文创经济组团,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br /> &nbsp;&nbsp;&nbsp;&nbsp;&mdash;&mdash;结合我市现代农业区域布局,深度挖掘创意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文化村落等资源,突出自然、历史、人文、休闲、生态等元素,积极扶持引导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培育若干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组团,努力走出一条文化创意与农业、生态与文化融合发展的新路子。<br /> <br /> <strong>&nbsp;&nbsp;&nbsp;&nbsp;五、行业发展</strong><br /> &nbsp;&nbsp;&nbsp;&nbsp;&ldquo;十二五&rdquo;期间,坚持&ldquo;有所为有所不为&rdquo;原则,重点推动信息服务业、动漫游戏业、设计服务业、现代传媒业、艺术品业、教育培训业、文化休闲旅游业和文化会展业等八大行业加快发展。<br /> &nbsp;&nbsp;&nbsp;&nbsp;<strong>(一)信息服务业</strong><br /> &nbsp;&nbsp;&nbsp;&nbsp;信息服务业主要指互联网信息服务和广播电视传输服务等行业。规划期内重点发展电子商务业和数字电视业。<br /> &nbsp;&nbsp;&nbsp;&nbsp;1.发展目标<br /> &nbsp;&nbsp;&nbsp;&nbsp;(1)近期目标<br /> &nbsp;&nbsp;&nbsp;&nbsp;①电子商务业:<br /> &nbsp;&nbsp;&nbsp;&nbsp;&mdash;&mdash;电子商务应用。到2013年,全市重点培育的大企业大集团和骨干企业普遍建立专门网站,信息化普及率达到96%以上;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覆盖面达到60%以上,其中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达到50%以上。<br /> &nbsp;&nbsp;&nbsp;&nbsp;&mdash;&mdash;电子商务服务。到2013年,基本实现全市电子商务服务收入、利税、从业人员分别达到80亿元、40亿元、3万人以上;培育6家以电子商务服务为主营业务的上市企业、10家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的电子商务服务企业。<br /> &nbsp;&nbsp;&nbsp;&nbsp;&mdash;&mdash;网商培育。到2013年,通过实施网商培训和信息化人才实训工程,力争每年培训能应用电子商务的各类企业经营者、管理者、从业人员等1000人次以上;每年组织2&mdash;3场信息服务业人才专场招聘会,选派10&mdash;20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赴国外培训交流。<br /> &nbsp;&nbsp;&nbsp;&nbsp;②数字电视业:到2013年,建立以&ldquo;三网融合&rdquo;为标志的&ldquo;多网络、多业务&rdquo;融合的综合发展架构,完成向全省业务的拓展,实现营业收入超80亿元。<br /> &nbsp;&nbsp;&nbsp;&nbsp;③软件服务:基本构建起功能完善的动漫游戏公共服务平台、数字电视点播平台、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等,为产业发展提供载体支撑。<br /> &nbsp;&nbsp;&nbsp;&nbsp;(2)远期目标<br /> &nbsp;&nbsp;&nbsp;&nbsp;①电子商务业: 到2015年,依托全国电子商务专业网站和全国网商的高度集聚,把杭州打造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互联网经济强市,电子商务服务收入力争达到1000亿元。<br /> &nbsp;&nbsp;&nbsp;&nbsp;②数字电视业:到2015年,实现向综合型和全国性企业的成功转型,掌握数字化关键技术、专有技术,拥有数字化相关核心资源和核心产业,培育一个上市主平台,若干个核心产业链的上市平台,实现营业收入超100亿元。<br /> &nbsp;&nbsp;&nbsp;&nbsp;③软件服务:到2015年,继续保持行业在全国的领先优势,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00亿元,把杭州建设成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最具创新能力的中国软件名城。<br /> &nbsp;&nbsp;&nbsp;&nbsp;2.发展方向<br /> &nbsp;&nbsp;&nbsp;&nbsp;(1)电子商务业:坚持&ldquo;抓大不放小&rdquo;,一手抓&ldquo;顶天立地&rdquo;,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带动战略;一手抓&ldquo;铺天盖地&rdquo;,实施群体战略。加快电子商务资源整合,大力推广电子商务应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服务,以电子商务进企业为突破口,提高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水平,打造网上块状经济和产业集群,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实现个体创业与集群发展的互动和谐。<br /> &nbsp;&nbsp;&nbsp;&nbsp;(2)数字电视业:加快推进有线与无线网络&ldquo;天地合一&rdquo;,加快以电视为基础的家庭信息终端、以手机为基础的手持信息终端、以城市电视为基础的城市公共信息终端&ldquo;三大终端&rdquo;的研发、生产和应用,坚持有线、无线&ldquo;两手抓&rdquo;,拉长数字电视&ldquo;产业链&rdquo;,构筑产业发展&ldquo;一条龙&rdquo;。<br /> &nbsp;&nbsp;&nbsp;&nbsp;(3)软件服务:大力发展物联网、云计算、即时通讯、搜索引擎等产业,推动动漫游戏、数字电视、电子商务服务等领域的发展。<br /> &nbsp;&nbsp;&nbsp;&nbsp;3.发展举措<br /> &nbsp;&nbsp;&nbsp;&nbsp;(1)电子商务业<br /> &nbsp;&nbsp;&nbsp;&nbsp;①推广电子商务应用。依托龙头企业,以产业链为基础,实施电子商务进企业计划;充分利用社区门户网站及各子网站,依托数字电视等终端和载体,实施电子商务进社区计划;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整合信息化服务平台,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计划;积极开展电子商务进政府采购计划,带动全社会电子商务应用。<br /> &nbsp;&nbsp;&nbsp;&nbsp;②提升电子商务服务。实施网商培育、电子商务服务平台集聚计划及数字电视电子商务服务、移动电子商务服务、96345电子商务服务拓展计划。<br /> &nbsp;&nbsp;&nbsp;&nbsp;③加快电子商务技术创新。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产学研合作,构筑创新创业平台。<br /> &nbsp;&nbsp;&nbsp;&nbsp;④完善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加强物流配套体系、标准体系、信用体系和支付体系建设。