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机构简介 文创资讯 信息公告 政策法规 展会活动 创意空间 创意精品 行业矩阵
您当前的位置 :创意天堂 > 言之有范> 正文
《国家宝藏》之国宝音乐会,能否开启文化交流新方式?
发布时间:2019-11-04
来源: 言之有范

10月24日,中国《国家宝藏》栏目组携手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以《中日文化交流协定》签署四十周年为契机,举办了一场特殊的《国宝音乐会》。这次音乐会以音乐再现历史,牵起两国文化交流的桥梁,也引发了人们对文物“出海”新思维的广泛思考。习近平总书记曾将文物比作中国的“金色名片”。那么,中国文物“出海”究竟应如何展现这张“金色名片”,从而达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中国文物,国家文明的“金色名片”

2019年,恰逢《中日文化交流协定》签署四十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宝藏》栏目组于10月24日集结中日两国重量级艺术家,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国宝音乐会》。活动沿袭了《国家宝藏》的讲述模式,先后邂逅五件国家宝藏,聆听它们的前世传奇,再由中日两国重量级的古乐表演艺术家,奏响它们的今生故事。

该次《国宝音乐会》中呈现的国家宝藏包括唐代螺钿紫檀五弦琵琶、敦煌莫高窟壁画《伎乐图》、唐代刻雕尺八、乐舞面“兰陵王”以及唐古琴“九霄环佩”琴。音乐会以独奏与合奏为主要展现形式,生动还原了千年前盛唐的绝代风华,再现了流传千年的清音雅乐。这次活动是中国文物“出海“的一次崭新尝试,以音乐形式再现历史,促进两国音乐文化的交流互鉴,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文物“出海”新思维的广泛思考。

提到对外交流史,中国文物的“出海”早在鸦片战争爆发前夕就有史可循。1839年,美国商人内森·邓恩在美国费城举办展览会,展出超过1200件中国古代艺术品、陶器、博物学标本及塑像,吸引逾十万名观众购票参观。这次展览会虽非国人主办,但却是中国文物在境外的首次集中展示,开创了中国文物“走出去”真正意义上的先河。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文物交流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相关负责人钱卫表示,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的中国出境文物展览120余项。其中,1973—1978年中国政府赴法、日、英、美等16个国家和地区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拉开了我国文物外交的序幕。

而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文物展览各项指标更是呈现大幅度提升态势。据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数据显示,2000至2017年间,中国举办出境文物展览累计超过840个,是之前50年举办出境展览数量的6倍多。近年来,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化,文物展览数量仍在逐年增加,影响力逐步增强。文物展览主题也更趋专精化、多元化,展览交流也由外方主导的单向交流走向双边交流、联袂合作及中方自主策展。

中国是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世界文明古国,也是名副其实的文物资源大国。据普查统计,我国现有不可移动文物76.7万处、国有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以及数量众多的民间文物,全国有博物馆5000余家,文物规模和博物馆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习近平同志曾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其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被誉为国家文明的“金色名片”可谓是当之无愧。

文物“出海”,传播效果如何最大化?

习近平同志曾在《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一文中强调“对待不同文明,不能只满足于欣赏它们产生的精美物件,更应该去领略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不能只满足于领略它们对以往人们生活的艺术变现,更应该让其中蕴藏的精神鲜活起来”。文物“出海”要想真正达到中国文化的广泛传播,必定要使文物“活”起来,打造活态中华文化。而针对如何做到中国文物“出海”传播效果最大化,笔者将以“一个核心”、“双向维度”、“三大创新”为逻辑,阐述个人见解。

1

一个核心

中国文物是中国文化的“金色名片”,其背后是一整套完整的中华文明体系。文物外交的根本目的在于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首先应打造文物外交品牌,打造品牌效应。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学院院长单霁翔曾表示:“讲好中国故事,是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基本途径,就是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文章中写到,把中国声音传出去,应将文物价值传播推广体系纳入国家对外传播话语体系。虽然在中国文物出境交流之中,多是政府及国家事业单位起决定性作用。但是无论是展销还是展出,其核心都在于中国文化的有效传播,并更好地与世界各国文明进行交流,达到普世价值、普世情感的互融互通。文物“出海”不是一厢情愿的给予,更需要双方文明的交流。因此,文物“出海”也需“供给侧改革”。在展览策划之中,相关部门应更加专注于参展受众,争取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文化折扣的最小值。

2

双向维度

中国文物这张“金色名片”的背后是中国精神,承载的是中国故事。而这种中国精神的阐述也是多维度的,这里笔者将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进行阐述。

首先,在时间维度上,中国文物“出海”应着眼“当下”。回顾历史,我国早期的文物出境展览多是以古代中国的某个朝代或某个历史阶段为展现对象,旨在展现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然而,作为中国文化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文物“出海”展现的不仅仅是古代中国的博大精深,更是今天中国的欣欣向荣,与未来中国的繁荣昌盛。文物策展应在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着眼当下,结合新时代、新热点、新趋势,全方位展现今日中国的新气象。这不仅是中国文化传播的需要,也往往是最能引发外国友人观展兴趣的关键点。

2007年至2008年大英博物馆的“中国秦始皇兵马俑展”吸引了超过85万人观展,成为该馆历史上观看人数第二多的展出。该展览之所以能获得巨大成功,除了得益于世界对中国的好奇外,还依靠馆方极好的策展思路。它以秦始皇的政治制度与庞大帝国为背景,落脚在当今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之上,展现了今日中国的发展,吸引了广大观展者的兴趣。

