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文创界,目前正达成一个共识——“杭州不得了。”
改革开放40年来,杭州从特色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出发,如今已逐步形成了以影视、游戏、互联网、艺术品为核心的文创产业链。
杭州文创产业一路高歌猛进,表现可圈可点,目前已经成为很多城市发展文创的标杆。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相较于杭州冬日街头的清冷,位于武林广场的浙江展览馆却是一片火热。2018首届文化消费节,正在这里举办。
走进展馆,能看到朕的心意·故宫食品一改往日深宫大院贡品之姿,用萌趣十足的文创产品吸引众多市民的驻足;能看到著名花鸟画家何水法,在现场挥毫泼墨,亲自教授外国友人与小朋友们画国画;能看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就坐在朱炳仁·铜的展位里同儿子朱军岷喝茶;能看到家长们带着孩子,在乐高活动中心搭积木、在中国美院美美讲堂制作团扇、在天下手工创作沙瓶画、在越韵文化学唱越剧、在王的手创体验刺绣……
据统计,为期五天的2018首届文化消费节,日均人流量高达1.5万人次,堪称同类展会中的“人气之王”。这场云集了来自全国各地近百个文创文博、书画篆刻、玉翠珠宝、紫砂陶瓷等品牌的盛会,以更青春、更亲民的姿态,为杭州市民在冬日献上一场暖意融融的文化盛宴、一个属于杭州自己的文化节日。
文化,已经成为杭州这座城市的气质和灵魂。正如中国文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先生所说,首届文化消费节将文化消费深入市民概念中、融入百姓生活里,打造出了大文创产业的“杭州样本”。
在首届文化消费节上,随处可见、可触、可感知到杭州历史文脉的广度、厚度与深度。浙江省博物馆的《富春山居图(剩山图)》系列产品、西泠印社·杭州书画社的“六任社长笔”、抱华楼何水法美术馆的“新文人紫砂壶”、晓风书屋的丰子恺系列文创产品、天目一品的天目盏等,都是由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衍生而来,极具杭州本土文化特色。
更令人欣喜的是,杭州市民的文化消费意识与文化消费能力,在这场展会上得到充分体现。展会前三天,朱炳仁·铜成交了40万元,光是铜壶就卖出了近40把;抱华楼何水法美术馆的新文人紫砂壶,第一批总共22把,卖掉了18把;西泠印社·杭州书画社一套1880元的“六任社长笔”成交了三套,单支“社长笔”成交超50支。晓风书屋的《丰子恺漫画日历2019》,更出现了卖断货的现象。
记者手记
旧瓶装新酒,或新瓶装陈酒,这是记者对杭州文创产业的一个突出观感。为什么这么说?
作为普通市民,记者深知杭州的“城设”一向以来都是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元素在杭州唾手可得。论文化产业,杭州的丝绸、茶叶天生自带文化属性,它们不是普通的轻工业或农业,杭州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为其赋予了独特的文化属性。
杭州一贯不缺文化和产业的融合,至于文创产业,又多了一个“创”字,即在文化产业的基础上多了创意、创新、创业。所以说,对杭州而言,如果文化产业是旧瓶,文创就是新酒。反之亦然。
2007年,是杭州文创产业的起点,首次明确提出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这13年来,相信大家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文创产业在杭州、在我们身边的烙印。
稍作留意就会发现,文创产业强大的生命力是在于,其覆盖面特别广,无论是行业产业、从业人群还是消费场景。年轻人只要有想法有创意能转化,可以入行;年长者在某个领域做到了极致,其匠心更是文创的灵魂。
杭州文创产业的蓬勃发展,除了自身的文化及经济的底子好,与杭州市对文创产业的推动密不可分。杭州文博会随同2007年杭州市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诞生,每年一届,连续举办了11年,规模与影响力都越来越大; 去年年初,杭州成为首批入选文化部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之一。去年8月,为加快建设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杭州市创建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实施意见》正式发布。
2018年12月14日—18日在浙江展览馆举行的2018首届文化消费节,首次鲜明地打出了“文化+消费”的口号,来自北京的故宫食品带着部分故宫文创产品前来探路,浙江省博物馆和西泠印社·杭州书画社、晓风书屋等本地知名文化企业悉数登场,通过一件件极具特色并富有生活应用场景的文创产品,使传统文化变得年轻时尚、高冷文化走进大众生活。
从历史文化名城到全国文化创意中心,再到文化消费试点城市,杭州无疑是懂文化产业的,并为文化赋能找到了接地气的增长点。
- 微信号:hangzhou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