<br /> &nbsp;&nbsp;&nbsp;&nbsp;⑤优化电子商务发展环境。通过各种渠道培育、引进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扩大合作,加强监督,营造电子商务企业创新创业氛围。<br /> &nbsp;&nbsp;&nbsp;&nbsp;(2)数字电视业<br /> &nbsp;&nbsp;&nbsp;&nbsp;①加快全省有线网络投资整合。通过对有线网络的资本拓展和业务拓展两种拓展模式,加快完成对全省各地市及部分区、县(市)的有线网络投资整合,建设全省统一的数字电视服务平台,推进全省有线网络数字化的发展。<br /> &nbsp;&nbsp;&nbsp;&nbsp;②加快数字化技术、内容服务推广。以提供数字化技术、内容服务为抓手,依托杭州移动电视、移动多媒体等网络建设,提高数字化技术、内容服务产业的覆盖面。<br /> &nbsp;&nbsp;&nbsp;&nbsp;(3)软件服务<br /> &nbsp;&nbsp;&nbsp;&nbsp;①深入贯彻落实产业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有关政策,重点落实软件投融资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解决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努力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br /> &nbsp;&nbsp;&nbsp;&nbsp;②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增强创新能力。大力推动软件类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不断降低中小企业研发成本。<br /> &nbsp;&nbsp;&nbsp;&nbsp;③加大人才培育和引进力度。依托本地资源,鼓励、支持浙江大学等在杭高校加大软件中高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加强适应当地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培育机构建设。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努力构筑有利于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激励机制。加大对软件高级人才(项目经理、产品经理、架构设计师)、软件工程师(系统分析师和系统设计师)和程序员的培育与引进力度,努力构建金字塔形的人才结构。<br /> <strong>&nbsp;&nbsp;&nbsp;&nbsp;(二)动漫游戏业</strong><br /> &nbsp;&nbsp;&nbsp;&nbsp;动漫游戏业主要指动画、漫画、游戏、动漫舞台剧、衍生产品和相关软硬件的创作、制作、开发,以及相关出版发行和销售渠道等行业。<br /> &nbsp;&nbsp;&nbsp;&nbsp;1.发展目标<br /> &nbsp;&nbsp;&nbsp;&nbsp;(1)近期目标<br /> &nbsp;&nbsp;&nbsp;&nbsp;到2013年,加快打造一批动漫精品,动画作品年生产量达到5万分钟,动漫游戏产业实现总收入50亿元。<br /> &nbsp;&nbsp;&nbsp;&nbsp;(2)远期目标<br /> &nbsp;&nbsp;&nbsp;&nbsp;到2015年,打造10部以上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杭产动漫原创精品,培育10家以上居全国前列、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动漫骨干企业,中国国际动漫节交易额突破200亿元,全市动漫产业产值力争达到100亿元。<br /> &nbsp;&nbsp;&nbsp;&nbsp;2.发展方向<br /> &nbsp;&nbsp;&nbsp;&nbsp;围绕&ldquo;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产业化&rdquo;目标,进一步创新思路、创新机制、创新手段、创新载体,办好中国国际动漫节,进一步打响动漫节品牌。重点扶持发展起点高、企业实力强、作品质量好、市场运作灵的动漫游戏企业,形成&ldquo;以大带小、母子相连&rdquo;的集团发展态势。加大对题材新颖、市场看好的原创精品的扶持力度,打造品牌作品。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不断提升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与研发能力,增强全市动漫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支持原创绘本业发展,打造全国原创绘本基地。促进与国内外发达地区和城市的交流合作力度,提高动画产业发展的国际化水平。发挥比较优势,承接国际特色动画外包业务。加快发展网络游戏,积极发展网页游戏,丰富拓展产业链条,提升网游产业竞争力。依托杭州制造业优势,加大对动漫衍生产品的开发与生产力度,打通动漫产业链条,提升动漫产业综合竞争力。<br /> &nbsp;&nbsp;&nbsp;&nbsp;3.发展举措<br /> &nbsp;&nbsp;&nbsp;&nbsp;(1)发挥基地职能作用。依托杭州的IT产业基础和高校人才资源,提升杭州高新区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国家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和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浙江传媒学院等三大国家级动画教研基地的水平与规模,引领产业发展。<br /> &nbsp;&nbsp;&nbsp;&nbsp;(2)优化产业扶持政策。优化动漫产业扶持政策,以打造动漫精品、创造知名卡通形象为目标,重点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带动其他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加快提升杭州动漫产业综合竞争力。<br /> &nbsp;&nbsp;&nbsp;&nbsp;(3)提高高端人才存量。以&ldquo;美猴奖&rdquo;、&ldquo;动漫创意大赛&rdquo;等为依托,发现、挖掘一批创意、创作人才。继续加大力度,做细服务,通过基地引进和企业进驻的方式,吸引动漫游戏高端创意和经营管理人才来杭创业。<br /> &nbsp;&nbsp;&nbsp;&nbsp;(4)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资源整合,打造技术先进、服务高效、成本低廉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立足在杭各大专院校的动漫教学资源,引进国内外动漫教学培训机构,建立教学培训平台;以参加国际知名动漫节、开展&ldquo;动漫万里行&rdquo;、举办青少年动漫创意大赛、动漫市集和漫画创作大赛等形式,打造动漫推介活动平台。<br /> &nbsp;&nbsp;&nbsp;&nbsp;<strong>(三)设计服务业</strong><br /> &nbsp;&nbsp;&nbsp;&nbsp;设计服务业主要指工业设计业、建筑景观设计业及广告业。<br /> &nbsp;&nbsp;&nbsp;&nbsp;1.发展目标<br /> &nbsp;&nbsp;&nbsp;&nbsp;(1)近期目标<br /> &nbsp;&nbsp;&nbsp;&nbsp;①工业设计业:到2013年,培育工业设计园区6个,工业设计品牌机构20家,工业企业设计中心60家,工业设计自主创新能力有效提高。