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机构简介 文创资讯 信息公告 政策法规 展会活动 创意空间 创意精品 行业矩阵
您当前的位置 :创意天堂 > 创意精品> 正文
警署、监狱变身香港文创新地标,大馆的华丽转身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发布时间:2019-02-18
来源: 言之有范

监狱一直是关押犯人的地方,但有些监狱在废止后居然被改造成艺术场馆,如魁北克城19世纪古堡监狱、香港前中区警署、关押过奥斯卡·王尔德的英国雷丁镇牢房等。始建于1841年的大馆,见证了近代香港的社会变迁。它曾是香港的警署、裁判司署和监狱重地,也是目前香港大型的古迹保护项目和地标性文化综合体。历经十年改造,香港大馆如何变身世界上最文艺的监狱?

在香港,戒备森严的监狱是社会高度法制化的象征,而以《监狱风云》为代表的监狱题材电影曾经见证着香港电影的辉煌。或许世界上没有哪个地方的电影像港产片那么频繁地表现警察和黑道主题,展现黑白正邪的较量。

在香港,有一个能满足你“警察梦”的好去处,这就是位于荷里活道的大馆。

“大馆”是昔日香港人对于警察总部的旧称,其是由中区警署、前中央裁判司署及域多利监狱等共16座历史建筑构成的建筑群,占地1.36万平方米。

1.大馆的“前世今生”

从中环地铁站D口出来,沿着人流向高处走,走过一条长长的台阶,从奥卑利街的岔路就能进入中环大馆。虽然与外面仅仅一墙之隔,但是这里显然静谧很多。

进入警察总部大楼,就能看见大厅的侧面墙上有一块标志牌。这栋楼已经有了一百五十四年的历史,三次扩建的建筑过往被浓缩成几行字印刻在铭牌上。大厅一侧的墙面上还原了当时警察在此等待上司接见或升职面试时的情景。有不少警员会在这里站立等待,不敢坐下,担心弄皱警服,有失仪态。成为一位警察必备的身体素质,身高、视力和体能缺一不可。

沿着指示牌走下楼,能看到“关公驾到”的展览,其实不光是在警察署,香港的大街小巷,很多地方都能看见供奉关公的痕迹。关公代表着忠义诚信的精神,过去很多案件会在关公像前审判,一些孩童收养和结婚的重大时刻,也会在关公像前举行仪式,以表信守承诺,这是传统的忠义诚信精神在现代社会的延续。

走入营房大楼,从左侧一直走到尽头,是大馆的历史博物馆,记录着大馆的历史变迁和改造过程。

楼梯和窗户修旧如旧,保持着当年的模样。甚至在楼梯间的墙上,都还保留着之前的告示牌。

入驻这里的商店也在外部装饰上与大馆的整体风格一致,类型多样,但都极具格调。


大馆明信片,上面不乏许多珍贵的图片资料,具有收藏价值。


以大馆内主要建筑为原型设计制作的徽章,全套共五枚徽章,售价300港币(约人民币260元)。

除了极具大馆特色的文创产品之外,这里还有许多由香港本土设计师设计并制作的文创产品,如讲述香港文化的立体折页书,随手翻开,茶餐厅、大排档、便利店就会立体化地呈现在你眼前。

经香港赛马会的统一改造、招商后,沉睡的古迹因为餐饮、日用品零售、艺术品定制等商业业态的介入又重新焕发了活力。据工作人员介绍,大馆里衍生产品主要是由这里的工作人员自己设计,有时会采取与知名设计师合作的方式。业态涉及餐饮、服装配饰等,其中餐饮是最主要的盈利方式。

穿过营房便是域多利监狱。这是英国皇家海军在1841年登陆香港后建造的第一座公共建筑物,它也曾经受过二战炮火的洗礼。修缮了一年后便重新启用,直到2006年,政府将关押在其中的罪犯转移之后才正式关闭。

这里曾经囚禁过越南领导人胡志明、诗人戴望舒等名人。胡志明曾这样回忆:“囚室面积不值一提,只够人蜷缩而睡。头顶有一扇封着铁枝的半月形窗口,日间仅有些少光线射入”“抬头只见细如手帕的天空,令人觉得置身井底。”

走过监狱操场,我们能够看到一座现代化的建筑在古朴的建筑群中“不太合群”,这是大馆当代美术馆,由瑞士事务所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设计,2018年上半年才刚刚竣工。值得一提的是,北京的“鸟巢”也是这家事务所的作品。

大馆当代美术馆计划每年策划并主办六到八个展览以及艺术相关的公共项目。新建筑下方的半地下空间原来是监狱的洗衣场石阶,现在也已经过修整成为一个半露天的活动场所,经常会有电影放映活动和演奏会举行。

了解了大馆的现状之后,我们可以简单梳理一下大馆的发展历程。

1、1841年至2005年 域多利监狱

1841年1月26日,英军从现在的上环水坑口区域登陆香港。同年,英军在香港兴建的第一栋公共建筑物,便是大馆内的域多利监狱,既现在的大馆的前身。据讲解员介绍,彼时的域多利监狱中,九成以上是华人囚犯,只有极少数是欧洲籍士兵或水手。

