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机构简介 文创资讯 信息公告 政策法规 展会活动 创意空间 创意精品 行业矩阵
您当前的位置 :创意天堂 > 言之有范> 正文
易水湖读书会 | 回归阅读,回归原著
发布时间:2019-07-15
来源: 言之有范

此次进入美丽乡村的“易水湖读书会”,除了与乡村密切相关“文化空间:城市与乡村”为主题的自选书和《乡土中国》,还有其他不同主题的自选书籍。今天的言之有范为大家精选了八位同学的自选书读书分享,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洪欣言

《设计中的设计|全本》

原研哉 | 著

《设计中的设计 | 全本》是作者在原版基础上进行延伸、修订、扩增后的版本。本书共分为9个章节,通过大量的案例,以及对这些设计所进行的另一种设计行为——语言表达,对原研哉自己的设计理念以及整个日本现代美学的发展由来、感悟等进行的归纳与传达。与最初版本有所不同的是,作者将“What is design?”这一章节由第一章调至最后一章,它不再在一开始就将属于作者的既定思维强加与读者,而是在大量的案例、感悟和对日本设计发展由来等的分享之后,才引导读者去思考什么是设计,属于本民族的设计又是什么,又该如何走出本民族的设计之路?

尽管没有对如何发现属于本民族的设计美学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指导”,但这仍然是一本具有启发性的书。同时,它对于普通人也具有启发性,文中日常用品的再设计方案、针对五感觉醒的设计、对于日本设计中“白”的思考……都能给予人们很大的启发。

林一民

《创意生活:新文化产业》

安吉拉·默克罗比 | 著

《创意生活:新文化产业》是英国著名媒介理论家和女性主义学者安吉拉·默克罗比的力作。作者从文化研究的视角出发,重点关注创意工作者的工作和生活状态以及创意产业与治理者之间的关系。

作者批判了佛罗里达对于创意工作的浪漫化看法,认为那是一种披着“玫瑰色”外衣的欺骗,作者把令人憧憬的文化创意产业不那么光鲜的一面呈现了出来,创意工作表面上是愉快而富有激情的、能使人摆脱枯燥平凡的工作,但“作为人力资本的艺术家”同样面临着创作上和生计上的两种风险,需要承受劳动保障的缺失和收入的不确定性。因此,在大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同时,如何更好地保障创意行业工作者和创意人才的基本权益和发展利益,也应是学术研究和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郝兰芝

《理解媒介》

麦克卢汉 | 著

该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篇,展开论述了四种观点,第二部分实践篇,剖析了二十八个案例。媒介随着技术进步而发展,理解媒介的变化要从几次工业革命说起,尽管这本书的成书的时候还没有互联网、没有人工智能、VR等,但这本《理解媒介》对于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今天,依然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媒介的变化改变的是人类的思维,就如作为媒介的手机的大行其道,潜移默化的让人们产生了碎片化的思维方式。只有理解媒介的影响,才能按照人类自己的意愿去发展媒介。

第四次科技革命将怎样改变世界和人类,而人类反过来会怎样影响世界及更新的技术?这又是一个迷一样的待解的话题,也许《理解媒介》能提供我们一些不一样的启示。

邢拓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萨缪尔·亨廷顿 | 著

萨缪尔·亨廷顿从文明的视角去解读时政问题,他认为由意识形态和超级大国关系界定的联盟正让位于由文化和文明界定的联盟,文明之间的断层线正在变成全球政治冲突的中心地带。冷战后的世界主要是由八个主要文明构成的,它们分别是西方文明、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东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可能的非洲文明。这些文明大多数都有一个代表性的核心国,比如中华文明的核心国是中国,东正教文明的核心国是俄国,这些文明互相间的利益博弈,就决定了世界秩序。文明冲突论”自诞生之日起便备受争议。