<br /> &nbsp;&nbsp;&nbsp;&nbsp;②建筑景观设计业:到2013年,行业实现主营收入超过100亿元,其中超亿元的企业数量超过20家。<br /> &nbsp;&nbsp;&nbsp;&nbsp;③广告业:到2013年,培育一批年营业额超亿元的综合性广告公司,全市年度广告经营额超过60亿元。<br /> &nbsp;&nbsp;&nbsp;&nbsp;(2)远期目标<br /> &nbsp;&nbsp;&nbsp;&nbsp;①工业设计业:到2015年,培育出10个工业设计园区、30家品牌工业设计机构、100家市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培育、引进工业设计专业技术人才2000名;工业设计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打响杭州&ldquo;中国丝绸之府、中国女装之都&rdquo;品牌,实现&ldquo;杭州制造&rdquo;向&ldquo;杭州创造&rdquo;转变。<br /> &nbsp;&nbsp;&nbsp;&nbsp;②建筑景观设计业:到2015年,争取有1&mdash;2家企业上市,实现&ldquo;杭州建设&rdquo;向&ldquo;杭州设计&rdquo;转变,产业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br /> &nbsp;&nbsp;&nbsp;&nbsp;③广告业:到2015年,争取1&mdash;2家企业上市,全市年度广告经营额在全市GDP中的比重超过2%,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br /> &nbsp;&nbsp;&nbsp;&nbsp;2.发展方向<br /> &nbsp;&nbsp;&nbsp;&nbsp;(1)工业设计业:立足杭州先进制造业的产业基础,整合在杭高校、科研院所的资源力量,以我市重点优势产业以及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需求为重点,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设计业、女装及丝绸设计业、包装设计业与模型设计业、家电轻工产品设计业、信息产品设计业、运动器材设计业等工业设计业,着力提高工业设计业对二、三产业的关联度、渗透度和融合度,推动产业发展高端化,促进制造业结构加快调整和转型,提升我市工业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推动&ldquo;杭州制造&rdquo;向&ldquo;杭州创造&rdquo;转变。<br /> &nbsp;&nbsp;&nbsp;&nbsp;(2)建筑景观设计业:充分发挥在杭各大建筑设计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引领带动作用,导入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工业大学等在杭院校的学科优势,加大政策引导,扶持重点企业,强化基础建设,大力发展建筑设计、环境规划设计、园艺设计、旅游设计、城市色彩设计等建筑景观设计业。加快建筑景观设计业发展,促进城市有机更新,提升城市的品位与内涵。<br /> &nbsp;&nbsp;&nbsp;&nbsp;(3)广告业:按照高端服务业的标准,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加强包括市场研究、营销企划、广告创意、媒介投放、效果评估、产品展示等在内的产业链之间的分工及协作,形成共生共赢的&ldquo;大广告&rdquo;合作经营模式;加快广告行业的结构优化升级,构筑以强势媒体集团、高水平高效益广告公司为主力的行业中坚,以相对成熟的媒介数字化技术为基础,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媒体广告内容提供商;创新整合营销思维,加大推行创意和创新来引领产业竞争优势的力度,全面提升杭州广告业的品牌形象。<br /> &nbsp;&nbsp;&nbsp;&nbsp;3.发展举措<br /> &nbsp;&nbsp;&nbsp;&nbsp;(1)加快园区基地建设。积极引进德国红点、IF等国际奖项及设计机构,加快推动红点博物馆建设。加快杭州创新创业新天地、省工业产品设计中心、和达创意设计园、颐高圣鸿工业设计创意园等园区建设,打造工业设计特色产业基地;加快山南国际设计创意园、1737三里亭建筑设计聚落建设,打造以建筑设计业为主导业态的特色产业集聚地;加快运河天地文化创意园、乐富智汇园建设,打造以广告业为主导业态的特色产业集聚地。<br /> &nbsp;&nbsp;&nbsp;&nbsp;(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与包豪斯、IF、红点、戛纳创意节、One Show、4A等国内外一流创意设计类奖项合作开展创意赛事活动,搭建发展平台,形成科学机制,积极吸引国内外一流的专业设计人才来杭创业;依托杭州丰富的高教资源优势,加大培养力度,提高设计人才存量;推动高校与企业开展合作,加强实践培训,培养各种应用型人才;积极推进&ldquo;包豪斯研究院&rdquo;建设,不断提升杭州的艺术设计教学水平和研究水平。<br /> &nbsp;&nbsp;&nbsp;&nbsp;(3)开展对外学习交流。以研讨会、高峰论坛等形式,广泛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企业机构,展示、交流与学习国内外设计业的最新成果。加强与国内外高水平设计企业的战略合作,引进国外先进设计理念,因地改良推陈出新。<br /> <strong>&nbsp;&nbsp;&nbsp;&nbsp;(四)现代传媒业</strong><br /> &nbsp;&nbsp;&nbsp;&nbsp;现代传媒业主要指以现代高科技特别是信息、数字技术为依托的数字出版业、广播影视业、新媒体业等。<br /> &nbsp;&nbsp;&nbsp;&nbsp;1.发展目标<br /> &nbsp;&nbsp;&nbsp;&nbsp;(1)近期目标<br /> &nbsp;&nbsp;&nbsp;&nbsp;①数字出版业:大力发展数字出版业,实施数字化、多元化战略,拓展传统主业向数字出版和移动终端出版延伸,积极打造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围绕&ldquo;打造长三角一流现代传媒集团&rdquo;目标,推动杭报集团加快实现从单一的纸质媒体向兼具报纸、数字电视、互联网、广播电视、城市电视、户外媒体一体化等多元媒体转变,从报业集团向现代文化传媒集团转变。推动杭州出版集团加快发展,成为跨媒体、跨行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现代出版传媒集团。<br /> &nbsp;&nbsp;&nbsp;&nbsp;②广播影视业:围绕&ldquo;打造长三角有影响力的现代文化传媒集团&rdquo;目标,加快资源、产业整合和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杭州文广集团向大型综合性现代文化传媒集团转型。到2013年,培育一批全国一流的民营影视企业群体,影视制作公司数量超过300家,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企业。<br /> &nbsp;&nbsp;&nbsp;&nbsp;③新媒体业:到2013年,&ldquo;三网融合&rdquo;取得明显进展,搭建起集视频、音频、图像、文字&ldquo;四位一体&rdquo;的新媒体系统,基本构建起从内容、应用到终端的产业体系。<br /> &nbsp;&nbsp;&nbsp;&nbsp;(2)远期目标<br /> &nbsp;&nbsp;&nbsp;&nbsp;依托龙头企业和重点骨干企业的快速发展,提升杭州现代传媒业的整体水平,到2015年,力争实现产业综合实力跻身全国5强。