2、2005年至2018年 活化改造期

域多利监狱在2005年底停止运作,2007年10月,时任香港特区政府发展局局长的林郑月娥将中区警署建筑群活化项目交由香港赛马会负责,此后,香港赛马会历时10年,斥资38亿港元进行了修复及保护等工程,由曾经设计过北京鸟巢体育馆的建筑事务所负责。据介绍,中区警署建筑群活化项目采用了最高的建筑修复标准,保留住九成以上的原建筑结构。除了保留其原有建筑风格,还加入不少现代设计和科技元素。比如在所有开放给公众的空间内都配有二维码讲解、数码拍摄道具、3D多面展示等多媒体互动装置。

3、2018年5月 重新开放

据了解,大馆将分三个阶段开放,首批开放11座历史建筑,包括警察总部大楼、监狱长楼、沐浴楼、A至F仓等。在大馆,访客可以通过保留的古建筑和文物回顾历史,亦能透过展览、表演节目、教育和外展活动,培养对艺术的欣赏。同时,大馆的公共空间和部分展览目前是免费开放的,香港市民只需提前在网上预约就可免费参观。

2.从监狱到文创地标,大馆的华丽转身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1、寻找现代与历史的平衡点

大馆是近代香港的重要历史地标,在活化改造的过程中既保留了原有的历史记忆,又融入了现代元素。

从外部建筑来看,目前大馆建筑群共有18座建筑,其中的16座是原有建筑的修复,两座是全新建筑即内设美术馆及当代艺术空间的赛马会艺方和内设演艺厅用作表演艺术、电影放映及教育活动等赛马会立方。新老建筑的融合既保留和活化了历史的印记,也为大馆在现代社会发挥新的功能提供了空间载体。

从内部改造来看,大馆的活化用现代创意的方式保留了很多它之前作为监狱的特色元素。比如,保留了包括15座监仓的域多利监狱,在这里设置了有不同故事的投影及声音效果,展示当时被囚禁者的日常生活;还有警察总部大楼以及监狱操场,这些场地除了最大限度保留原有风貌外,也被活化用作展览及活动场地,活化后的监狱依旧保持当年原貌,室内也未安装空调,活化团队希望前来参观的游客能感受囚房冬冷夏热的环境,让人可以身临其境地走进历史。同时,善于挖掘运用原有的历史文化资源,比如对关押过的戴望舒和胡志明等名人的墨迹和故事进行开发。


游客体验囚房生活

在大馆的开馆仪式上,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说:“从今天起,大馆将成为香港一个重要的文化设施,一个年轻人和艺术家聚集之处,一个让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回顾香港历史之地。”

大馆见证了香港社会的变迁。从一个集执法、裁判与囚禁的三合一建筑群,转化成为如今香港心脏位置的文化、历史、艺术的新的三合一中心。“保育古建筑、活化城市历史”近年来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风潮,但城市中不同时代建筑的并存则是另外一种创新的思路。

2、业态多元化

目前的大馆除了是一个饱含历史记忆的文化地标,更是一个集餐饮、展示、办公、教育、文创衍生品销售于一体的大型现代文化综合体。其中包括一个可以容纳200人的表演艺术中心、一个室外剧场、一个放映室、以及大量专为公共艺术准备的开放空间。比如,监狱操场被巧妙的从令人生畏的区域转变为一个致力于文化活动的新的开放公共空间,增加新的艺术和文化项目是开放和激活老建筑的关键策略之一。

3、创意主题活动集聚人气,承载公共文化服务功能

除了别具一格的新老建筑和丰富的业态以外,大馆还运用自身的公共空间举办各类创意活动,进一步集聚了人气,也承载着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

以重点展览《大馆一百面》为例,馆方在建筑群中的警察总部大楼内重建了旧时香港中环,将100个不同声音、故事融入互动展览,通过动画、行为艺术、影片及录音等方式将口述历史具象化,生动地构建出当年大馆内外的原貌。在“行大馆”“逛大馆”“入店铺”“望中环”及“去茶记”等5个展区内,观众可了解到中区警署建筑群的历史岁月及中区老店的兴衰变迁。

还有目前正在进行的“关公驾到”的展览,也吸引了大量参观者。除了展览历史资料外,还将现代的技术和创意融入其中。比如数字化技术让关公“活了过来”。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关公模样完全不同。参观者在电子屏幕上选择相对应的朝代地区后,投影仪便将那时的形象“投射”到立体雕塑上,原本平面的形象顿时活灵活现了起来。

从开馆至今,大馆已陆续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教育、娱乐活动。

随着内部场馆的进一步开放,更多艺术展览、艺术设计师的入驻,这里的“文化味儿”变得越来越浓厚,并有望成为继红磡体育馆、香港文化中心、星光大道等场地后,下一个香港文化新地标。下一次到香港,一定要去监狱里面看看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