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机构简介 文创资讯 信息公告 政策法规 展会活动 创意空间 创意精品 行业矩阵
您当前的位置 :创意天堂 > 言之有范> 正文
跨越时空的邂逅,民族记忆该如何守护?
发布时间:2017-08-30
来源: 言之有范

近日,清华大学清华大礼堂前草坪南端的日晷被人刻字,尽管该日晷是复制品,但日晷作为清华的标志性物件和典型的计时文物遭到人为破坏依然令人痛心。文物是一个国家历史的见证,是一个民族不可多得的物质文化遗产。文物保护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缺乏文物保护意识是对先辈足迹的无情践踏,是对民族精神瑰宝的无耻亵渎。文物保护工作的顺利落实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我们每个人的积极参与。

保护文物的重要意义

文物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发展轨迹的实物见证,是全体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俗话说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而破坏文物则是企图忘记历史的丑恶动机。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只有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从未断绝,先辈们在漫长的历史夜空中点亮一颗颗繁星,用伟大的人文关怀和高超的艺术造诣温暖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阴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工艺奇迹。习总书记在全国文物保护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指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和社会问题,我国文物保护工作起步较晚,文物保护意识淡薄,保护技术不成熟,综合开发手段单一。为了感恩历史的馈赠,为了让子孙后代铭记曾经的光辉岁月,为了让中华文明历久弥新,文物保护工作必须受到格外重视。

时代的缩影

每一件文物都如同一本历史书,用无声的语言讲述它所处时代发生的故事。文物让当代人能够窥探过往时代社会生活的景象,揭示历史的真相,还原历史事实,进而起到借古喻今、警示后人的作用。很多文物背后奏响的是一部血与泪的交响曲。凡尔赛宫建造时举法国全国之力,十年内民众不得有个人建筑行为;古罗马大斗兽场徜徉的是角斗士和奴隶们的哀嚎;废墟上的圆明园诉说着英法联军的罪恶。尽管这些文物的出现是在苦难代价之上开出的艺术之花,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的存在让我们更加清楚自身的民族处境和历史地位,让我们在民族发展的历程中不迷失方向。

文化的传承

文物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一些失传的技艺印刻在珍贵的文物上,具有很高的考古研究价值。保护文物就是保护优秀的民族文化,文物的代代传承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代代延续。青铜器的发现让古人叹为观止的金属铸造工艺重见天日,《清明上河图》群像式的人物展示和细致入微的刻画将市井风俗画的艺术技法推向高峰,帝王玉玺融合玉雕技艺与篆刻艺术,恢弘大气又不失章法。这些文物承载的优秀文化有着独特的气节、韵味和内涵,作为民族希望的新一代年轻人要守望住精神家园,承担起保护文物,传承文化的时代使命。

当下文物保护工作面临的问题

保护意识不强

目前我国全社会对文物保护的意识仍较为淡薄,文物保护工作还不能做到全方位落实,基本建设及旅游开发中存在随意破坏文物的现象。缺乏保护意识不仅是教育的失误,更是多方责任主体消极面对问题,懈怠文物保护工作的表现。广大人民群众对文物所蕴藏的巨大历史文化价值认识不足,主动参与文物保护工作的积极性不高,最终导致文物失去应有的呵护,保护文物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尤其在基层,有关部门对文物保护的重视力度不足,没能将文物保护融入正规的建设规划,甚至无视我国文物保护法,大兴土木搞大拆大建,违背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不利于文物保护意识在全社会的养成,造成我国文物资源的不可逆性破坏。

缺乏专业人才

保护文物需要人力资源的支撑,专业的人才技术优势是推进我国文物保护工作取得更大成效的助推器。目前,我国文物保护专业人才相对匮乏,组织队伍人员稀缺,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尤其缺乏保护技术人才。文物保护工作需要具备历史、考古、文物鉴定、文物保护与综合开发、文物管理等多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一方面,由于工作人员编制、经费、发展空间及激励机制等因素的限制,地方文保部门普遍缺乏对专业文物保护人才的吸引力,一些文物资源丰富却较为偏远的基层文物单位很难聘用到专业的文物保护人才;另一方面,文物保护人才的培养与需求相比出现明显滞后,文保专业培训与高等教育不能满足文保工作推进的步伐,技术性人才断层现象严重,以致于文物保护单位失去了强有力的工作团队。

保护手段单一

对文物的保护不仅仅停留于修复和保存,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让尘封的历史活态化,让古老的记忆在当今社会重现生机。目前,我国文物保护工作仍以抢救性挖掘,技术性修复为主,数字化保护与全业态开发等新兴手段有待进一步探索。文物保护不是简单地将老物件封存起来,而是要让文物最大程度地发挥社会效益,运用现代科技激发文物所蕴藏的文化价值,本着“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的原则研究利用好文物保护的当代意义。敦煌率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将壁画数字化,建立数字博物馆和数字资源库,让敦煌的艺术作品以另一种形态另一种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既达到了保护文物的目的又盘活了文化资源。

文物保护的可行性路径

加强文物保护相关教育

无论是文物保护意识淡薄还是专业人才队伍匮乏的问题,究其原因无非是相关教育工作没有落实到位。文保意识要从小培养,从娃娃抓起,让青少年充分认识到文物保护工作的必要性。亲身参与体验文物保护工作是提高全民文保责任感的有效方式之一。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向老百姓真实地展现了文物保护工作中的诸多细节,让不能亲身体验文物保护工作的普通民众通过镜头语言的表达间接参与到文物保护工作中,在全社会引起了广泛的舆论关注。同时,要建立多层级全要素协同的文保专业技能培训体系,包括院校专业系统教育机制、相关技术行业培训机制、继续教育及素质教育机制等,逐步提高文物保护工作人员整体水平,从而培育一支优秀的文物保护队伍,科学化、合理化、标准化执行各项文物保护工作。

构建世界一流的文物保护团队

文物保护团队是文物保护工作的中坚力量,拥有一支世界一流的文保队伍会让文保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文保团队的建立需要的不仅是文保工作人才的输入,更需要团队内部的良性磨合和有计划的分工协作。通过与世界上各文保专家团队的交流合作提升我国文保队伍的整体实力,互学互鉴,争取在世界文保领域占有重要一席。由于文物具有不可再生的特点,一旦遭到破坏将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文保工作者要努力提升团队的专业水平,汲取全世界文物保护的成功经验,展现当代中国文物保护的新风采。

古为今用,勇于创新

文物保护工作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习总书记曾强调:“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把弘扬传统文化与发展现实文化相结合,这种结合需要借助现代科技的手段让文物得到创意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做到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