<br /> &nbsp;&nbsp;&nbsp;&nbsp;①数字出版业:到2015年,数字出版成为推动全市文创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全市数字出版业营业收入力争进入国内城市前列。杭报集团主业稳居全国省会城市党报集团和长三角区域报业集团三甲,成为现代传媒产业的发展者、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全国报业集团的排头兵;力争将杭州出版集团打造成为跨媒体、跨行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现代出版传媒集团。<br /> &nbsp;&nbsp;&nbsp;&nbsp;②广播影视业:到2015年,把杭州文广集团打造成国内一流的大型综合性文化产业集团,成为文化事业的建设者、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和文化领域的整合者。全市影视类上市企业达到2&mdash;4家。<br /> &nbsp;&nbsp;&nbsp;&nbsp;③新媒体业:到2015年,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新媒体产业群,把杭州基本建成为&ldquo;网络融合、内容融合、终端融合&rdquo;的全国新媒体之都。<br /> &nbsp;&nbsp;&nbsp;&nbsp;2.发展方向<br /> &nbsp;&nbsp;&nbsp;&nbsp;实施数字出版战略,打造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大力推进报网融合,深入实施数字报业战略,构建一次生成、多元化发布的数字化传媒平台,提高网络文化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大力发展手机报纸、手机电视、手机书刊等移动媒体和数字化产品。进一步推动杭报集团、杭州文广集团实现强强联合,鼓励企业跨行业跨地区经营。以&ldquo;三网融合&rdquo;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创新理念、体制、技术、内容和模式,实现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的&ldquo;三大融合&rdquo;和网络融合、内容融合、终端融合的&ldquo;三大融合&rdquo;,推动形成家庭信息终端、手持信息终端、城市信息终端&ldquo;三大终端&rdquo;,积极培育发展具有杭州特色的新媒体。大力推进印刷业技术更新,推进印刷园区建设,使杭州印刷业朝着&ldquo;印前数字网络化、印刷多色高效化、印后多样自动化、器材高度系统化&rdquo;的方向发展,巩固杭州印刷业在长三角印刷产业带中的领先地位。<br /> &nbsp;&nbsp;&nbsp;&nbsp;3.发展举措<br /> &nbsp;&nbsp;&nbsp;&nbsp;(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投资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出版、印刷、复制、发行、影视、电子音像等优势特色产业,合理利用资源,推动产业集聚,促进专业化分工。<br /> &nbsp;&nbsp;&nbsp;&nbsp;(2)加强现代科技运用。加大投入,主动攻关,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壮大产业实力;积极参与现代传媒业相关标准化体系建设。<br /> &nbsp;&nbsp;&nbsp;&nbsp;(3)提升人才队伍素质。实施素质工程、领军人才工程和高技能人才工程三项重点工程,加强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现代传媒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br /> <strong>&nbsp;&nbsp;&nbsp;&nbsp;(五)艺术品业</strong><br /> &nbsp;&nbsp;&nbsp;&nbsp;艺术品业主要指绘画、书法、雕塑、篆刻、工艺美术和民间艺术等行业。<br /> &nbsp;&nbsp;&nbsp;&nbsp;1.发展目标<br /> &nbsp;&nbsp;&nbsp;&nbsp;(1)近期目标<br /> &nbsp;&nbsp;&nbsp;&nbsp;①艺术品拍卖业:到2013年,培育2&mdash;3家在国内乃至国际具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艺术品拍卖公司。<br /> &nbsp;&nbsp;&nbsp;&nbsp;②艺术品交易业:到2013年,建成2&mdash;3个在国内具有相当规模的艺术品(古玩)交易市场;打造2&mdash;3个具有全国知名度的艺术品经营街区。<br /> &nbsp;&nbsp;&nbsp;&nbsp;③艺术品会展业:到2013年,建成3&mdash;5个大规模、高品位、综合性的艺术品博览会和民间艺术节展,鼓励和扶持民办博物馆、民办艺术馆发展。<br /> &nbsp;&nbsp;&nbsp;&nbsp;④工艺美术业:到2013年,销售产值达到13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超过200家(其中年销售产值亿元以上企业15家);传统保护品种增加到35种;具有中、高级工艺美术职称的人员数量超过500名;省、市级以上工艺美术大师数量超过60人。<br /> &nbsp;&nbsp;&nbsp;&nbsp;(2)远期目标<br /> &nbsp;&nbsp;&nbsp;&nbsp;到2015年,培育2&mdash;3个艺术品产业集团并争取上市,力争行业规模、发展水平、产业特色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形成一批具有国内乃至国际知名度的艺术品宣传、咨询、中介、经营企业,把杭州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ldquo;工艺和民间艺术之都&rdquo;。<br /> &nbsp;&nbsp;&nbsp;&nbsp;2.发展方向<br /> &nbsp;&nbsp;&nbsp;&nbsp;按照国际现代艺术品的一级市场标准,围绕画廊、艺术品经营公司、艺术品市场等,打造国内一流的艺术品一级市场;借助中国美术学院、西泠印社等名校、名社的人才资源,围绕拍卖、艺术品交易及会展业,精心培育西泠拍卖有限公司等企业,打造国内一流的艺术品二级市场;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民办博物馆、民办艺术馆建设;依托互联网、新经济,打造国内一流的艺术品电子商务平台,促进艺术品交流交易。吸引国内外知名艺术品相关龙头和规模企业、全国性和国际性活动迁移杭州或者在杭州设立分部,发展艺术品总部经济。加快推进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ldquo;工艺和民间艺术之都&rdquo;工作进程,努力成为全球创意城市网络在亚太地区的关键性节点。<br /> &nbsp;&nbsp;&nbsp;&nbsp;3.发展举措<br /> &nbsp;&nbsp;&nbsp;&nbsp;(1)整合各方资源。加强与全球创意城市网络及国际市场的对接,与世界各国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广泛开展技艺交流、经贸合作与友好往来,积极推进工艺和民间艺术有关知识、产品、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的共享与推广。以艺术品创作者为重点,整合经纪人、画廊、美术馆、基金、拍卖行等要素,形成艺术品&ldquo;产业链&rdquo;。