在空间维度上,中国文物出境交流走向广度的扩展。在新时代背景下,“一带一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概念相继提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就“文化遗产保护长廊”概念达成共识。文物展览为“一带一路”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一带一路”为文物“出海”提供了更高的平台。新时代文物“出海”当以此为契机,联动“丝路”沿线各国,在“中华文明圈”的基础上,建立“文物朋友圈”,积极开展历史文物、文物保护技术以及文保经验等的交流,推动世界遗产保护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加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

三大创新

随着科技迭代与现代化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物“出海”早已迈入新的历史阶段。新时代当有新特征,笔者认为可以从思路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三个角度进行思考。

思路创新

策展思路由主观决定走向亲缘化、年轻化。所谓亲缘化指的是策展主题在展示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的同时,深入本地文化,挖掘双方文化的亲缘性、价值的共同点。展览通过探讨文化的互通和交流,以多样化形式广泛吸引在地观众参观,扩大文物展览传播力度,真正做到文明的交流互鉴。本次《国宝音乐会》就以中日文化渊源为中心,展现两国历史的紧密联系。中日文化同根同源,它所展现的不仅仅是中国的文化,更以音乐交流的形式,展现中日友谊,强化日本友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此外,2019年,日本“三国志展”在东京再次上演。该展览深入挖掘日本在地文化,将中国文物与日本漫画相结合,让中国文化更易懂、更有趣,最终在60余天内吸引观众超33万人次,反响空前强烈。

正如前文所述,文物“出海”应着眼当下,以年轻化形式展现今日中国。由于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世界各地文化交流加速,价值观与社会问题都出现了一致性。此外,伴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步上升,越来越多外国友人希望看到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在文化“出海”的策展过程中,相关单位可以通过聚焦中国新问题、新趋势,寻找外国游客兴趣的激发点,展现当下中国的发展变化,达到两地观众的情感共鸣。2017年,中国对外文化集团、中华传统文化行组委会的“中国传统文化行”大型文化交流品牌项目香港站开幕。活动在关注传统文化之余,将目光聚焦到当下热点与新趋势,举办了“从电子竞技看青年人眼中的中国文化”等系列论坛与讲座,引起广泛关注,为中国文化输出提供新思路。

内容创新

文物“出海”不再是文物自己的战斗。随着现代社会媒介的发展,文物也走上了新的平台,所谓文物“出海”指的不再局限于文物本体,而扩展到“大文物”概念。“大文物”泛指文物以及文物衍生出的具有深厚文化历史底蕴的产品,其中包括影视产品、文创产品、文物保护技术等。众所周知,文物具有易损坏、难接触等特征,文物策展周期长,耗资巨大。而“大文物”展览基于文物内核,将中国精神进行演绎,一方面通过新型展示方式减少文物损耗,降低策展成本,另一方面通过多维演绎,增大观众的参与感,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在未来的展览,文物本身不再是决定性因素,“文物+文物”衍生品的“大文物”展览将为中国文物“出海”的未来开辟出崭新道路。

2018年,“中国文博创意”展览带领敦煌研究院在内的18家中国文博机构出海德国,强调中国元素的国际文化交流。如今《国家宝藏》节目携《国宝音乐会》展销日本。这些都是“大文物”展览的优秀案例。在未来文物“出海”之路上,相关机构应坚持多维共进,形式创新,探索全新“大文物”展览模式,塑造全媒体渠道下的文物“出海”模式。

形式创新

以数字化手段,做到“眼前无一物,眼前有万物”。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迭代更新,社会数字革命兴起,越来越多文博人站在时代前沿,早已将目光聚焦于文物的数字化展示。文物的数字化一方面可作用于博物馆文物档案管理,另一方面则是跨过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探索文物的全新呈现形式。2017年,国际网文物局主办的“互联网+中华文明”数字展亮相第四届“互联网之光“博览会,整个展厅没有一件文物实体,却充分利用3D打印技术、互联网交互系统等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此外,作为文博发展前锋的故宫博物院,早已与腾讯集团强强联手,通过“数字化+云化+AI化”加快“数字故宫”的建设步伐。

要想让中华文化真正在参展地落地生根,必须以系列化思路,建立文化交流的长效机制。传播中国文化,功夫下在日常。文物“出海”不仅仅是一次展览,更在于中国文化的潜移默化与中国精神的有效传达。中国文物“出海”不能满足于一时的轰动,而应在展览之外,通过举办论坛比赛等系列活动扩展文化生命力,探索中外文物交流的长效机制。展览部门可寻求与当地中国驻当地文化部门与孔子学院等文化机构联动,通过系列活动激发在地居民热情,深入社区、学校,传播中国文化。

文物“出海”的根本使命是中国精神的传达与中国文化的传播。它为当地人民带去的是中国故事、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与中华文化,为中国带来的是文明的互鉴与人民的深厚友谊。我国文物“出海”尚不成熟,在出展的过程中应进一步学习国外策展机构成熟的展览运作模式,以灵活多样的展出方式、高层次的多媒体技术、多样的互动体验、以及配合展览组织的专题演讲打造中国“大文物”的全新之旅。

在未来,我们期待政策红利进一步释放、制度保障进一步完善,社会各界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参与中国文物的“出海”之旅。中国相关机构更应借力“一带一路”与世界教科文组织等多平台,建立长效交流机制,走出文物出海的中国之路。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文物外交基于文物,而超于文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大文物”出海志在必行。

参考来源:

刘玉珠,文物走出去:向世界阐释中国,助世界认知中国

光明日报,中国文物“走出去”的早年故事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金色名片——改革开放40年中国出入境文物展览回顾

新华社,敦煌莫高窟文创产品将赴德国法兰克福展览

国家文物局,国家文物局召开新闻发布会 解读《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

央视综艺国家宝藏,东博君,承蒙关照,『国宝音乐会』即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