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央视《新闻直播间》报道“浙江杭州:以‘人文传承’守护身边的古井”,讲述了上城区对古井文化的深研细挖、对小微水体的系统治理。
出实招
专项养护定期巡查
上城区由管理养护单位收集、整理负责范围内的水井资料,制定“一井一方案”。编制水井档案,建立健全水井档案管理,将相关养护情况用图片、文字说明等形式进行记录存档。
上城还划拨资金,由养护单位定期对其进行清淤、内壁修缮、截污纳管、井台井圈、汲水设施、地坪保养维护、绿地调整及标识碑刻等专项养护,做到井底清淤每年不少于1次,井圈、洗衣台、坐凳、铭牌、汲水设施等设施保养每年不少于2次。
除此之外,一套水井日常巡查机制要求管理养护单位及属地街道落实专人每月至少一遍巡查,文保专员和社区工作人员每周至少一遍巡查。同时,委托专业资质机构定期进行水质检测,将水质监测结果公示上墙,确保居民放心用水。
保长效
全民参与爱井护井
在紫阳街道,23口古井均任命网格井长值守,由井长每天巡查水体质量及周边环境。一年来,网格井长们清理古井周围垃圾、劝导不文明行为等200多起,日常抽洗养护古井40余次,有效地保障了古井的水体质量。
街道还成立了首个民间古井研究协会,共有23名成员,年龄均超过65岁。协会以“守护、保护、传承”作为活动宗旨,通过社区、街道的联动机制,以污水管网的升级改造为抓手,解决了宝成寺义井的污染问题,得到了附近居民的热烈支持。街道联合古井研究协会和辖区各所学校组织的“井小二”假日小队活动,以大手拉小手,带动辖区青少年聆听古井故事,激发他们的爱井、护井意识。
重传承
深入挖掘古井文化
一本《坊巷古井名录》, 为古井“上”了“户口”。在名录中,详细记载了南宋御街二十三坊周边17口古井的前世今生,为相关部门制定“一井一护”方案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而一批与水相关的诗歌、顺口溜、三句半等文艺作品,正是上城充分挖掘老杭州的文化,有机融合古井元素后创作的。与此同时,古井回忆录、老杭州说古井、“五水共治”文化节等一系列民间活动,营造了全民爱水护水的良好氛围。
在南宋御街,一条二十三坊古井旅游线路,挖掘了古井背后的故事,积淀老杭州的人文情怀,使古井文化“活”起来,打响了百年古井的新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