通过引进国内外艺术大师来杭创办大师工作室、知名艺术品企业来杭开设办事机构等多种形式,满足艺术品收藏、欣赏与美化生活等不同层次的需求。<br /> &nbsp;&nbsp;&nbsp;&nbsp;(2)建设特色园区。以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依托,加快建设杭州市文化产权交易所,培育发展艺术品展示与交易基地。加快建设杭州工艺美术特色园地、安荣巷艺术收藏品一条街和岳王艺术城,打造以&ldquo;工艺美术精品展示销售中心&rdquo;、&ldquo;工艺美术学术交流中心&rdquo;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杭州)工艺美术馆。<br /> &nbsp;&nbsp;&nbsp;&nbsp;(3)加快人才培养。依托西泠印社、中国美术学院及其他在杭高校的艺术院系,加快培养艺术品鉴定师、艺术品评估师、艺术品评论家等专业技术人才。<br /> &nbsp;&nbsp;&nbsp;&nbsp;(4)加强市场规范。坚决打击制假售假行为,逐步建立艺术品经营企业诚信等制度,公开评审、推介和保障有信誉的艺术品经营单位,形成规范的艺术品交易市场。<br /> <strong>&nbsp;&nbsp;&nbsp;&nbsp;(六)教育培训业</strong><br /> &nbsp;&nbsp;&nbsp;&nbsp;教育培训业主要指非学历教育性质的继续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社会文化生活教育和考试辅导及其他教育产业等。<br /> <br /> &nbsp;&nbsp;&nbsp;&nbsp;1.发展目标<br /> &nbsp;&nbsp;&nbsp;&nbsp;(1)近期目标<br /> &nbsp;&nbsp;&nbsp;&nbsp;①继续教育。充分利用在杭高等院校和社会资源,积极鼓励继续教育发展。利用市场机制培育一批继续教育培训基地,逐步形成广覆盖、多渠道、优势互补的继续教育培训网络,以适应大规模开展培训工作的需要。<br /> &nbsp;&nbsp;&nbsp;&nbsp;②职业技能培训。整合培训资源,发挥教育部门、人力社保部门、行业组织以及企业集团、民主党派、工商联等群众团体的各自优势,广泛动员社会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参与职业技能培训。到2013年,全市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达100家,培养技能人才数量达8万人。<br /> &nbsp;&nbsp;&nbsp;&nbsp;③社会文化生活教育和考试辅导。促进民办培训学校办大办强、办出特色、办出品牌,做大做强社区教育平台。到2013年,使杭州社区大学达到全省同类院校一流水平;全市各区、县(市)均建有社区学院,各街道建立社区学校(分院);认定、扶持50个民办培训学校特色品牌建设项目,争创5个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区,建立30个职工教育示范基地,建立60个农村社区教育中心。在杭专修学院在校生达到6万人,开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和其他各类考前辅导。<br /> &nbsp;&nbsp;&nbsp;&nbsp;(2)远期目标<br /> &nbsp;&nbsp;&nbsp;&nbsp;到2015年,依托&ldquo;高水平大学&rdquo;、&ldquo;品牌培训学校&rdquo;、社区教育平台建设,建成城乡结合、校企合作、结构合理、和谐发展、具有杭州特色的现代教育培育体系,使教育培训业成为杭州建设学习型、创新型城市的重要推动力量。<br /> &nbsp;&nbsp;&nbsp;&nbsp;2.发展方向<br /> &nbsp;&nbsp;&nbsp;&nbsp;改善和规范各类培训学校办学条件和办学行为,培育品牌培训学校,认定一批民办培训学校特色品牌项目,并给予奖励,大力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培训,积极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和&ldquo;双证制&rdquo;(职业资格证书、成人职业高中学历证书)学历教育。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和设置。推动在杭高校与文化创意企业开展合作,积极培育具有创新思维的应用型创意人才。依托杭州丰富的高校资源特别是艺术类高校资源,以艺术类教育培训为主、其他教育培训为辅,加快发展&ldquo;考试经济&rdquo;。<br /> &nbsp;&nbsp;&nbsp;&nbsp;3.发展举措<br /> &nbsp;&nbsp;&nbsp;&nbsp;(1)实施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开展专修学院特色专业建设,促进其良性发展。开展&ldquo;品牌培训学校&rdquo;建设,整合、扩大和优化教育培训资源,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市场为导向,全面提升培训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br /> &nbsp;&nbsp;&nbsp;&nbsp;(2)构建多元化办学格局。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引导发展各类紧缺性、实用型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逐步理顺民办培训机构管理体制,促进民办培训业规范、特色、健康发展。<br /> &nbsp;&nbsp;&nbsp;&nbsp;(3)加快教育培训业人才队伍建设。积极贯彻实施《杭州市民办培训学校管理办法》,努力打造一支懂教育、会经营、善管理的教育管理人员队伍。大力支持培训学校引进和培养优秀培训师,定期进行先进评选和表彰。全面实施职工聘用(任)制,创新培养引进机制,优化学历结构,提高整体素质。对民办培训学校中符合条件的教师允许参加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深入实施市校合作战略,加大对杭师大国际动漫学院、美术学院、音乐学院等机构的培育力度,推动在杭高校文化创意类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努力为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服务和智力支撑。<br /> &nbsp;&nbsp;&nbsp;&nbsp;(4)加快教育技术进步。引导、支持各类培训学校加大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积极推进教育信息技术现代化。<br /> <strong>&nbsp;&nbsp;&nbsp;&nbsp;(七)文化休闲旅游业</strong><br /> &nbsp;&nbsp;&nbsp;&nbsp;文化休闲旅游业主要指以人文资源为内涵的休闲旅游业。<br /> &nbsp;&nbsp;&nbsp;&nbsp;1.发展目标<br /> &nbsp;&nbsp;&nbsp;&nbsp;(1)近期目标<br /> &nbsp;&nbsp;&nbsp;&nbsp;①演艺业:到2013年,培育2&mdash;3个在国内有重大影响力的旅游演艺集团;培育5&mdash;6个有较强创作演出实力,阵容整齐、结构合理、梯队完善的市场演出团体。<br /> &nbsp;&nbsp;&nbsp;&nbsp;②保健业:到2013年,产业从业人员超过2.5万人;产业收入达到160亿元。<br /> &nbsp;&nbsp;&nbsp;&nbsp;③运动休闲业:到2013年,力争有1家企业上市,把杭州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运动休闲目的地。