其实,就中国而言,从“一带一路”倡议到今年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可以看出,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中国文化的复兴将为与其他文明的对话交流提供更多可能,真正的文明之间不应也不会发生冲突对抗。

赵紫来

《社会学的想象力》 

赖特·米尔斯 | 著

赖特·米尔斯是社会学史上的传奇人物,斯人去世虽已经超过半个世纪,但他对社会学的影响力持久而深远。现今时代的社会科学,不再关注人类的多样性,放弃了比较研究,过分强调专业化从而不愿整合社会科学的各个部分作系统化的研究。社会科学的学者抛弃历史,切割历史,狭隘地看待历史,对历史进行“仪式化的运用”。同时,他们忽略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从而错失了对个人生活历程进行研究记录的机会,去做对所谓“人性”的抽象。这些现象在米尔斯看来都是相当荒谬的。

我从中的受益就像我在看整本书时的感觉是一样的,或许我还不明确我能做什么,该做什么,但在适当的时候,米尔斯教会了我不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社会科学的研究,不论是社会学还是法学,既不是孤芳自赏,也不是缘木求鱼,而是一种“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一种站在公共论题的高度上的真切关注和考察。

杨矞

《论美国的文化》 

彼得·弗兰科潘 | 著

马特尔认为人们缺少对美国的文化体制的正确分析,没有全面理解美国的文化意识形态,只有认识到美国文化并非神话般的存在,看到其脆弱性和局限性,才能够有助于掌握文化博弈中的主动权。作者从文化政策和文化社会两个方面对美国文化形成原因进行了解读,“这是迄今为止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全面深入研究美国文化及其运行体制的当代巨著”。书中也对非营利性机构丧失本义、公民社会遭到侵蚀、市场侵入非商业领域的恶果、文化民主化的失败、文化多元主义的偏差、新的审查制度等进行了详尽分析。

然而,在了解输出国的文化产业和文化政策,尤其是理解输入国文化意识形态,有针对性的作出政策和建议后,更重要的还是发展本国的文化。“问题不是补贴艺术,而是培育市场”,与其沉迷于“文化战争”,不如埋头于发展本国的文化,只有强大深厚的文化力量才是在本土与全球之间双向运行的重要资本。

张楚炀

《如何读一本书》

莫提默·J·艾德勒 查尔斯·范多伦 | 著

这是一本实用性工具书,但并不是一般的速成类畅销书,而是对阅读的方法进行了系统化的论述。在对于阅读方法的系统论述中,作者将阅读分为四个层次,提出了四个层次的阅读要求,提供了一些实用性建议和方法。四个阅读层次分别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

但也许是因为作者倾向于认为“阅读是为了帮助人类增进理解力”,此书具有一定倾向性,基本上都是如何阅读一些较有逻辑性、条理性的论述性书籍,包括科学、哲学、方法论等,但对于诗集、小说等其他类型的书籍并没有更多介绍。尽管此书具有一定局限性,但却不足以说是缺点或是不足,“好的阅读,也就是主动的阅读,不只是对阅读本身有用,也不只是对我们的工作或事业有帮助,更重要的是能帮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此书为读者提供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仍然十分实用且引人深思的。

汪晓琳

《定位》 

特劳特 | 著

“定位理论”是指企业在市场中或者推出产品时占据消费者心智,实现顾客认知上的差异化。换句话说,品牌不是靠投入大量金钱与传播就能进入顾客心智的,而是要以准确定位为前提。《定位》是一本非常精辟独到,深具哲理的书,我最喜欢书中“找一匹马骑”这一小段,它让我改变了对西方人的看法——谁说西方人认死理?就成功学的角度,比中国人更加深谙人际关系的规律与方法,精炼而深刻。书中提到了“六匹马”,分别是公司、上司、朋友、好的想法、信心以及自己。

阅读之后,让我不禁思考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时代,定位理论适用吗?文化产业与定位理论的关系是怎样的?所以,阅读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受益是学习了一个工具、一种方法、一种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