<br /> &nbsp;&nbsp;&nbsp;&nbsp;(2)远期目标<br /> &nbsp;&nbsp;&nbsp;&nbsp;到2015年,依托文化品位度、亲身体验度、商品创意度和服务创意度的提升,把杭州打造成为国际休闲旅游中心,打响&ldquo;东方休闲之都&bull;品质生活之城&rdquo;旅游品牌。<br /> &nbsp;&nbsp;&nbsp;&nbsp;2.发展方向<br /> &nbsp;&nbsp;&nbsp;&nbsp;以西湖申遗成功为契机,抢抓高铁经济机遇,突出&ldquo;特色性、差异性和整体性&rdquo;,加大对文化旅游资源的营销策划力度。适应城市居民消费方式的不断更新,深度挖掘旅游演艺、疗养保健等特色潜力行业的文化内涵,打造具有杭州特色的生活品质行业。以文化创意为手段,积极推进现有景区的改造和转型升级,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继承与创新、产品创意与服务创意相结合,以都市文化旅游、现代文化娱乐旅游、民俗旅游、乡村旅游、修学度假旅游等为重点,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积极举办大型国际、全国性单项体育赛事,全力推动体育产业与旅游、休闲运动经济相结合,大力发展赛事经济。<br /> &nbsp;&nbsp;&nbsp;&nbsp;3.发展举措<br /> &nbsp;&nbsp;&nbsp;&nbsp;(1)推进创意与项目融合。推动旅游综合体建设和文化创意产业有机融合,不断增添旅游综合体的文化创意元素,进一步提高旅游休闲度假项目的体验度和参与度。<br /> &nbsp;&nbsp;&nbsp;&nbsp;(2)实施品牌带动。依托杭州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旅游演艺业,进一步打响 &ldquo;宋城千古情&rdquo;、&ldquo;印象西湖&rdquo;、&ldquo;西湖之夜&rdquo;等一批知名品牌。大力培育&ldquo;世界电子竞技大赛&rdquo;、&ldquo;钱塘江冲浪&rdquo;等项目,积极评选全市运动休闲示范基地,打响一批运动休闲品牌,进一步提升杭州运动休闲产业的层次与水平。<br /> &nbsp;&nbsp;&nbsp;&nbsp;(3)强化规划引导。加强规划研究,结合创意生活节的举办,吸引更多的市民、活动走进文创产业园区,不断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旅游综合功能。<br /> <strong>&nbsp;&nbsp;&nbsp;&nbsp;(八)文化会展业</strong><br /> &nbsp;&nbsp;&nbsp;&nbsp;文化会展业主要指文化类会展或富有文化创意特色的会展业。<br /> &nbsp;&nbsp;&nbsp;&nbsp;1.发展目标<br /> &nbsp;&nbsp;&nbsp;&nbsp;(1)近期目标<br /> &nbsp;&nbsp;&nbsp;&nbsp;1)到2013年,全年文化类会展数量占全市会展总量的一半以上,文化类展览总面积突破80万平方米。<br /> &nbsp;&nbsp;&nbsp;&nbsp;2)到2013年,定期举办12个以上的文化类品牌展览;拥有10个以上定期举办、参与人次10万以上的大型品牌文化节庆活动。<br /> &nbsp;&nbsp;&nbsp;&nbsp;3)到2013年,培育形成一批善创意策划、会市场运作、能提供优质服务的品牌会展举办企业,形成2&mdash;3家管理服务水平与国际接轨、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文化会展龙头企业。<br /> &nbsp;&nbsp;&nbsp;&nbsp;(2)远期目标<br /> &nbsp;&nbsp;&nbsp;&nbsp;到2015年,进一步打响中国国际动漫节品牌,有效提升中国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的影响力和辐射力,通过培育一批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文化会展平台,把杭州打造成国内乃至国际具有&ldquo;生活品质&rdquo;鲜明特征的文化会展集聚城市和国际会议目的地。<br /> &nbsp;&nbsp;&nbsp;&nbsp;2.发展方向<br /> &nbsp;&nbsp;&nbsp;&nbsp;依托杭州、浙江的产业优势,重点培育中国国际动漫节、中国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中国印文化博览会、西湖艺术博览会、杭州艺术博览会等文化会展活动。结合我市十大产业发展,加大场馆建设力度,积极举办高水平的国际展会和论坛。加快完善创意策划、场馆管理、会展传播、招商代理、广告代理、布展设计、设备租赁等配套&ldquo;产业链&rdquo;,提高文化会展业的关联度与辐射力。培育市场主体,壮大会展协会,优化会展环境,逐步健全会展业的市场化、社会化运作机制,推动产业发展。<br /> &nbsp;&nbsp;&nbsp;&nbsp;3.发展举措<br /> &nbsp;&nbsp;&nbsp;&nbsp;(1)重点办好动漫节和文博会两大节展。实施项目驱动和品牌引领战略,创新办展思路与机制,紧密结合城市品牌宣传推广工作,优化传播途径,加大营销力度,不断扩大会展规模,进一步提升&ldquo;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产业化&rdquo;水平,进一步提高两大节展对杭州动漫产业和文创产业的影响力与带动力,力争使两大节展在范围、受众、形式、影响等方面实现新突破,着力把中国国际动漫节打造成为推动杭州乃至全国动漫产业发展的国际知名会展平台,把中国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培育成为继深圳文博会、北京文博会之后国内最具影响力和最具产业特色的综合性文创类博览会。<br /> &nbsp;&nbsp;&nbsp;&nbsp;(2)培育会展主体与会展市场。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繁荣文化会展市场。鼓励高校名企参与共同打造杭州文化会展品牌项目,促进城市品牌与行业品牌、企业品牌的互动。加强文化会展行业服务管理,引导行业规范、健康发展。<br /> &nbsp;&nbsp;&nbsp;&nbsp;(3)优化会展配套与服务保障。加快建设杭州奥体博览中心,尽快解决制约我市文化会展业发展的场馆瓶颈问题。注重会展策划、施工设计、展览搭建等环节的培育发展,打造文化会展产业链。进一步提升政府在大型会展活动中的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文化会展的配套及服务保障能力。<br /> &nbsp;&nbsp;&nbsp;&nbsp;(4)加强策划包装与营销推广。紧密结合城市特色和城市品牌,促进文化会展业与城市文化、城市经济的有机结合,推动展览、会议向品牌推广、大型节庆文化活动、体育赛事领域拓展。创新载体机制,强化主题特色,注重杭州会展整体营销,进一步提升杭州文化会展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对外影响力。<br /> <strong>&nbsp;&nbsp;&nbsp;&nbsp;六、重点工程</strong><br /> &nbsp;&nbsp;&nbsp;&nbsp;围绕做足、做好&ldquo;名人、名园、名企、名品、名牌&rdquo;文章,深入实施五大工程,为杭州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中心提供战略支撑。<br /> <strong>&nbsp;&nbsp;&nbsp;&nbsp;(一)人才队伍开发工程。出</strong>台实施《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涵盖全市八大重点文创行业,推进青年文艺家发现计划、杰出女装设计师发现计划、&ldquo;市长杯&rdquo;创意杭州工业设计大赛、创意杭州广告设计大赛等一批重点项目,着力抓好人才的&ldquo;选拔、引进、培养、使用和管理&rdquo;五个环节,加快构建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具有杭州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到2015年,通过引进一批行业领军人物和创业团队,培养、发现一批创新与创意人才,进一步优化杭州的文创人才队伍结构,把杭州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人天堂。<br /> <strong>&nbsp;&nbsp;&nbsp;&nbsp;(二)产业园区示范工程。</strong>完善落实《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利用工业厂房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实施意见》、《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认定和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加快市级文创产业园区(楼宇)建设,不断丰富园区产业生态,加快提升文创园区竞争力,积极推动园区加快实现从企业集聚向产业集聚、从扩容到提质、从增量到增效的转变。开展全市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评选活动,着力打造一批标杆园区。到2015年,全市市级文创园区、市级文创特色楼宇数量分别达到20个和30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数量力争达到15个,位居全国前列。<br /> <strong>&nbsp;&nbsp;&nbsp;&nbsp;(三)大企业集团培育工程。积</strong>极落实《关于加强杭州市重点文化创意企业(集团)培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立完善市文创委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用好市文创产业专项资金,围绕八大重点行业,加快培育一批发展前景好、经营业绩优、业界知名度高,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占有率进入国内同行业前十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出口创汇业绩位居全省同行业前列的龙头领军文创企业(集团)。认识贯彻《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我市文创企业创业板上市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快企业上市步伐。到2015年,争取有5家文化企业进入全国&ldquo;文化企业30强&rdquo;,全市文创类上市企业数量力争达到10家。<br /> <strong>&nbsp;&nbsp;&nbsp;&nbsp;(四)文化精品创作工程。</strong>研究制定《市委宣传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文艺精品创作的实施意见》(暂名)、《杭州市&ldquo;文化精品工程&rdquo;重点创作题材评审办法》(暂名)等政策文件,坚持&ldquo;二为&rdquo;方向、&ldquo;双百&rdquo;方针,以&ldquo;五个一工程&rdquo;为龙头,整合资源,精心策划,进一步推进文化内容创新,进一步提高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到2015年,打造一批 &ldquo;百姓叫好、市场叫座&rdquo;、可供市场长年演出的精品剧目,推出一批具有时代特征、杭州特点、中国特色和较大影响力的传世力作,文学、戏剧、广播、电视、曲艺、音乐、舞蹈、书法、美术、摄影等领域作品获国家级大奖数量位居全国前列。<br /> <strong>&nbsp;&nbsp;&nbsp;&nbsp;(五)文创品牌建设工程。继</strong>续办好中国国际动漫节、中国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两大重点会展活动,力争在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及产业带动性方面取得新突破。积极推进杭州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ldquo;工艺和民间艺术之都&rdquo;工作,努力成为创意城市网络在亚太地区的关键性节点。积极引进一批国际知名创意赛事奖项,精心培育 &ldquo;市长杯&rdquo;工业设计大赛、&ldquo;国际纹样设计大赛&rdquo;等专业赛事活动,着力打造一批专业品牌。继续推出&ldquo;创意生活节&rdquo;,促进创意和生活融合。紧密结合城市品牌宣传推广工作,优化传播途径,加大品牌营销力度。到2015年,形成一批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活动、赛事与论坛品牌,培育一批文化知名商标,不断提升我市文创品牌的综合价值。<br /> <strong>&nbsp;&nbsp;&nbsp;&nbsp;七、保障措施<br /> &nbsp;&nbsp;&nbsp;&nbsp;(一)进一步强化统筹协调。</strong>市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市文化创意产业指导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要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创新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各区、县(市)要确保人员到位、资金到位和政策到位,积极推动辖区产业发展。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的优势与作用,在法制保障、监督检查、调查研究、建言献策等方面为全市文化发展提供支持。进一步发挥文联、社科联等群众团体的作用,为全市文创产业发展增添交流合作、宣传推广的平台。加强市校合作,整合各方资源,以项目开发、会展赛事、人才培养为抓手,充分发挥中国美院、浙江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市内外高校的学科优势,为全市文创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br /> <strong>&nbsp;&nbsp;&nbsp;&nbsp;(二)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strong>继续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对已经完成转企改制的企业单位,加快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重塑一批新型市场主体。继续做好深化文艺院团改革,逐步完善体制机制,解决一些改革遗留问题,加快提升文艺院团的艺术生产和市场运作能力。继续优化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提升文化管理能力。鼓励和支持国有文化集团、重点国有文化企业及其他领域大型国有企业向文化创意产业战略投资者转变,提高国有资本在文化领域的控制力。积极支持和引导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创产业领域,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文化单位改革。<br /> <strong>&nbsp;&nbsp;&nbsp;&nbsp;(三)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积</strong>极落实现有的财政税收和投融资产业扶持政策。市文创产业专项资金在现有基础上根据财力逐年增加,重点加大对原创精品、龙头企业、示范园区、人才引进等项目的支持力度。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强化调查研究,联合有关部门,力争在人才建设、项目用地、税收优惠等方面政策上取得新突破。抓紧研究制定《关于加快推进文创产业&ldquo;西进&rdquo;的实施意见》(暂定名),优化产业布局,进一步加快城乡区域文创产业统筹发展。继续抓好系列文创产业集合债权基金的发行与管理工作,鼓励在杭金融机构创新推出适合中小文创企业的融资产品;加大文创企业上市培育力度,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切实做好杭州文化产权交易所、市文投公司、文创产业投资基金及无形资产担保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的运营工作,培育文创类专业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和创投基金,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积极促进文化产权与金融资本的对接。<br /> <strong>&nbsp;&nbsp;&nbsp;&nbsp;(四)进一步严格督查考核。</strong>健全市文化创意产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单位工作例会制度及联系人例会制度、市级文创园区(楼宇)联系人例会制度、产业信息报送制度等工作机制。加快研究制定考核实施办法,把文创产业发展各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各级党委、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作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指标。建立督查问责制,重点对各区、县(市)文化建设与文创产业发展指标、重点任务、政策落实和项目推进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健全统计部门和各部门分工合作的统计工作机制,加强产业运行情况的统计监测与分析,定期发布全市文创产业统计分析报告。<br /> <strong>&nbsp;&nbsp;&nbsp;&nbsp;(五)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依</strong>托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加快建立和完善信息、技术、人才、交易、创业孵化、融资等公共服务平台。积极推进文化产品流通业发展,加快培育专业实体市场和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兴文化市场,加快网络线上交易与线下物流结合的文化产品流通模式建设。加快组建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按照&ldquo;一业一会&rdquo;、&ldquo;专业专会&rdquo;的理念,加强各重点行业协会的建设,充分发挥协会沟通、协调作用。加强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培育和发展项目推介、商业经济、人才培训、风险投资、代理服务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努力形成以市场化为方向,以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和行业协会为主体的文化创意产业服务体系。<br /> <strong>&nbsp;&nbsp;&nbsp;&nbsp;(六)进一步促进对外交流。</strong>充分发挥两岸四地工作小组指导作用,建立健全两岸四地文创产业协作机制,积极开展在香港、澳门、台湾等地产业推介招商,研究举办&ldquo;两岸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联盟论坛&rdquo;,强化两岸四地交流合作。加快成立杭州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暂定名),推动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后流动工作站落户杭州,定期推出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加快推进杭州申报联合国创意城市网络&ldquo;工艺和民间艺术之都&rdquo;工作,进一步扩大杭州文创产业的影响力。加强市场调研、咨询和营销业务,研究出台专项政策,鼓励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推动文化企业&ldquo;走出去&rdquo;。<br /> <strong>&nbsp;&nbsp;&nbsp;&nbsp;(七)进一步营造发展环境。</strong>继续开展&ldquo;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十大风云人物&rdquo;等评优活动,挖掘成功典型,传播创业精神,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新、勇于探索、崇尚成功、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完善和优化文化消费的基础设施和消费环境,增强消费者购买意愿和能力,提升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深化版权保护示范城市建设,继续做好版权保护&ldquo;五进&rdquo;工作,努力形成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氛围。继续开展&ldquo;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先进单位、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先进街道(乡镇)&rdquo;等评选活动,树立和表彰产业发展先进典型,营造产业蓬勃发展局面。充分依托报纸、网络、电视等媒体资源,通过开辟专栏、组织专题、设立论坛等形式,加大对全市文创工作的宣传力度。</p> <p> 附件:<a href="/upload/editor/files/20120530_043121.doc">1.杭州市在建、待建文创园区(楼宇)主要项目汇总表</a><br /> &nbsp;&nbsp;&nbsp;&nbsp;&nbsp;<a href="/upload/editor/files/20120530_043150.doc">&nbsp;2. 杭州市文创人才队伍建设主要项目汇总表</a><br />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a href="/upload/editor/files/20120530_043208.doc">3. 杭州市重点文创节展赛事汇总表</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